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全球華人藝術e-Art magazine 藝週刊

 

全球華人藝術網

e-Art magazine 藝週刊 

 

文/培心

 

美學家懷茲(Morris Weitz)認為:「藝術雖因其為流動的現象無法被定義,但藝評是可為的,藝評是對作品深思熟慮後的言說,是為了促進及豐富對藝術的了解。」一個社會藝術創作和藝術媒體評論的發展,是相輔相承、相互影響指引的,全球華人藝術網發行的藝週刊,便是歷久耕耘、廣播藝文種子的使命者,以專題採訪報導、分享評析為主軸,立足台灣,放眼全球。

 

一手私藏、一手分享--- 夯藝術最正點

處在瞬息萬變、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聰明的挑選閱讀媒體呢?自2008年6月18日創刊,至2014年10月已經快邁向200期,致力於「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文化資訊的分享,結合影音動態多角經營的藝週刊---藝術電子雜誌,會是您不可錯過的選項。

描述: 藝周刊使用介面.png

 

藝週刊---藝術電子雜誌的頁面

(以182期為例)

自動播放、索引等人性化的操作功能,擬真質感的翻閱經驗,令人愛不釋手。

 

 

 

每期90頁豐富精彩的雙週刊,廣度深度兼具,有最新時事的關心,如:文化部、文化政策、藝術銀行和各地展覽活動等藝文訊息,也有藝企合作、文創觀察、藝術投資等時下跨界參與,多元廣角的搜羅,雲端APP的無遠弗屆,讓您隨處隨地皆可一手掌握,輕鬆彈指間,達成藝術知性感性的傳遞交流。

 

描述: 藝周刊 App.png

 

藝週刊---藝術電子雜誌的APP

結合「Google Play」雲端商店應用程式APP系統,打造「一朵文化資訊雲」

 

 

 

 

 

 

 

 

你說我聽、你聽我說--- 藝術萬花筒

前《紐約時報》(New Yorks Times)的攝影評論家格朗伯格(Andy Grunberg)指出:「評論的任務是製造觀點而非只一種宣言。」藝週刊由30幾位的專欄和特派記者執筆,含括各領域藝術評論,如:藝流影評、藝觀點、藝思維等主題單元,再再地展現了全球華人藝術網歷久彌新的軟實力,扎根於開放e化互動平台--- 藝評人專區的藝週刊,免費加入會員可以一齊討論回應,且我們始終張開雙臂歡迎讀者投稿,一同創造共榮的藝術舞台,而多樣讀者、多元社群,乃至各國藝文資訊的共享投入,讓藝週刊得到國立圖書館及國家圖書館的肯定,並受邀授權予政府單位永久典藏、互掛連結。

 

 

描述: 藝周刊 Logo.jpg

 

文字工作者王昀燕曾說:「雜誌不僅是傳遞資訊或知識的載體,重要的雜誌往往能呼應時代,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走了那麼遠的路,藝週刊不忘初衷,以經營品牌的沈慎前瞻思維自許,每一本雜誌的翻閱間,都充滿了我們一齊並肩走過的歲月。

 

 

 

 

藝術生活、生活藝術 --- 最流行的生活態度

謝東山在《藝術批評學》一作提到:「審美文化的〝傳播〞是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之間的主要中介環節,其功能在於將生產與消費連結成一個完整的過程」全球華人藝術網便是致力於此的〝中間人〞,不論是藝術經理人、藝週刊、文創商店街等等18大營運項目的統合,貼近大眾地走在時代尖端,讓您輕鬆跟上藝術潮流,不似坊間厚重的藝術雜誌,大多有特定藝術族群取向,涵蓋領域有限外,也比較偏向學術探討,供該領域研究者發表研習,而《藝週刊》自始至終便是秉持著和大眾分享的精神,以平易近人、富有熱忱的多元風格,服務廣大讀者,而不管中西古今經典,還是生活中貼近你我的藝術類型,廣泛的包容活力,融入生活的便利,是我們堅守的品牌驕傲。

 

眼見耳聽為憑--- 感性的親身實踐

藝週刊高畫質、高解析度的圖文美編設計,除了著重視覺閱覽的質感,更重要的是我們致力於追求作品原貌的完整呈現,台灣針對大眾的藝術教育,向來太偏重智識理性的認知,看到作品,可能得開始想它的年代、流派、技法等等,卻往往忽略了真誠親臨藝術作品的感動,而這才是藝術與人類真正永恆不變的親密源頭,我們除了提供繪畫、史料照片和影音的多重激發,也有諸多參考延伸資料,結合網路藝廊、網路書店等等,方便想更進一步瞭解鑑賞的讀者,而夢想行者、藝流人物等單元,更是認識藝術創作者的大好機會,除了眾多作品的欣賞外,也可以藉由記者的專訪聽聽藝文工作者的心路歷程和未來展望。

 

藝術郵差人人當--- 關注藝術的重要

伊頓(Marcia Eaton)認為評論在於「邀約人們關注特殊事物。」除了多元藝術觀點,可使用手機隨時觀看外,近期我們更著手於IOS系統的程式撰寫,希望讓讀者能在所有apple載具上收看《藝週刊》,而讀者您的支持便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因為有每一位讀者您的關心投注,台灣各領域的藝術才能有如此源源不絕的生發動力,在此全球華人藝術網藝週刊感謝忠實讀者給我們的回饋支持,也邀請大家一齊擔任藝術的傳播者,我們結合各種網路平台,可以即時推薦、轉寄分享您喜愛的篇章,一起散播美的邀約。

 

描述: 交流分享.png

 

 

藝週刊右下角點選〝分享/保存〞即可自由選擇您喜愛的交流方式,收藏、推薦,並轉寄分享給好友

 

http://artmagazine.com.tw/

 

 

 

 

 

 

 

 

 

 

 

 

 

 

 

 

圖片來源

 

藝周刊使用介面圖   http://artnews.artlib.net.tw/emagazine/141015Vol182/#/0

 

藝周刊App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artmag.com.artlibnet.www

 

藝周刊Logo   http://artnews.artlib.net.tw/411/cover.html

 

〝分享/保存〞 畫面圖

https://www.addtoany.com/share_save?linkurl=http%3A%2F%2Fartnews.artlib.net.tw%2Femagazine%2F141015Vol182%2F&linkname=%E5%85%A8%E7%90%83%E8%8F%AF%E4%BA%BA%E8%97%9D%E8%A1%93%E7%B6%B2%20%E7%AC%AC182%E6%9C%9F%E8%97%9D%E9%80%B1%E5%88%8A


其他文章
  • 風起了—— 記松本薰風動作品新作和回顧 | 培心
  • 從日常時間的積累透視回看李基宏的運動身體影像 | 培心
  • 從墨與黑的詰問到空中看龍洞—談梁震明的當代水墨創作 | 培心
  • 斷井頹垣的迴光返照---談劉芸怡的廢墟攝影系列 | 培心
  • 緣起不滅---李明維參與式作品計畫的關係和流變性 | 培心
  • “傾圮的明日” 微觀台灣廢墟和社會土地的關係 | 培心
  • 東南亞 / 亞洲藝術碰上全球化浪潮 | 培心
  • Daumier與我們的距離--社會時代和參與的異同 | 培心
  • 歷史、記憶、再現---以林百貨為例看台灣古蹟的重生 | 培心
  • 全球華人藝術e-Art magazine 藝週刊 | 培心
  • 電影到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 | 培心
  • 在明池園林和王羲之聊蘭亭文化(二) | 培心
  • 聽見歲月的刻痕---古倫美亞唱片 | 培心
  • 鑑往知來,再續前緣 --- 台灣民謠之父 鄧雨賢 | 培心
  • 翻湧蓬勃的那些年--- 看台灣日治大稻埕的風華絕代 | 培心
  • 《四月望雨》之於台灣歷史在音樂劇表現的重要性 | 培心
  • 在明池園林和王羲之聊蘭亭文化(一) | 培心
  • 超現實內心時空的釋放--談許武勇首府台北的地景油畫 | 培心
  • 專訪驫舞劇場<英雄> | 培心
  • 食,之性也;食,知性也 --- 三明智&可口可樂 | 培心
  • 飲食影視 --- 台灣飲食文化之於視聽娛樂 | 培心
  • 從電影《總鋪師》追尋台灣文化價值的自我認同 | 培心
  • 細看尾形光琳《紅白梅圖屏風》和克林姆《生命之樹 》 | 培心
  • 從櫥窗的凝望望向文化的建構 | 培心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