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圖說01:臺灣上映海報

「地表上最強老爸」並不是美國人的專利,在挪威電影《該死的順序》(Kraftidioten/In Order of Disappearance, 2014)[1]裡,這位為子復仇的鏟雪司機尼爾斯迪克曼(Nils Dickman),其快狠準地尋出殺子仇人的暴力方式與節奏,比起《即刻救援》(Taken)系列的男主角,更為直率、原始和無畏。在蒼茫的天地間,審問、刑求與殺害黑道份子們的劇情應是十分沉重,但在導演漢斯彼得穆蘭(Hans Petter Moland, 1955-)的克制與對於「順序」的原則設定,使得整部電影走向荒謬的執拗,成為一部極具特色的黑色喜劇。

圖說02:挪威語版本海報 卡通式呈現

反派形象再進化

 

除去一些劇情邏輯問題,這部電影對於人物的刻畫,尤其是黑道份子的狠戾習氣與神經質,已然強固而深化了反派的樣板形象。我們從過去香港黑道電影裡的鮮活古惑仔,英語世界的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 1963-)電影裡的銀行搶匪、殺手、納粹黨人和白人奴隸主,柯恩兄弟(COEN Brothers)電影裡的殺手,以及馬丁麥克多納(Martin McDonagh,1970-)的殺手們等等,都可以發現這些反派角色共同的形象魅力,絕對不是出於他們的「專業技術」,其不言而喻的危險本質,反而是透過角色的日常應對,尤其是從對話當中的反應、情緒和價值觀等等去構架他們的處事原則,給予觀眾一種基本認定後,再從種種衝突中看到這些角色打破/遵循自訂的規矩,並造成極大的破壞力;這其中又以「不能被更動的原則」最是繃緊的壓力積累,透過反派們極為認真的遵守與執行,從而產生出反差的幽默,於是暴力成為娛樂,帶動了最大的戲劇性。《該死的順序》裡的黑幫份子亦在「規矩」的框限中將這種形象發揮至極致,而導演在角色愈加失控的舉動中,賦予其更加強烈的自私與無賴性格;他在敘述拍片動機時曾表示:「除了復仇以外,我也希望看到正義被伸張,讓那些霸凌者被相同的方式對待時,可以了解自己做了多麼邪惡的事。」[2]於是那些人愈可恨,其主角復仇的爽度也愈高。透過與反派的「規矩」的拉扯張力,層層向上逼近犯罪核心,就是導演以這種反派性格操作出來的懸念引力。

圖說03:反派嘍囉群像 他們皆是劇情裡的關鍵配角群

如果說將黑道份子直接視為一個整體的角色來看待,則與之相抗的主角就是一個孤身強大的存在。尼爾斯從背景來看是個謹守本分的模範市民,也是對社會有所貢獻,並為政黨所欲招攬的正派人士。但是從他直接的尋仇行動,毫不拖泥帶水的攻擊行為,我們看到他展現一種特屬於北歐的冷調硬漢形象。不是好萊塢的火爆打鬥,也非滄桑的沙漠孤鷹,就是一種真實的勇敢。出演這位沒有流露太多情緒,只是勇往直前的老爸的演員,就是出身瑞典的國寶級演員史戴倫史柯斯嘉(Stellan Skarsgård, 1951─)。

圖說04:男主角尼爾斯迪克曼(Nils Dickman) 史戴倫史柯斯嘉(Stellan Skarsgård)飾演

 

挪威版「地表上最強老爸」

史戴倫史柯斯嘉大約是從1970年代開始在瑞典從影,至1990年代則參與過許多英語作品,是相當知名的大配角。本片他做為主角,呈現了冰天雪地裡的勞動者的堅韌,其鋒芒內斂的演技表現出角色的堅定意志。另外特別想要提到的是飾演對頭幫派老大「老爹」的布魯諾甘茲(Bruno Ganz, 1941─),他是出身瑞士的知名老牌演員,過去最為人熟知的角色為《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 1987)的天使以及《帝國毀滅》(Downfall, 2004)的希特勒。本片他出演原本殺害男主角兒子的黑幫的對頭黑幫老大,算是無辜被捲入這場復仇糾紛,其兒子也被殺害,於是和男主角形成了「巧合而隱形」的同盟。兩位老牌演員在電影中的對手戲僅僅兩場,卻都令人印象深刻:一場是「老爹」在其子被棄屍的所在地悼念著,尼爾斯開著鏟雪車經過,兩人對看了一眼;另一場則是最後兩大黑幫火拼,尼爾斯趁亂大仇得報後,開著鏟雪車離開現場時,老爹也順勢爬上鏟雪車的副駕駛位。唯二的倖存者彼此對看無言,一如初見,車子繼續前行,劍拔弩張的氣氛漸漸消失,象徵故事告一段落。兩場對手戲均是無話,僅靠眼神,就透露了兩位父親的復仇決心與同理對方的感受,極為精煉凝神,是導演相當巧妙的安排。

圖說05:左為「老爹」 布魯諾甘茲(Bruno Ganz)飾演

這部電影集結了挪威導演、瑞典和瑞士演員等組合,電影資料上也顯示其出品國為挪威、瑞典和丹麥,演出語言則包括了挪威語、瑞典語、英文、塞爾維亞語和德文,讓這部歐陸電影傾向於北歐式的,或至少是西歐以北那種節制的、情感內斂和慾望內藏的氛圍。精緻細膩的劇情佈局與場面調度,角色於行為細節裡隱隱透露的情緒以及漫天大雪的蒼茫場景,將一件社會版的恩怨情仇,融成冷冽疏離、幽默奇想且機鋒處處的佳作。

圖說06:挪威語海報 多了死亡名單順序與記號 更加生動地反映了片名意義

圖片來源

圖01 02 04 05 06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no42675914/

圖03

http://reader.roodo.com/elv51/archives/40215636.html

 

 



[1] Kraftidioten為挪威語片名。

[2]〈漢斯彼得穆蘭《該死的順序》 挪威版雷利史考特 歐洲各大影展常勝軍〉http://www.wowlavie.com/fashion_unit.php?article_id=AE1500437&c_id=M03C02


其他文章
  • 讀演劇人《白話》:「我們先攻下基隆!」 | 湯曄
  • 《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 湯曄
  • 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 湯曄
  • 電影《火花》:夢想和現實之間搏鬥的段落 | 湯曄
  • 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 湯曄
  •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鮮味饗宴之地的職人氣質 | 湯曄
  • 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 湯曄
  •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 湯曄
  • 《熊幸福騙局》:揭開童年真相之後,我的生活 | 湯曄
  • 《大佛普拉斯》:別人人生,Seem So Real | 湯曄
  •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 湯曄
  • 她們還有莫斯科可去,那我們呢?—《香港三姊妹》 | 湯曄
  • 進入記憶的黑盒子裡,《與西西玩遊戲》 | 湯曄
  • 生而為人,為一項作業—《徐自強的練習題》 | 湯曄
  • 時不我予我不休—《極道老男孩》 | 湯曄
  • 而你常會在小說中讀到這樣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 | 湯曄
  • 以寫書為筏,承載創作的魂魄—讀高俊宏《陀螺》 | 湯曄
  • 在「故事」與藝術家的廢墟裡—寫高俊宏談《小說》 | 湯曄
  • 獨自在佔領的道路上—讀高俊宏《諸眾》 | 湯曄
  • 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 湯曄
  •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 湯曄
  •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3—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2—《源泉》的電影改編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讀艾茵.蘭德《源泉》 | 湯曄
  • 《血與玫瑰樂隊》—形式正在摸索,但真相仍失落 | 湯曄
  •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 湯曄
  • 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 湯曄
  • 《幸運是我》—淺薄的社會反映與理想的過度斧鑿 | 湯曄
  •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 湯曄
  • 《海的彼端》—鮮為人知的台灣移民故事 | 湯曄
  • 《愛麗絲的兔子洞》─靜如展覽,動如表演 | 湯曄
  • 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 湯曄
  • 《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 湯曄
  • 《我的50呎豪華生活》─在舞台上演繹當前的居住弱勢 | 湯曄
  •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湯曄
  • 「超級英雄」的絕地重生之路 | 湯曄
  •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 湯曄
  • 《妮可睡不著》─無所事事的夏日消磨 | 湯曄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湯曄
  •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 湯曄
  • 一流「食之器」 盡在2015台灣美食展 | 湯曄
  •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 湯曄
  •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 湯曄
  •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 湯曄
  • 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錄歌 | 湯曄
  • 英雄叛國,這是個公共議題 | 湯曄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 湯曄
  • 《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 湯曄
  • 《香港仔》-要什麼樣的幸福? | 湯曄
  • 不再只是校園片-《行動代號:孫中山》 | 湯曄
  • 神話退去的時代-評末路小花《電母》 | 湯曄
  • 《七個猶太小孩》演出所引發的「政治劇場」省思 | 湯曄
  • 《遺失的映象》-該被注目的國度 | 湯曄
  • That Girl in Pinafore | 湯曄
  • 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一) | 湯曄
  • 【香港】我看2013年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 湯曄
  • 從策展角度看方圓聚《禿頭女病患》 | 湯曄
  • 故事與夢的纏繞—對2013年《如夢之夢》的幾點看法 | 湯曄
  •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 湯曄
  • 2013「臺前」劇場服務培訓課程&對前台工作的淺見 | 湯曄
  • 植入戲曲基因,抑或排斥戲曲元素—《大宅門.月光光》 | 湯曄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