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從火星夕照的「既視感藝術」到審美知覺的開拓

從火星夕照的「既視感藝術」到審美知覺的開拓

張政維撰稿
 
 

火星的黃昏是一片藍灰色的大地,幽藍冷酷。(圖1)

圖1:美國航太總署(NASA)官網資料發佈的火星日落照片

 

美國航太總署(NASA)於2015年4月15日(2015),由常駐火星的『好奇號探測器』(注1) 拍下火星日落的彩色照片,經過顏色校準與白平衡處理後,竟是灰藍色的。火星日落時間長達2小時,一天的時間長度約為24小時37分鐘,地表平均溫度是攝氏零下66度。2015年5月8日這些照片和視頻被發表在「好奇號」官網資料的推特和臉書發佈。英國火星研究學者約翰.布裡居(John Bridges)則認為,火星上的紅色塵土會過濾太陽光中的紅光,因此在火星的黃昏,受照的大地景物都會呈現灰藍色。這是在地球人沒有過的視覺經驗。

其實,人類的視覺經驗本來就很有限的。人類可感知的波長範圍380nm~780nm,稱為可見光。此外,大多數哺乳動物都具有能感受紅光,藍光以及綠光的三種視錐細胞(注2),視錐細胞主司晝光覺,有色覺,光敏感性差,但視敏度高。就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類視覺系統( Human visual system)只有3種視錐細胞,因此在繽紛的世界中,即使面對似錦的繁花,我們也可能猶如色盲,常常對一些色彩"視而不見";而鳥類獨特的視覺系統,擁有4種視錐細胞,能辨別出更多色彩,看見的世界也更加絢麗多彩,遠遠超越了人類。人類對光的感知是依靠視網膜(retina)細胞。視網膜中三種圓錐細胞(cones) 有重疊的頻率回應曲線,但回應強度有所不同,他們分別對紅(570nm), 綠(535nm), 藍(445nm)光有最敏感,共同決定了色彩感覺。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最新一項研究顯示,視覺能力進化形成於7億年前。這項分析結合了所有相關動物血統的全部有效基因資訊,結果顯示所有動物體共有的視蛋白祖先出現于7億年前。當時這種視蛋白被認為處於"失明狀態",歷經1100萬年的關鍵性遺傳學變化,才逐漸過渡形成具有探測光線的能力。該研究能夠分析顯示動物視覺能力的最早起源,我們發現它僅起源於動物體。這是一項驚人的發現,它有助於揭曉人類視覺能力什麼時間以及如何進化形成。研究結果也顯示,人類視覺能力是會繼續進化的。

人類視覺能力進化的痕跡可以從很多現象進行研究,比如有一種叫" Deja-vu現象"現象。”Deja-vu”,原文為法語déjà vu,中文翻譯為"既視感",簡單而言就是"似曾相識"的現象,也就是對某種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仿佛是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的現象。從視覺藝術發展和藝術史情境的審美理論中,張政維以[幽藍冷酷 —火星夕照] 為創作主題,用自創"既視抽象"的藝術表現方法,表現火星夕照灰藍色調的火星景像,創作了地球上從沒有視覺經驗的外星藝術系列作品(圖2—圖9)。這是藝術家首次對這次「好奇號」官網公佈火星日落照片的啟發之作。

圖2:張政維當代水墨作品第221號;紙本、設色、鏡心;長度:62 cm  寬度:104.5 cm

圖3:張政維當代水墨作品第197號;紙本、設色、鏡心;長度:22.5 cm  寬度:32.5 cm

 

 

 

圖4:張政維當代水墨作品第198號;紙本、設色、鏡心;長度:25.3 cm  寬度:18cm

 

 

 

圖5:張政維當代水墨作品第199號;紙本、設色、鏡心;長度:26cm  寬度:23 cm

 

 

圖6:張政維當代水墨作品第223號;紙本、設色、鏡心;長度:37cm  寬度:74 cm

 

 

 

圖7:張政維當代水墨作品第237號;紙本、設色、鏡心;長度:36.5cm  寬度:38.5cm

 

 

 

 

圖8:張政維當代水墨作品第241號;紙本、設色、鏡心;長度:69.5cm  寬度:100.5cm

 

圖9:張政維當代水墨作品第243號;紙本、設色、鏡心;長度:75cm  寬度:42 cm

 

所謂「既視抽象」的藝術表現方法,簡要的說就是把即視現象用抽象藝術的手段加以作品化。已圖1~圖9表現火星夕照灰藍色調的火星景像的[幽藍冷酷 —火星夕照]系列作品為例,有幾個抽象作品的創作元素就突顯出來:「灰藍色調」、「火星奇特的視覺體驗」、「火星上別樣的生命力」、「重生的感動」等等。但是這些所謂抽象作品創作元素的「趣味中心」被一一表現出來以後,更專業及更有野心的當代藝術家更想使抽象形式在精神和文化向度方面具備指向性;更想要將作品的創作年代置於未來的藝術史情景中,將作品的闡釋與未來的文化環境結合起來。這就使作者想往超越人類過去的慣性審美知覺上,去成為一位審美理論的開拓者。而「抽象表現主義」(注3)是一類比較好的選擇。

前文提過人類的視覺經驗本來就很有限的,而且人類視覺能力是會繼續進化的。在美國航太總署(NASA)於2015年4月15日(2015)好奇號探測器拍下火星日落的彩色照片公部以前,很少或是沒有任何人有過灰藍色的火星夕照視覺經驗,更談不上慣性視覺經驗了。至於人類視覺能力到底會進化到什麼境界呢?

我們對於某些肉眼看不見、奇幻的以及神神道道的超現實現象,往往提不出任合科學的證據證明它們的存在。可這些所謂的超現實現象,真的不存在嗎?

我現在用一隻沒有視覺的盲蟲經過突變進化的例子,來說明所謂的超現實現象。某個科學家利用生物基因改造的科學技術企圖使這些沒有視覺的盲蟲具備視覺的感知能力。盲蟲在沒被改造前只有兩種感知力,一種是嗅覺,另一種是觸覺。所以這些盲蟲一輩子都不知道「光」是甚麼。對盲蟲而言,「光」是不可思議的現象,奇幻的、神神道道的超現實現象。想想,如果從像我們具備視覺感知能力的人的角度來看那些沒被視覺改造的盲蟲,對它們而言圍繞四週的所謂奇幻的、神神道道的「光」,一直是不可思議的某種超現實現象。經過科學家改造的第一批盲蟲,開始基因突變產生了一隻單眼,即便這些蟲對週遭的景物只能看見平面的輪廓和原始的色彩,當然也可以看見過去一直看不見的「光」。而「光」從此也不再是甚麼不可思議的超現實現象了。

所以史上除了少數先天具備較為先進的審美知覺的藝術家或收藏家,也就是所謂「生而知之」的人之外, 大多數人的較為先進的審美知覺,都可以透過某種審美訓練來啟動。通常就是用眼睛和身、心、靈同時啟動,去欣賞並感應一系列抽象的、具備審美啟發性的以及某種形而上的精神觸動的藝術品。欣賞並感應這樣的抽象藝術品的過程,往往是超越人類一般的視覺經驗以及通俗的審美表像的。

事實上,有限的「視覺經驗」往往是先進審美知覺開拓的障礙。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傳統的寫實主義和表像主義並不能,也不足以表現藝術形式的所有精瓍。科學證明,人類的視覺和腦是有生物系統上的直接關聯的。人類眼睛結構中的虹膜組織,是具備某種關聯的基因資訊,透過神經組織傳遞這種神秘的資訊,直接串連到大腦組織,而連動其他人類所有感知。當然包括「審美」的感知。也許,眼睛是「靈魂之窗」,「審美知覺」不但直接反射出人類一般的智力,同時也與某些「形而上」的感知能力有關。

有一個科學家問達賴喇嘛:「如果有些科學證據推翻了您一直信奉的宗教信仰時,您會怎麼辦?」達賴喇嘛經過一番長思後這樣回答這位科學家:「我會查閱關於您所謂的科學證據,包括所有的論文和著述,並盡我的能力去研究瞭解。如果最後這個證據仍然證明我的信仰是錯的,我會改變我的信仰。但如果有某些現象推翻了您所謂的科學證據時,請問您會怎麼辦?」

 

注釋:

注1:「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美國宇航局的好奇(Curiosity)號火星探測器是一個汽車大小的火星遙控設備。是美國第五個火星著陸探測器,也是第一輛採用核動力驅動的火星車,其使命是探尋火星上的生命元素

注2:「視錐細胞」(Cone Cell):

人類每只眼球視網膜大約600萬~700萬的視錐細胞,多分佈在黃斑處;周圍逐漸減少,樹突為錐體形,因此成為視錐細胞。外節的膜盤大部分與胞膜相連,外節膜盤上的感光物質稱為視色素,能感受強光和顏色。大多數哺乳動物都具有能感受紅光、藍光以及綠光的三種視錐細胞。視錐細胞體積較大,核大著色淺,軸突末梢膨大如足狀,可與一個或多個雙極細胞形成突觸。視錐細胞僅在非常亮的光線下工作,並對高照度敏感,視錐細胞視覺成為適亮視覺(photopic vision)。

 

注3、「抽象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又稱抽象主義,或抽象派抽象派的最重要的前身通常是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強調的無意識,自發性,隨機創作等概念。抽象派的畫作也往往具有反叛的,無秩序的,超脫於虛無的特異感覺。

 

 

 


其他文章
  • 工商時報.張政維博士作品展 2019年12月13日 | Epiphany
  • 張政維油畫個展2019/12/14日於台北上古藝廊 | Epiphany
  • 張政維油畫個展2019/12/14日於台北上古藝廊 | Epiphany
  • 張政維-2063-關於一款未來耳機的開發故事A | Epiphany
  • 妄念與誘惑」-理解張政維的抽象水墨作品 | Epiphany
  • 精美的抽象 | Epiphany
  • 『純粹』 | Epiphany
  • To make blind worms see | Epiphany
  • 從火星夕照的「既視感藝術」到審美知覺的開拓 | Epiphany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