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撰文/郝妮爾
耕耘偶戲的推手:石佩玉
聽到「偶戲」,多數人可能直覺地聯想到「兒童劇」,手持布偶、面對一雙雙好奇的眼睛說故事;但事實上,這類型的表演方式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媒介素材都有可能成為偶戲的主要角色。台灣劇場界也有不少人在這方面努力耕耘著。飛人集社劇團團長:石佩玉就是其中之一!一位談起「偶戲」、眼神就閃耀靈光的劇場工作者。
「飛人」二字,採自「非人」之諧音,不以真人表演、著重「偶」的呈現。對石佩玉來說,一切的物品都能夠成為舞台上的演員,不限於布偶、木偶,而是更廣泛的複合式媒材:例如一只咖啡杯,貼上了眼睛就能成為霸氣的一家之主;或者一張衛生紙,在操偶師的手中能變成一隻輕盈的小鳥、抑或騰空的仙子。
「偶戲」固然是一種抽象的、更加倚賴想像力的表演方式,藉由操偶師熟稔的技巧,將物品注入生命力,賦予情緒與情感。有那麼一瞬間,真會讓觀眾忘記背後有一個巨大的操控者、全心全意注意那小小的偶。某方面而言,彷彿是一種催眠,在觀賞的過程中自己忽然也跟著縮小、進入偶的世界,相信萬事萬物都是有靈魂的。
(圖:以光影呈現偶的樣貌,也是「偶戲」中的熱門素材之一。 圖片/國光劇團提供)
京劇演員的傀儡戲
在這廣袤的偶戲形式中,有一種類型稱為「懸絲傀儡」(或稱提線傀儡)。是將一個人形木偶繫上數十條繩線,操偶師於其上控制,使之或站或走。一名優秀的操偶師,能夠將自身的心靈借給木偶,讓木偶從線的那端收到「復活」的指令,如同擁有真實的血肉一樣能跳能唱,甚至還能做到眼神的交會。
只是,要能移動懸絲傀儡,比取得心上人的一個吻還要困難百倍。最基本的步驟:「讓傀儡上方的線不要打結。」就足夠讓一名初階的操偶師雙手打結老半天,可能還沒讓傀儡移動半步,那雙操偶的手就已累得無法舉直。
2015年,導演石佩玉接下了一個極富挑戰的計畫:加入懸絲傀儡的元素,並且融合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讓傳統持續跨步,讓現代更加深入。
這是由國光劇團所策畫的【小劇場˙大夢想】系列,近年來邀請現代劇導演與京劇演員合作,擦撞出令人期待的花火。於今,已步入第三年,對於擅長「現代偶戲」多年的石佩玉來說,一切都是全新的挑戰。如何讓一群練家子演員「操偶」?如何讓京劇、偶戲與現代劇場結合?面對這種種問題,石佩玉不時吶喊:「真的很難很累啊,但是──」她收不住臉上的笑意,這麼說:「但是真的很多樂趣,每次排戲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出現!」
融古於新的大膽決定
要了解石佩玉口中的「難」,不得不略微介紹京劇與現代劇最顯著的差異:在此,我們將傳統京劇比喻為一棵大樹,年輪層層加厚,枝葉時時伸長,一切的養分都來自土壤裡的「根」,這根吸收了數百年的菁華,提供更多養分讓大樹成長,京劇裡頭所有的「段子」,唱腔、動作、一舉手一投足都濃縮了這數百年的養分,隨便一個演員身上都承載著整個文化的記憶,既定的套數、動作不得隨意更改。然而現代劇場,則是埋在土裡的種子,會開出什麼花、結出什麼樣的果,不到最後一刻或都無法確定,現代劇場提供大量的即興、創意,在各種可能性當中盡情的玩。這便是兩者戲劇根深蒂固的不同,皆須苦心經營、認真投入,京劇演員「練功」、現代劇演員「玩創意」。
起初,非科班出生的導演石佩玉煞費苦心,光是要抓住京劇演員的套數原則、專業語彙,就已是門大學問,又何能讓一群從來沒拿過傀儡的人操偶?歷經幾次排戲之後,答案漸漸明朗起來。
排戲過程中,時有演員對於石佩玉要求的動作安排表示:「導演,可是這樣不『美』耶?」誠如前文提到的「套數原則」,京劇演員熟知表演所呈現出來的畫面美感,硬是與之磨擦衝撞,未必好看。於是,導演石佩玉以一種「山不轉路轉」的執念,她決定──倘若京劇演員的套數不能拆,那就把懸絲傀儡給拆了吧!
拆掉傀儡,或以光影、或借演員之手讓它的各個部位在不同的地方顯現,京劇演員立於前方試圖模擬、展演傀儡的樣子。傀儡在模仿人的生息、人在模仿傀儡的舉止,而把所有畫面「重組」的工作交由現場觀眾,讓故事一層層的鮮明起來。
這樣的表演方式,對於演員、觀眾都是一場有趣而嶄新的實驗!
搭起傳統與現代間的橋梁
導演石佩玉樂於探索一切的可能性,把每一個逆境都當作突破的機會。她心知肚明京劇演員功力深厚,根本不需教他們演戲,她的存在是為了「掏出他們的好」,而非強塞新的東西過去,在舊的內容裡中尋找「創新」的可能。
「創新」二字,聽起來艷光四射,彷彿是瞬間迸發的靈感,其實都是投注大量時間磨成的。她以餵養一個剛冒出頭的小生命般,佐以溫柔與耐心,說道:「儘管做到這樣,對京劇演員來說都是一個很新的嘗試。京劇裡鮮少即興成分。如果我說『試試看』這樣好不好?現代劇演員被訓練得會一下子生出很多花招,可是京劇演員可能會說:『我回去想想』,因為這和他們過去的排戲方式不一樣。這都是必經的過程,我希望這樣的過程能夠讓京劇跨出不同的步伐!」石佩玉言至此,停頓了一下,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堅定的說:「跨步也許不一定都會往『好』的方向,但畢竟是踏出去了!」
石佩玉希望藉由自己擅長的偶戲,在傳統戲與現代劇之間,接起一道橋梁。無論通往哪裡,都堅持往前邁步的勇氣,哪怕前方不必然都是繁花美景,至少又揭開一道新的景色。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