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圖1 電影海報

 

跨國合作的新影像風格

如果說語言和文字限定了國界,那麼能夠打破這種藩籬的媒介不外乎兩者:音樂和影像。《殺手情歌》(Ruined Heart: Another Lovestory Between a Criminal & a Whore, 2015)即以音樂和影像互相加乘的生命力,成為一部貨真價實的「國際電影」。導演卡文(Khavn De La Cruz, 1973─)以極簡的人物和情節,開展出古怪的狂歡意象。

菲律賓多產導演卡文,至目前已拍攝約45部長片,被譽為「菲律賓數位電影之父」。他的作品屢屢獲獎,並已舉辦過個人影展和受邀為諸多國際影展擔任評審,為菲律賓電影打開更多知名度。他多才多藝,同時兼具詩人、小說家和作曲家等身分,且多有作品發表。「他曾跟記者分享一則小故事:他少年時和所有人一樣『想浪跡天涯尋找自我』;而卡文的爸爸告訴他『就算哪兒都不能去,就算只是在這裡,只要持續往下深掘就可以了。』」[1]於是他透過多變的創作手法,在這部電影裡深掘出菲律賓馬尼拉獨特的人文風情。

圖2 導演Khavn De La Cruz

攝影師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 1952─),將一個罪犯和愛人間的愛情故事,定出黑色而浪漫的影像情調,他來自澳洲,長期在香港發展,在華語電影界已有相當知名度。這次跨國來為《殺手情歌》撐腰,被認為是重現了過去長年合作導演王家衛的美學。墮落與犯罪好似化作一首首詩篇,意象不斷交疊,頹廢朦朧無以名狀。

圖3 攝影師杜可風

日本演員淺野忠信(1973─),做為本片的靈魂人物,他飾演一名狂放浪蕩的罪犯。有別於罪犯一向予人殘酷的負面形象,在此所有的暴力元素都是驚鴻一瞥,降到最低,著力濃彩呈現他的不羈與對愛人之深情。淺野忠信過往的型男帥氣已然吸引了許多觀眾,而如今已然進入「40代」的「大叔」時期,其俊朗熟男魅力更上一層樓,片中他收放自如的演技,十足鮮明。

圖4 淺野忠信

不需語言 感受影像

 

《殺手情歌》是一部沒有台詞的電影,即使偶爾看見演員說話,都是聽不清楚,也不上任何字幕,因為沒有需要;導演以一首首頹廢卻又動聽的歌曲,串連起鬆散的情節。雖然音樂類型有搖滾混搭電音,似乎變化多端,卻因為無比芭樂的言情歌詞,使得敘事出奇統一。這部「音樂電影」好似長達74分鐘的MV,又有人形容為「影像詩」,指出了其創新和不可定位性。

任何的劇情簡介都是多餘的,因為導演只安排了一個慢節奏的人物出場,之後的情節全是疏離片段的組成,因果關係或前後順序經常處於模糊曖昧,僅有一個大綱撐著;人物沒有名字,僅有「愛人、罪犯、妓女、麻吉、鋼琴師、教父」等稱呼,完全弱化他們的背景和故事,只用其關係和互動架構發展,成就出充滿人物自我的敘事空間。

圖5 電影劇照

《殺手情歌》飄發出一種耽溺的氛圍,在於導演和攝影師營造了虛實難辨的電影風景。每一道實景都像是高清拍攝,但因為「人」的加入,反倒出現了虛假感;六個人物奇異的穿搭,或是刻意的戲劇動作,造就出強烈的視覺意象,而處於一旁、行於日常的群眾/素人演員,由於他們的無動於衷或旁若無人,更讓場景變得格格不入。大多數時間裡,我們簡直難以判斷電影場景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那些地方也許有讓人似曾相識的輪廓,但卻毫不寫實。所有的人物都沒有明確或實在的棲身之所,連性愛發生的地點也看不清;罪犯和愛人即使逃出熟悉的場域(看似貧民窟的所在),他們經過停留過在沒有家具的屋子裡,最後則可能曾經睡過遊樂場裡一座觀景台上而已。

「當下」  

這部電影不描繪真實,在我看來,也不注重人物的內心。導演所創發出來的,是一個以人物彼此關係維繫的「當下」時刻。人物們在一種封閉網絡裡被逼到絕處,導演以宗教被架空的意象強化了此點;片中出現過三個場景:性愛發生時,天花板的聖母子圖;在十字架型的座上燃燒可能是屍體的物體;以及最後愛人和孩童們嬉戲玩鬧在遊樂場裡類似教堂前的廣場。沒有信仰的存在,讓我想起法國畫家高更的名畫《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向何處而去?》,其題名代表了人對生死的實際思維,但《殺手情歌》卻好像翻轉了這些問句,人物只有表象,除了稱呼外一切皆付之闕如,就像是憑空出現的遊魂,無所憑依,只有彼此。

圖6 電影劇照

《殺手情歌》的藝術性頗有可觀之處,它以多變的技巧去拍攝街景,其嘗試先鋒而大膽,挑戰了風格的統一性,卻不顯得太過突兀;藉由人物間錯綜難辨的互動游移,伴隨讓人心有共鳴的音樂,反倒製造出獨特的迷離效果,值得一看。

 

圖片來源

圖1 5 6來自Yahoo!奇摩電影

圖2 http://entertainment.inquirer.net/110611/scored-ph-screenings-in-new-york

圖3

http://www.iciba.com/%E6%9D%9C%E5%8F%AF%E9%A3%8E

圖4

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enjoy.eastday.com/e/20110617/u1a5948397.html



[1]引用自http://movie.kingmedia.com.tw/search/index.html?act=actor&r=1435284883


其他文章
  • 讀演劇人《白話》:「我們先攻下基隆!」 | 湯曄
  • 《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 湯曄
  • 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 湯曄
  • 電影《火花》:夢想和現實之間搏鬥的段落 | 湯曄
  • 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 湯曄
  •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鮮味饗宴之地的職人氣質 | 湯曄
  • 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 湯曄
  •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 湯曄
  • 《熊幸福騙局》:揭開童年真相之後,我的生活 | 湯曄
  • 《大佛普拉斯》:別人人生,Seem So Real | 湯曄
  •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 湯曄
  • 她們還有莫斯科可去,那我們呢?—《香港三姊妹》 | 湯曄
  • 進入記憶的黑盒子裡,《與西西玩遊戲》 | 湯曄
  • 生而為人,為一項作業—《徐自強的練習題》 | 湯曄
  • 時不我予我不休—《極道老男孩》 | 湯曄
  • 而你常會在小說中讀到這樣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 | 湯曄
  • 以寫書為筏,承載創作的魂魄—讀高俊宏《陀螺》 | 湯曄
  • 在「故事」與藝術家的廢墟裡—寫高俊宏談《小說》 | 湯曄
  • 獨自在佔領的道路上—讀高俊宏《諸眾》 | 湯曄
  • 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 湯曄
  •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 湯曄
  •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3—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2—《源泉》的電影改編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讀艾茵.蘭德《源泉》 | 湯曄
  • 《血與玫瑰樂隊》—形式正在摸索,但真相仍失落 | 湯曄
  •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 湯曄
  • 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 湯曄
  • 《幸運是我》—淺薄的社會反映與理想的過度斧鑿 | 湯曄
  •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 湯曄
  • 《海的彼端》—鮮為人知的台灣移民故事 | 湯曄
  • 《愛麗絲的兔子洞》─靜如展覽,動如表演 | 湯曄
  • 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 湯曄
  • 《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 湯曄
  • 《我的50呎豪華生活》─在舞台上演繹當前的居住弱勢 | 湯曄
  •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湯曄
  • 「超級英雄」的絕地重生之路 | 湯曄
  •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 湯曄
  • 《妮可睡不著》─無所事事的夏日消磨 | 湯曄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湯曄
  •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 湯曄
  • 一流「食之器」 盡在2015台灣美食展 | 湯曄
  •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 湯曄
  •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 湯曄
  •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 湯曄
  • 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錄歌 | 湯曄
  • 英雄叛國,這是個公共議題 | 湯曄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 湯曄
  • 《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 湯曄
  • 《香港仔》-要什麼樣的幸福? | 湯曄
  • 不再只是校園片-《行動代號:孫中山》 | 湯曄
  • 神話退去的時代-評末路小花《電母》 | 湯曄
  • 《七個猶太小孩》演出所引發的「政治劇場」省思 | 湯曄
  • 《遺失的映象》-該被注目的國度 | 湯曄
  • That Girl in Pinafore | 湯曄
  • 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一) | 湯曄
  • 【香港】我看2013年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 湯曄
  • 從策展角度看方圓聚《禿頭女病患》 | 湯曄
  • 故事與夢的纏繞—對2013年《如夢之夢》的幾點看法 | 湯曄
  •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 湯曄
  • 2013「臺前」劇場服務培訓課程&對前台工作的淺見 | 湯曄
  • 植入戲曲基因,抑或排斥戲曲元素—《大宅門.月光光》 | 湯曄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