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圖1 梁基爵(梁基爵先生本人提供)

 

「聲音」的再創造

 

「2015臺灣科技藝術展示會」以「潮」為題,點出了「科技就是時尚」的主軸,是為時下藝術家們最關心的新媒體盛會,在甫落成的三創生活園區12樓Syntrend Show,於今年8月舉辦了全方位且新型態的展示。展示會活動分為「跨界對談」、「示範演出」和「新媒體作品互動展示體驗」,在規模上則比歷年來得精緻,觀眾取向以對新媒體創作/技術有興趣的表演團隊與夥伴為主,亦即此次活動偏向科技藝術與表演藝術兩者業界的交流互動。

大會邀集了臺灣與香港兩地的科技藝術創作團隊在現場展示其運用數位科技的藝術成果,除靜態作品的擺置可供人與之互動外,實際的動態表演更吸引來人的目光;筆者基於對香港創作者,也是唯一海外團隊的靈魂人物─梁基爵(Gaybird)的興趣,前往見識他如何將科技技術與聲音實驗結合,推出的新作《忐忑》,以揚聲器突出聲擬人的心跳,表現反覆不安的情緒。

表演主體的四十個揚聲器,擺放在長方形的基座上,平常可供觀眾觀看觸碰;表演時,則在基座旁設一小操作台,上頭架好電腦,自製的按鍵組,一個裝滿彩色乒乓球的玻璃碗,以及一支麥克風。大約十分鐘的表演,梁基爵操作著電腦和按鍵,連線的機具藏於基座旁的大柱裡,與揚聲器和操作台形成三角之勢,聲音藉由揚聲器上的撞擊表現出來,其起伏不定的電子音樂節奏變化,同時符合《忐忑》其題的視聽覺意象。最後他將乒乓球丟向觀眾,球在地上一彈一彈,亦呼應了主題。

圖2 《忐忑》演出現場

 

藝術家的現身說法

 

表演結束後,主辦單位安排梁基爵與臺灣新媒體藝術家王仲堃對談,由本次聯合策展人邱誌勇主持,題目為「聲音、造型與表演」。實際上此場對談主要是兩位藝術家各自分享自己的作品經歷和心路歷程,由於兩者的共同處在於都是對「聲音」和「音樂」進行實驗,其對談也就顯得火花更多且積極,我們亦可從中感受到他們的執著與熱情。

梁基爵為香港城市大學哲學碩士(創意媒體),早在三年前即帶過《電紫兔/克2.0版》(Digital Hug)來臺演出,當時的「2012數位表演藝術節」和今年的展示會,實際上就像是隸屬同一系列的節目,皆是由文化部主辦,廣藝基金會承辦的,只是根據活動內容的不同而取以不同的名稱。梁基爵本身在流行音樂界早有一席之地,身為音樂總監、作曲者和編曲者,同時是香港著名音樂製作及歌手經紀人公司「人山人海」的主要成員之一,曾經幫過知名香港歌手鄭秀文和黃耀明等人做過演唱會。與之對談的王仲堃,則是以聲音裝置進行表演的藝術家。主持人邱誌勇表示,兩人作品共通的特性,在於「兩者的作品既是展覽空間裡的作品,同時也是一個表演場域裡面的作品,其跨界融通性是非常非常高的。」亦即聲音音樂實驗的主體本身也成為展品的一部分。

梁基爵的創作歷程,從最原先學的是流行音樂的作曲,到後來是開始發展聲音和新媒體的研究。在做這些作品的背後有兩個理念:一是在實驗之中找尋新的聲音,將新聲音放進自己的作品裡;另一是發掘一種新的研究音樂的方法,用什麼樣的工具或樂器演奏音樂,演奏音樂時應該配合怎樣的視覺元素,以及觀眾透過表演所見的種種,都是他創作的一部分。

 

聽覺出彩 引領視覺再翻新

圖3 《電紫兔/克》(2011年版宣傳圖片)

梁基爵亦在現場播放了三年前的《電紫兔/克2.0版》片段,從影片當中,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紫色迷幻視覺十分豐富繽紛,他手上一支造型極有創意,如同「電子玩具」般的科技吉他,更是表演的焦點所在;它被稱作「Crispy Cloud」,因此外觀頗能使人聯想到雲朵的形狀。Crispy Cloud和傳統吉他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並非以撥弦發音,而是以按鈕和觸控面板組成。透過他自製的各種樂器,新媒體的實驗元素展露無疑,以電腦新技術製作出來的實驗音樂(Experimental Music),將自然聲音和其他元素包括進去,甚至是「噪音」的加工亦融合其中,形成另類的聲音藝術。[1]

對梁基爵而言,樂器也是舞台上的裝置,因此舞台就像是展覽,在展覽當中表現不同的演奏和概念,《火星日常》(Coucou on Mars, 2013)進一步研發,建構新的視覺音樂,帶出對火星的浮動想像。自製樂器幾乎如同演員一般,不只是幫助新媒體創作者演奏而已,而是成為整體演出的一部分。2013年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地心》(Gravitation in time)將格局做大,他為此設計一龐大的新機械樂器「Gravity Glock」,表現「引力驅動」的概念,效果十分震撼。

梁基爵在新媒體藝術實驗裡不斷加入新元素,使他在2012年獲得華語音樂傳媒大獎的「最佳電子藝人」獎項。透過不同於一般大眾了解的自製樂器,梁基爵匠心獨運的演奏方式,除帶給觀眾無限的驚喜想像之外,亦使樂手有更多的施展空間。藉由他在這次座談中的難得分享,我們看到了一個在音樂界耕耘已久的創作者對於聲音的執著,以及他對各種新媒材的深掘態度。求新求變,正是一名新媒體藝術家樂於挑戰的目標,也是藝術形式得以因應日新月異之環境發展的動力。

 

更多梁基爵的相關資訊及作品片段http://www.madebygaybird.com/

圖4 跨界對談現場 梁基爵正介紹到《火星日常》(圖/記者湯曄攝圖)

圖5 Gravity Glock

圖6 《忐忑》演出使用的揚聲器,梁基爵在現場表示,從目前的輸出技術而言已可以發展到40個(圖/記者湯曄攝圖)

圖7 梁基爵歷年表演現場(梁基爵先生本人提供)

圖片來源

圖2 http://www.digitalperformingarts.tw/index.htm

圖3 http://www.mask9.com/node/29800

圖5 http://www.madebygaybird.com/

 


[1]更多《電紫兔/克2.0版》的介紹,詳見2013年出版之《2012雲端冒險 數位表演藝術節解碼簿 跨域控VOL.2》。


其他文章
  • 讀演劇人《白話》:「我們先攻下基隆!」 | 湯曄
  • 《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 湯曄
  • 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 湯曄
  • 電影《火花》:夢想和現實之間搏鬥的段落 | 湯曄
  • 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 湯曄
  •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鮮味饗宴之地的職人氣質 | 湯曄
  • 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 湯曄
  •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 湯曄
  • 《熊幸福騙局》:揭開童年真相之後,我的生活 | 湯曄
  • 《大佛普拉斯》:別人人生,Seem So Real | 湯曄
  •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 湯曄
  • 她們還有莫斯科可去,那我們呢?—《香港三姊妹》 | 湯曄
  • 進入記憶的黑盒子裡,《與西西玩遊戲》 | 湯曄
  • 生而為人,為一項作業—《徐自強的練習題》 | 湯曄
  • 時不我予我不休—《極道老男孩》 | 湯曄
  • 而你常會在小說中讀到這樣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 | 湯曄
  • 以寫書為筏,承載創作的魂魄—讀高俊宏《陀螺》 | 湯曄
  • 在「故事」與藝術家的廢墟裡—寫高俊宏談《小說》 | 湯曄
  • 獨自在佔領的道路上—讀高俊宏《諸眾》 | 湯曄
  • 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 湯曄
  •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 湯曄
  •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3—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2—《源泉》的電影改編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讀艾茵.蘭德《源泉》 | 湯曄
  • 《血與玫瑰樂隊》—形式正在摸索,但真相仍失落 | 湯曄
  •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 湯曄
  • 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 湯曄
  • 《幸運是我》—淺薄的社會反映與理想的過度斧鑿 | 湯曄
  •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 湯曄
  • 《海的彼端》—鮮為人知的台灣移民故事 | 湯曄
  • 《愛麗絲的兔子洞》─靜如展覽,動如表演 | 湯曄
  • 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 湯曄
  • 《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 湯曄
  • 《我的50呎豪華生活》─在舞台上演繹當前的居住弱勢 | 湯曄
  •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湯曄
  • 「超級英雄」的絕地重生之路 | 湯曄
  •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 湯曄
  • 《妮可睡不著》─無所事事的夏日消磨 | 湯曄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湯曄
  •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 湯曄
  • 一流「食之器」 盡在2015台灣美食展 | 湯曄
  •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 湯曄
  •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 湯曄
  •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 湯曄
  • 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錄歌 | 湯曄
  • 英雄叛國,這是個公共議題 | 湯曄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 湯曄
  • 《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 湯曄
  • 《香港仔》-要什麼樣的幸福? | 湯曄
  • 不再只是校園片-《行動代號:孫中山》 | 湯曄
  • 神話退去的時代-評末路小花《電母》 | 湯曄
  • 《七個猶太小孩》演出所引發的「政治劇場」省思 | 湯曄
  • 《遺失的映象》-該被注目的國度 | 湯曄
  • That Girl in Pinafore | 湯曄
  • 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一) | 湯曄
  • 【香港】我看2013年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 湯曄
  • 從策展角度看方圓聚《禿頭女病患》 | 湯曄
  • 故事與夢的纏繞—對2013年《如夢之夢》的幾點看法 | 湯曄
  •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 湯曄
  • 2013「臺前」劇場服務培訓課程&對前台工作的淺見 | 湯曄
  • 植入戲曲基因,抑或排斥戲曲元素—《大宅門.月光光》 | 湯曄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