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人間有情天》到《落跑教宗》:南尼莫瑞提的角色置換

文/侯德亮  

  今年九月底,現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同時也是史上第一位出身南半球天主教世界的教宗,旋風式地造訪美國華府、紐約、費城等重要大城,在這個以基督新教為多數人宗教信仰的世界強國,同樣席捲出一陣不小的教宗熱潮。教宗,這名可以說是最古老悠久也最具權威性的神職領袖,縱使歷經無數次的政教衝突、權位鬥爭甚至兵戎相見,竟也一任接過一任,步伐顛顛簸簸,勢力偶消時長,掌管了以西方為主的基督教世界長達一千五百年以上,至今仍不可否認其個人在世界上至高無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然而,在每一部個別的電影世界裡,從作者論的脈絡言之,擁有最高話語權的人莫過於是導演了。曾於2001年以《人間有情天》奪得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的義大利名導南尼莫瑞提(Nanni Moretti),在圍繞著梵諦岡教廷的羅馬城學習成長,又是怎麼在電影創作生涯頂峰的十年過後,於2011年通過《落跑教宗》這部喜劇片來好好訴說教宗最平凡卻也最不為人知的一面呢?

當聖者落入凡間

  《落跑教宗》之所以普遍被視為一部喜劇,或許正起於最高權勢的身分與平凡日常的生活兩者之間的衝突感。對普羅大眾而言,在觀影當下一方面可獵奇(窺探樞機主教們私下的言行舉止、直視絕不對外公開的教宗遴選過程),另一方面又期待(充滿對教宗以及周遭相關人物有何反應舉措的未知感)。這樣既獵奇又期待的觀影經驗,對台灣觀眾其實不會太陌生,試想古代清裝電視劇裡皇帝微服出巡的戲碼不也如此嗎?然而,《落跑教宗》沒有浪費太多篇幅一再演示上述的衝突喜感。當一位地位崇高的聖者落入平凡人間,教宗與你我眾生皆同,都面臨著乖離的人生志業、罩頂的責任重擔。在去與留之間,承受抑或逃避,擁抱宗教情懷或者服膺現實社會,種種俗世煩憂讓舉世唯一的教宗迅速貼近觀眾,而觀眾也很容易自我投射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抉擇難題,投射於該部電影,甚至於教宗所面臨的兩難情境中。

  再者,透過南尼莫瑞提親身飾演的心理醫生介入落跑事件,並由教宗口說點出「我是一名演員!」開始,將整部片帶入更深刻、更複雜的探討層次,隨後劇情繼續推展,牽引出一道道趣味盎然的角色置換關係。多人物交錯發生的角色置換,游移於電影世界的戲裡和現實世界的戲外,《落跑教宗》以舉重若輕的喜劇調性,呼應著十年前《人間有情天》裡心理醫生與他自己、他家人、他的諸多病患之間彼此的角色置換,甚至相互起了心理療癒的正向作用。

當角色交錯置換

  導演南尼莫瑞提一向喜歡在自己拍的片中出演主角或配角。《人間有情天》裡他所飾演的心理醫生,遭逢至親愛子的驟逝後,表面上愈是強忍悲傷、故作鎮靜,或由於職業本能而壓抑情緒,內心裡所承受的懊悔、歉疚、難過便愈是巨大。習慣性的不斷自我反省、剖析情緒,兼而挖掘他自己與家人間的關係質變,卻逼使這名心理醫生愈加壓抑,也加倍難受。來到影片中後段,漸漸地角色相互置換了。我們在某些時刻會發覺,其實是他的病患們透過激烈的詰問、肢體上發洩或不經意的言談,在映照著心理醫生的心境,在抒發他刻意隱藏深埋的情緒,甚至在某程度上解答了他面臨人生劇變時的困惑。對於全知觀點的電影觀眾而言,看到醫病兩造的身分巧妙地互調了,即使戲劇角色本身並不自知。而導演南尼莫瑞提作為一名演員,高度說服力地「演」繹心理醫生一角,在遭逢巨變後仍刻意「掩」飾自己的悲傷痛楚,不也是另一層次的雙重「演/掩」出?

  相隔十年的《落跑教宗》,雖悠悠吹奏著喜劇主調,卻隱含更加複雜的多重身分辯證。義大利名演員Michel Piccoli在這部片裡飾演教宗,而教宗卻對女心理醫生直言自己是一名演員,組構出「電影演員X教宗X劇場演員」有趣的角色置換關係。當教宗暫住旅館的那一夜,巧遇一名精神病患,在旅館階梯廊道既投入又熱衷地搬演著舞台劇,瞬而「電影演員X瘋子X劇場演員」此一關係再度浮現。他極度渴望成為一位劇場演員,感嘆惟有教宗一人能與之對戲。無論在戲劇舞台或在信仰的深層心靈裡,對藝術的高度狂熱彷彿與宗教狂熱無異。愈加有趣的橋段皆連上演,梵蒂岡教廷為掩人耳目,找來身形與教宗相似的瑞士雇傭防衛兵,冒充教宗在房裡來回踱步,時而翻撥窗帘,以防教宗本尊落跑一事給洩漏了。這次是「電影演員X衛兵X冒牌教宗」又一層角色置換關係。而影片最末,教宗終於透過演說將自身一番體悟以及選擇退卻的決定一次道明,儼然再次運用正式的、公開的一己之力,將自身的角色從聖者推回至平凡人。他清楚告訴世人,至少對全世界的舊教信徒有一則啟示:上帝神選的預定論固然歷時千載、廣眾主張,但教宗也是「人」,身為一個人所擁有的自主權,實不應被任何教規、教義、信條所剝奪。這是回歸人本的思想,也呼應著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精神。

眾生云云皆演員

  身為一個人,一輩子必定會歷經各種各樣的身分轉換。面臨迥異的情境,面對不同的對象,我們都扮演著大不相同的角色。「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並非俗濫過時的陳言,而是確確實實如此,在電影裡、在舞台上,在每個人的人生中不斷體現印證著。南尼莫瑞提的電影往往被標誌著自導自演、心理分析、呼應時勢等特色,以及平實如紀錄片的影像風格。筆者認為,巧設角色的置換關係以呼應人生如戲的旨趣,更是值得觀者一同來細細品味、深深思量之處。


其他文章
  • 《勝負反手拍》:愛與女權的一段網球史 | 侯德亮
  • 《克萊兒的相機》:拍出洪常秀的誠實? | 侯德亮
  • 《大佛普拉斯》:人生是一場玩笑 | 侯德亮
  • 香港製造二十年,迎來中國統治的末世光景? | 侯德亮
  • 愛的《星際效應》:既是引力,也是條最簡潔的方程式 | 侯德亮
  • 《異星入境》:豆莢、禮物和薩霍假說 | 侯德亮
  • 框出新視野:談近年三部電影的景框變化(下) | 侯德亮
  • 框出新視野:談近年三部電影的景框變化(上) | 侯德亮
  • 《昭和感官物語》:劇畫漂流、視覺文學與當代閱讀習慣 | 侯德亮
  • 電影聲音職人:《擬音》裡的胡定一師傅 | 侯德亮
  • 《希林公主》:銀幕成為一面鏡子 | 侯德亮
  • 《不一樣的月光》:尋找沙韻、族人記憶與文化核心 | 侯德亮
  • 《超級狐狸先生》:身為狐狸父,心底有匹狼 | 侯德亮
  • 希區考克默片《下坡路》鋼琴配樂場 | 侯德亮
  • 恐攻,人性邊界,與尤格‧藍西莫的兩部電影 | 侯德亮
  • 侯麥電影的假期與日常,重看《綠光》和《夏天的故事》 | 侯德亮
  • 《失控謊言》:類型電影萌發與社會輿論的產製 | 侯德亮
  • 《我們的那時此刻》:影像歷史教育與未竟的主體翻轉 | 侯德亮
  • 《索爾之子》:淺焦攝影的新境界與萬丈雄心 | 侯德亮
  • 繫上珍珠鈕釦,向獨裁say《NO》 | 侯德亮
  • 終戰70年,從賈克大地的《節日》看起 | 侯德亮
  • 《愛情失控點》:生命本質在荒謬,電影趣味在諷刺 | 侯德亮
  • 《刺客‧聶隱娘》:影迷非影迷。誰是大贏家? | 侯德亮
  • 金馬影展《逆光少女》:暖心橘暈染無家的靈魂 | 侯德亮
  • 金馬影展《晚五朝九》:多段時/空,電影的拆解與組構 | 侯德亮
  • 《3泊4日5時の鐘》:影迷朝聖去,一場電影考古行動 | 侯德亮
  • 《人間有情天》到《落跑教宗》:南尼莫瑞提的角色置換 | 侯德亮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