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撰文/郝妮爾
美國在2015年6/26,宣布同志婚姻同志婚姻的合法化。總統歐巴馬對此的演講中,提到他競選時的宣言:「達到真正的平等與自由」並且補充說明:「如果我們是真正的平等,那麼對愛的承諾也應該是平等的。」事實上,「平等自由」四個字所帶來的影響絕對不光只有抽象「愛」而已,另外一個具體實踐,就是表現在他們對待「藝術」的方式。
倘若造訪一次紐約,你興許也會對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克里斯多福公園,也是紐約同志人權的首次發聲地,兩對同志雕像兩旁,分別坐著異性伴侶,與單身遊客。/圖片來源:郝妮爾)
大蘋果的劇場世界
大家習慣開玩笑的說:留在紐約的人,一半是觀光客、另一半全是演員,各個等著擠身百老匯殿堂。姑且不論此話真假,位於紐約曼哈頓的百老匯,的確走三步就是一個劇院。大戲小戲林立各處,無論是大樓電子看板、計程車頭上的廣告、甚至垃圾桶上的海報畫印,全都被各式各樣的戲劇內容包圍著。不過都在百老匯了,多到讓人眼花撩亂的劇場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即便是在台灣,每個週末的表演活動也是豐富得目不暇給。真正值得好奇的是──哪來這麼多人看戲呢?
時代廣場的正對面,有一片醒目的紅色階梯,階梯下方坐落的就是百老匯有名的「TKTS」(折扣票亭),販售當天部分戲劇剩餘的票券,最低能拿到五折之低的折扣。無論天氣陰晴,必定早早就排出一條人龍。即便不在售票亭周邊,走到咖啡廳、Pizza店、書局或者公園,聽到彼此談論著最近看過的戲,也並非什麼稀奇的事。劇場這件事,極為自然的活在紐約人的生活中,不分年齡老幼,可以看見頭髮花白的老夫妻偕同等待進場,也可以看見成群結隊、拿著小水壺的孩童排隊看戲。擁有了這樣的客群,許多賣座的音樂劇,其壽命往往以「年」計算,而且每週、每日上演。
總體而言,這些戲劇作品的客群歸功於兩大方向:不斷湧近的觀光客激增看戲人口,以及主題輕鬆適合闔家觀賞的內容。前者好了解,不過後者所謂「輕鬆」與「闔家觀賞」之內容,多隱含著深度與各種時事議題。這裡就列舉兩大百老匯的新推出的音樂劇──
(紐約雀兒喜(Chelsea)的空中鐵道,藝術就是生活,好比照片中的老人與少女,只是因為某個人的手機放起一段音樂,素不相識陌生人便就地尬舞。/圖片來源:郝妮爾)
《Something Rotten》什麼東西搞砸了?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1600初期的英國──莎士比亞如巨星般的魅力橫掃全國。兩個熱愛戲劇創作的兄弟,想破頭也無法寫出贏過莎士比亞的劇本,最後竟然找上一個預言師、推論出未來劇場界的一大趨勢:「音樂劇(Musical)」並偷走莎士比亞尚未寫出的劇本(哈姆雷特Hamlet)的點子,偏偏預言家看見的未來模模糊糊,誤把Hamlet看成是Omelet,讓這齣音樂劇最後竟然成為一群歐母蛋的舞蹈秀。
這麼荒謬的劇情,卻仍然在謝幕的時候讓觀眾全體起立鼓掌,除了畫面熱鬧、歌曲朗朗上口,更重要的原因,就是《Something Rotten》仍在簡單的劇情支線中,夾雜人生的困境:比如在劇中被形塑的不可一世的莎士比亞,明星魅力十足、人見人愛,卻在寫作的時候,痛苦專注著自己的書桌前,唱著:「It’s hard ,it’s hard,it’s really hard.I make it look easy But Honey believe me it’s hard.」(我試著讓一切看起來很容易,不過相信我這真的很困難)道出創作者的辛酸。在任何偉大的作品背後,每個咬著筆桿寫作的人都不曉得最後會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又要堅持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矛盾的反覆拉扯,真實且殘酷。
此外,劇中也暗暗諷刺當時那個「女性沒有話語權、以致不可能站上舞台」的年代;或者是反對女兒和劇作家交往的牧師,其實是一個尚未出櫃的同志,但又礙於自己的宗教身分不肯承認自己的性向,都藉由演員細微的肢體表演(偶爾做出害羞的表情、翹著小拇指捏衣領……)故意誇張放大呈現。博得笑聲不斷,這些曾經是禁忌的議題,如今都能笑鬧談論。
《It shoulda been you》真愛應該是誰才對?
另一個嶄新的音樂劇《It shoulda been you》,以經典傳統的婚禮戲碼開頭,上半段呈現中規中矩,講述的不外乎是待嫁女子的心情、家人在最後一刻依然覺得女兒應有更好的歸宿、新郎新娘家人之間的相處趣事……等等題材。這類的主題實在太常見,且因內容大眾,要演得博人喜愛也並非難事。本以為劇情就這樣平淡簡單地流過去了,不過,演出進行到中場卻來個絕地大翻轉!
新郎與新娘「真愛之人」其實並非對方,而是自己的伴郎伴娘!原來是兩人遲遲不公開自己的同志身分,本想姑且找個「能了解這種的心情、也能接受自己」的人結婚,卻在各種推波助瀾之下決定鬆開枷鎖,在婚禮這一天雙雙出櫃。
有別於過往家庭面對「出櫃」的激烈衝突──新郎的媽媽得知不必有個媳婦來跟自己爭寵,反而多了一個兒子,失控地大喊了聲:「YES!」;新娘的家人雖然頗有慍色,卻是氣新娘為何不早點將這件事情說出口。「這有什麼嗎?」新娘的姊姊如斯道:「妳難道會認為我們因為這樣就不支持妳嗎?」
此戲的尾聲,走入禮堂的換成是新娘的「胖姊姊」,那個連母親都厭惡其身材而處處嫌棄的姐姐,她帶著一顆溫柔、善良的心,懷抱著一個小小的希望,那個希望便是有一天,能有人能夠發光的雙眼,對著她說:「妳真美。」而穿上婚紗走上舞台的胖姐姐,身上帶著一股迷人的氣勢與與自信,使其母親一改前言,不斷重複著:「妳真的很美,是的,我就是在說妳。」
「尋找真愛」終於不再是俊男美女的專利,也不僅是王子與公主的組合。紐約人的生活方式,如實的展現在劇場藝術中。他們將「愛」的定義歸還到自身,不再外求,而能自我綻放、藉以給予。
若有機會走訪紐約,除了歷久彌新的經典大戲,也千萬別忽略這些甫上架熱騰騰劇目呀!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