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愛情失控點》:生命本質在荒謬,電影趣味在諷刺

 文/侯德亮

 (電影劇照/美昇影業提供)

2015年來到了尾聲,年屆八十的美國頑童大導伍迪艾倫(Woody Allen)推出他的最新作品《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與全球影迷朋友默契相約,經由影像絮語在放映廳黑盒子裡交心會談。早已拍片等身的他,晚年依然創作不輟,甚且維持幾乎每年一部的高產出頻率,其創造力可謂驚人,汩汩豐沛能量,以及好似永遠取之不竭的滿頭鬼點子,著實令人折服。一向予人喜劇大師印象的伍迪艾倫,其實飽讀詩書、喜讀經典,時常一邊擺起老學究的架勢嚴肅地探討生命、死亡與愛的哲學命題,又能一邊對知識份子愛吊書袋的可笑行徑或犬儒主義冷嘲熱諷。這一回,伍老似乎真的要認真跟大家上一堂96分鐘的存在主義哲學課了。

 (瓦昆菲尼斯飾演大學哲學教授/美昇影業提供)

一堂電影哲學課

《愛情失控點》的原文片名Irrational Man,同時正是1958年曾經出版的一本經典名著書名,在台灣由老牌的志文出版社直譯為《非理性的人》,立緒文化於2013年亦曾重刷再版。《非理性的人》是美國紐約大學哲學教授William Barrett所寫就的存在主義研究經典,在學術上的深遠意義,某部分來自於Barrett教授首開其宗,將存在主義哲學完整地由歐陸引進美國。自小出身紐約大都會的伍迪艾倫,可想而知必定有感於現代社會下的物質文明、科技發展,及其相應而生空洞的心靈、茫然的精神等現代人處境,而這本書面世時他23歲,正值探索生命、思想碰撞的青壯年歲。若細究伍老共計48部作品,往往在類似神經喜劇的亮彩衣裝之下,其實內裡始終埋藏著他對生命議題、存在意義的暗沉思索,並焦慮於如何面對死亡(尤其是自身的死亡),對人類抱持懷疑進步的態度等,這些當然也是存在主義哲學家們早先一步都反覆思索、辯證過的了。因而有伍迪艾倫是「喜劇界的沙特」如此說法。只不過,沙特用文字來表達生命本質的「荒謬(absurdity)」,伍迪艾倫則借助影像故事,一部接著一部,滔滔不絕地闡述他所認知的人生荒謬性。

沙特曾言:「我不想死,也不想要我愛的人死。然而我很清楚,人終將一死。如此的人生豈不荒謬?」而伍老對於死亡的戒慎恐懼,隨著現實年歲增長,距離死亡又近了一些,攤開作品系譜看來是愈趨明顯,而且從早期客觀的交叉詭辯到近年來偏向主觀的往自身裡鑽。表現在2005年《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裡他自己飾演的角色,因為不適應英國靠左駕駛而在片尾命喪黃泉,看來或許可笑,甚至搞笑過了頭而教部分觀眾直呼太扯,但十年後回頭再望,卻發現伍迪艾倫這一個把自己「賜死」的橋段設計,不僅終結了導演親自飾演男主角的慣例,更逐漸在往後的作品中顯現他坦然直視死亡的豁然態度。伍老打出這一記人生賽末點(match point),並非意味著創作道路的終結或輸贏,反而較像是一個重新看待死亡的轉淚點。

 (男女主角聊機運,選中關鍵手電筒/美昇影業提供)

孔子有云:「未知生,焉知死?」那是中國儒家一貫現實入世而拒/懼談鬼神的思想根基。《愛情失控點》裡瓦昆菲尼斯(Joaquin Phoenix)飾演的哲學教授Abe則是「未臨死,焉求生?」的最佳寫照。這麼一位自由思想派存在主義信徒的大學教授,是研究海德格、沙特哲學的專家,卻萬萬想像不到,為了打破存在虛無、尋得人生意義,自己最終竟成了一隻陷入兩難困境的芻狗。仿若他最愛讀的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中的主角,Abe無視這本文學經典欲探討的「殺人有否其正當性?」哲學命題,反倒不自覺地走入道德焦慮的深淵。多麼諷刺、多麼荒謬啊!電影寫照這名故事主角的同時,不也寫照出芸芸眾生相?我們有多少人、多少次都要死到臨頭才肯努力振作?「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是人類通病,也很可能是你我的共通經驗。至此,我才發現,Irrational Man無論代表片名或書名,都缺乏冠詞the或an,它所指涉的並非特定的或單一的非理性個體,而是泛指全人類共有的精神狀態,多少將面臨到共通的人生困境。

 (電影劇照/美昇影業提供)

美學‧謀殺‧非理性

《愛情失控點》在片頭起始就開宗明義引述了康德的論點,這位19世紀的大哲學家曾提過,人在一生當中,多少都難免會由於道德、美學或謀殺而失去理性。伍迪艾倫巧妙地融合了角色的道德困境、劇情上的謀殺懸疑,精彩地講述一則摻雜大學師生戀和同事婚外情的愛情悲、喜劇。喜,由於觀眾處在客觀全知的位置來看待劇中人荒謬可笑的處境;悲,其實也源自於那份荒謬感,當觀眾主觀地投射出自己曾有過的人生荒謬經驗時,那會是苦澀甚至難以接受的。一心捍衛道德,可能失去理性。存心謀殺他人,何有理性可言。至於美學,當一個普通人或藝術家,受到它的強烈感召,可真能抵禦理性的崩壞與流失?人類心甘情願,也有其需要,接受美學的感召、藝術的洗禮,容或以非理性的層面去從事創作、去享受性愛、去體驗人生。同樣地,觀賞電影當然容許非理性,不顧合理與否,但求感受與感動,所以看《愛情失控點》這部電影時可以是一段非理性的經驗;然而,評論電影卻非得要理性討論、據理分析不可了,因此看《愛情失控點》這篇文章應該是一種批判式的閱讀,一段讀者既與文本思辨、讀者兼與筆者對話的過程。

 (導演Woody Allen與女主角Emma Stone/美昇影業提供)

瘋狂‧真實‧故事線

伍迪艾倫自前年的《藍色茉莉》以降,便逐漸減少招牌式的神經兮兮、不知所措的情狀(過去他自演的角色尤其明顯),倒是在這部《愛情失控點》多了不少男女主角的內心獨白。藉由這些適時的獨白,體現人物的睿智、猜疑、猶豫或自省,以及非常關鍵性的,掠過腦海一閃即逝的念頭。哲學教授Abe在咖啡廳偶然聽到一則不公不義之事而興起謀殺恐龍法官扮演義俠的念頭,整部電影的故事線像是在此刻被扭了一下,朝向完全不同甚至是瘋狂的方向發展。不知道伍老這樣的巧設是否又來自他那塞滿紙條的抽屜(按:伍迪艾倫長年習慣將靈光一閃的有趣點子寫在小紙條上,並丟進某個抽屜裡),但筆者完全可以被如此扭轉的故事線給說服。因為,筆者也總愛在小吃店、咖啡館或公車上等公眾場合偷聽旁人的聊天內容。若是千篇一律的抱怨上司或職場八卦,那大概沒啥故事性、精彩度可取了;但偶爾聽到奇詭的、稀罕的、獨特的片段談話,則像是挖到寶藏一般。有時愈是瘋狂乖離,愈是貼近真實情境。人生的這條故事線,怎樣凹折扭轉,盡是荒謬,也正是它的本質。

 (形變自我?男女主角走進哈哈鏡隧道/美昇影業提供)


其他文章
  • 《勝負反手拍》:愛與女權的一段網球史 | 侯德亮
  • 《克萊兒的相機》:拍出洪常秀的誠實? | 侯德亮
  • 《大佛普拉斯》:人生是一場玩笑 | 侯德亮
  • 香港製造二十年,迎來中國統治的末世光景? | 侯德亮
  • 愛的《星際效應》:既是引力,也是條最簡潔的方程式 | 侯德亮
  • 《異星入境》:豆莢、禮物和薩霍假說 | 侯德亮
  • 框出新視野:談近年三部電影的景框變化(下) | 侯德亮
  • 框出新視野:談近年三部電影的景框變化(上) | 侯德亮
  • 《昭和感官物語》:劇畫漂流、視覺文學與當代閱讀習慣 | 侯德亮
  • 電影聲音職人:《擬音》裡的胡定一師傅 | 侯德亮
  • 《希林公主》:銀幕成為一面鏡子 | 侯德亮
  • 《不一樣的月光》:尋找沙韻、族人記憶與文化核心 | 侯德亮
  • 《超級狐狸先生》:身為狐狸父,心底有匹狼 | 侯德亮
  • 希區考克默片《下坡路》鋼琴配樂場 | 侯德亮
  • 恐攻,人性邊界,與尤格‧藍西莫的兩部電影 | 侯德亮
  • 侯麥電影的假期與日常,重看《綠光》和《夏天的故事》 | 侯德亮
  • 《失控謊言》:類型電影萌發與社會輿論的產製 | 侯德亮
  • 《我們的那時此刻》:影像歷史教育與未竟的主體翻轉 | 侯德亮
  • 《索爾之子》:淺焦攝影的新境界與萬丈雄心 | 侯德亮
  • 繫上珍珠鈕釦,向獨裁say《NO》 | 侯德亮
  • 終戰70年,從賈克大地的《節日》看起 | 侯德亮
  • 《愛情失控點》:生命本質在荒謬,電影趣味在諷刺 | 侯德亮
  • 《刺客‧聶隱娘》:影迷非影迷。誰是大贏家? | 侯德亮
  • 金馬影展《逆光少女》:暖心橘暈染無家的靈魂 | 侯德亮
  • 金馬影展《晚五朝九》:多段時/空,電影的拆解與組構 | 侯德亮
  • 《3泊4日5時の鐘》:影迷朝聖去,一場電影考古行動 | 侯德亮
  • 《人間有情天》到《落跑教宗》:南尼莫瑞提的角色置換 | 侯德亮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