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在台灣,耳熟能詳的文物明星如《翠玉白菜》、《肉形石》以及《谿山行旅圖》多遠承自百年前遠在北京的清宮舊藏,源於文物之聚與散往往見證著政治理想的存或滅,在確保統治有效性的考量下,宮廷收藏常以「正統」的面貌為人熟悉。相較於民間蓬勃的活力,這些文物明星背後的封建帝皇,面對收藏在態度上反顯示出保守、謹慎、自我中心的特性,在自詡坐擁正統的同時,他的一雙手也使得不入收藏清單中的藝術,徒成非主流的弱勢。然而在國際商業、軍事、宗教等交流下,強與弱卻彷彿如推動船隻前行的潮汐般變化不定,古今皆然,只是過去在「天朝」自居的朝貢貿易下不易察覺罷了;亦緣於朝貢貿易,清宮漸有了泛亞洲的珍藏體系,成為支持故宮南院「宏觀亞洲」的重要基礎—它有助說明華夏與亞洲的關係,更以文化的力量提供了更多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可能性。本文忝為跟隨在宏觀亞洲的潮流之後的一註腳,〈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嘗試提出一個更加新穎而虛擬的「香文化」。由對氣味的追尋始,重新自一個陌生的角度,以亞洲為中心,聞一聞世界的氣味。 
 
亞洲(Asia)源出希臘語「東方日出之地」,指阿拉伯半島以東到太平洋西緣群島的這片廣茅的地域。亞洲之自然地貌多變,文化體系林立,至今未曾出現過統一全域的亞洲認同。或謂亞歷山大(西元前356-前323)開創的希臘化時代(約西元前323-前416),希臘語作為四方通行的國際語言,當時可能存在一個泛亞歐非的概念,然而此時的古老東方,仍是百家爭鳴,各文化在此地展開頻繁的交往、碰撞。
 
相較於訴諸耳目的語言文字,旅美作家奚密則循著氣味,發現了瀰漫全球的共向。在其書《香:文學、歷史、生活》首篇開卷的序言中奚密綜論歷史,提出叫讀者耳目一新的以氣味為中心的「香史觀」—「你知道埃及豔后乘船迎接安東尼將軍,巨帆是茉莉精油浸過的嗎?你知道漢武帝夢見李夫人送他蘅蕪,衣枕沁香,歷月不歇嗎?你知道拿破崙馳騁戰場之際仍不忘全身遍灑茉莉香水嗎?你知道曹操最愛九層塔,曹丕最愛迷迭香嗎?這些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香』的俘虜!」在作者眼中,香不僅是超越理性,創造感性經驗,縱橫歷史的關鍵;對既存的人事物來說,香它關乎了其中是否具備了值得品味的價值。在「以雅是尚」的東亞,香更是決定一切內容的裁判(圖1-1、圖1-2)。
 
一、嗅覺與香氣
 
人類與其他種脊椎動物無異,我們同樣需仰賴位於鼻腔末端的細微神經感受空氣中的分子。這些經由鼻腔與皮膚上的毛細孔吸入的分子,將很快地進入腦部以及身體循環中,一旦當氣味到達腦部中樞神經時,便產生了日常經驗的嗅覺。
 
對創世之初的人類來說,嗅覺作為探索周遭環境行動之一部分,考古人類學相信早期人類走出東非,向北遷徙,當是為了開發多元的飲食組合,和現代追求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饗宴出奇地異曲同工。相較於講究客觀證據的科學,另一個充滿道德教誨的香,同樣始於創世之初—神交代樂園中的亞當、夏娃,園裡樹上的果子都可以喫,任君採擷,「唯禁果不可食用!」夏娃初嘗禁果,頓時失去樂園,此舉被認為是人類一切原罪的開端。經過後代藝術家詮釋,我們彷彿看見了那時瀰漫在兩人左右的神秘的氣味(圖2),係禁果或兩性邂逅時誘發的賀爾蒙?香啊,無論在覓食、求偶、自衛,甚者墮入風塵都扮演了積極的角色。
 
和在後世詮釋《舊約》,提出原罪肇因於「香」,讀之充滿宗教啟悟的嚴肅氣味不同;直至現代,對亞洲彼端的印度教徒來說,香無關乎罪,它是日常生活不可缺的部分,出入世俗與神聖之間,重要性不亞於視覺中鮮明的造型和色彩。在印度教的世界中,咸信所有的神祇都是造物主的顯現,信徒熱衷製作各種造型的神祇形象邀請造物主駐留、入住,而除了以造像為住所外,虔誠的信徒並且在預告一天來到的破曉時分,頻繁地使用溫水、奶油配合薰香為其揩拭、沐浴,在繚繞的香氣中,讓神祇準備好領受一天的崇拜。
 
是的,印度教以香氣為媒介的儀式,不僅非關乎罪,它投射出人類間普遍的與神祇接觸的願望,香乃成為鞏固人神關係的媒介之一,因而具有形而上的意義。奚密品評道,觀遍印度教徒的選擇,最受青睞的檀香,「它既提升靈性,也撩撥情欲;它既引領你進入超凡的精神世界,又讓你陶醉在感官的喜悅中。」 於是,檀香體現了印度人微妙的二元悖論—宗教與男歡女愛往往是介乎一體兩面的隱喻。在著名的卡朱拉荷神廟(Khajuraho,圖3-1、圖3-2),神祇雕像亦遭複雜的情愛糾纏,以立雕造型表現作為宇宙模型的人體,永不停息地創造、持和轉化;親近神廟,或有助觀者在日常的情愛中經驗人體與宇宙合一的創世紀。此說,與基督教在神聖如伊甸園之環境中棄絕情愛的立場,恰成鮮明的對比。
 
然而,人終究不同於其他擁有嗅覺的脊椎動物,在我們具辨別「快感」或「美感」的能力。來自嗅覺中的快感大凡品質粗糙、濃烈而強勁、具有目的性,然又為時甚短,指向原始的感官本能。至於嗅覺中的美感經驗,則接近一種「無所為而為」的享受,一旦陶醉其中,超脫了現實中的羈鎖,便可望上達入陶冶性靈的層次。論者謂,此時拜貫通眼、耳、目、鼻各個感官間的「通感」作用,使得「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在交借與想像的加乘效果下,產生一筆深沉俊雋永的氣味。後者,那正是文化史中反覆被捕捉、紀錄的「真香」。 
 
二、建立「香自為香」的美感經驗
 
現代科學研究,嗅覺的敏感度較視覺差。若單依靠嗅覺辨別快感與美感間的分際,往往對有心的修行者造成挑戰,這使得深沉雋永的香味更顯得來不易。除了鍛鍊精進個人感官外,如何品味香氣,還需借助外在環境加以配合;同樣隨外在環境變化種種可能產生的機緣,亦豐富了香文化內容,建立起「香自為香」的美感經驗。
 
在東亞世界,遠自印度傳入中土,儼然在地化的「禪宗」獨有一套「焚香獨坐」的法門,以為行者斷絕世俗快感,超凡入聖的途徑。至宋代,禪宗成為唐末滅佛又經五代戰亂後少數僅存的宗派之一。它的信徒橫跨社會階級的藩籬,許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蘇軾(1037-1101)、米芾(1051-1107)常見與禪師交往,談話的「實錄」,雙方你來我往,機鋒畢現。相較於嚴肅的修行,後者往往將之戲作「禪悅」,在日常的休閒活動中扮演調劑身心的角色。米芾《海岱帖》謂(圖4),「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晝眠,又人少往還,惘惘!足下比何所樂?」這當是封筆短言長的便簽。米老嘆道,外頭啊已下了數天的雨,他無法前往海岱。眼下只好焚香聊以解愁。然而「日短不能晝眠」,不禁徒呼「惘惘!」。似乎他意藉焚香暫時隔絕紛擾—綿長的、滴答的雨聲削減他前往海岱的遊興,要不點香吧?然而欠佳的睡眠又不斷地使米老墮入陰鬱中。隨《海岱帖》這幾行隨心流瀉的字句,迂迴往復間,「香文化」於米芾筆下已蔚成大觀。另一方面,為數不少的「香譜」也在此際問世。
 
奚密指出,自宋代起,有意識地整理舉凡關於香之文化史料的香譜,總成歷代香方,規模前所未見。其中詩人范成大(1126-1193)的《桂海虞衡志.志香》堪稱經典,是香道在中國自成體系的發展中里程碑式的成就—「世專謂之香者,又美之所鐘也!」顯示嗅覺自甫一開始由對生存環境的探索,經宗教洗禮,將之形而上的提升後,來到香譜粲然大備的宋代,香已轉而賦有美學上的意義—它成為一個美學符號,標誌著士大夫的文化資本,歷經數代不滅。
 
三、寒酸的「悲劇美」—東亞士大夫與沉香
 
「身在樵村釣瀨行,秋豪不與市朝爭。目雲嗜酒相繩急,謗到吟詩所犯輕。沉水一銖銷永晝,蠹書數頁伴殘更。閉門孤學無窮味,笑殺韓公接後生。」—劉克莊,〈身在〉
 
經由科舉考試選任文官的制度,自隋代已降風靡東亞世界至少數千年,特別是重文輕武的宋代,科舉名額大增,反在社會投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不良印象,相較於比鄰的日韓,後者重視技職教育,對技所長者不吝獻上「人間國寶」、「人間文化財」的一頂桂冠,對比發生在中國的士大夫悲劇—為求金榜題名,許多人手段用盡,過程中歷經折磨,科考在中國儼然具有某種典型性的特質。但本文有意點出的劉克莊(1187-1269)〈身在〉詩或是一個例外?一個介於悲喜間的灰色的例子,遙指向台灣戰後的「現代文學」,疏離荒誕的個人主義傾向。竊以為劉克莊動搖典範,以逆向的姿態,堪稱另一道出彩的亞洲之光。平生與范成大媲名的南宋詩人劉克莊無緣金榜,在父蔭下,所幸免除了科考折磨,憑著文名,宦海浮沉。宋代文官體系詳備,如劉克莊者,相當現代公職的冗員,行事既無權力又乏效率,而如其人的日常,亦在〈身在〉詩裡部分獲得體現。      
 
〈身在〉描寫一介在野江湖,落拓獨行的詩人。詩人身旁的書冊業已被蠹蟲所蝕,況且此情此景又是在一個殘更的夜裡;然而憑著「沉水一銖」,詩人仍自負地度過了漫長的一日,宣示此身仍在!詩中「沉水」即沉香也(圖5)。范成大客觀的品道,「沉香,出交趾。以諸香草合和蜜,調如薰衣香,其氣溫黁,自有一種意味,然微昏鈍。」原來使劉陷入微昏,迭生「笑殺韓公接後生」者,正是這股「溫黁」的氣味,悄悄帶領著詩人進入「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英雄時空中,一旦氣味散盡,殘更夜裡則又還原了一介窮酸書生該死的模樣,裊裊沉香反鑄成了一種對歷史的謔仿。〈身在〉極盡露骨的道出香之於士大夫,的確隱含有文化標誌的作用,一旦沒有了香,即有陷入悲劇的風險(甚者不管是否他曾投入科舉)。或者我們說,對於沉香普遍的著迷,如同它的稀有、珍貴,沉香提升了士大夫悲劇,賦予深刻的內涵。
 
一如行家耳熟能詳的,沉香係來自來瑞香科蜜香樹所分泌的樹脂。蜜香樹廣泛分布於中南半島及中南部,屬常綠的熱帶喬木,葉似橘,夏季綻放五瓣白花,果實似梨;當其枝幹被真菌入侵後,薄壁組織細胞產生變化,導致樹木腐朽,芯部則漸凝結成香脂。蜜香樹結香是漫長的過程,為時數十年、數百年不等。時間越長則白色的木質日少而黑色的香脂日厚,此黑白比重決定了未來香脂面世的密度、價值。范成大以黑色的香脂入水全沉為上品,《志香》嚴苛地甄別只有「沉水」才是名符其實的真香—即使輕薄如指甲的一小片也會沉入水底,沉水不僅燒完後沒有焦味,香氣清婉不絕「越三日不散」。劉克莊當時得到的正是沉水,但他僅奢侈燒了一個早上,夜裡即「笑殺韓公接後生」,這笑聲細聽來,彷彿是齣金粉緩緩研成的悲劇。
 
結語:香文化在當代亞洲
 
香之於劉克莊者憑之以自負,其價超越了書籍乘載的文化內涵,在向來「以書為貴」的儒家文化中誠不可思議。我們以為,劉克莊一方面道出了南宋末年傾頹、放浪的人生觀,〈身在〉詩的傳世,則見證著彼時日趨開放的社風,隱然具有當代欣賞多元文化、張手擁抱不同價值觀的雅量,與宋代以降繽紛的香譜論述恰成正比,並延續至今。
 
當代亞洲或以為香是財富的象徵。在越南「寸香可獲寸金」,香是等同犀牛角、象牙一樣珍貴的特產。奚密指出,今日一級沉香的市價是一公斤美金六千至七千不等,市場上更有喊價超過一公斤萬元以上的奇楠香,它的身價明顯超越了黃金。實地消費沉香讓人意欲親近,卻又感到不忍,親近以「銷永晝」,則意味著焚燒,終至灰飛煙滅,每每當事人身處在至美、至痛間的兩難,此造就了沉香價格長期居高不下的遠因。 
 
喜愛沉香者,或偏重劉克莊焚香的詩句—「沉水一銖銷永晝」似乎香具有對抗憂鬱,維持鎮靜的特殊功效。但當代對香的功效或持保留態度,異於雅好香道的亞洲,英國遲至1970年代始接受以精油為媒介的芳香療法(aromatherapy,圖6)。的確身處在當代,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不同於劉客莊與范成大的花花世界,周遭充斥著自工業革命、化學產品問世以來,大量的人工香料製品—舉凡牙膏、肥皂、沐浴乳、髮膠、化妝品、香水等無論顏色還是氣味,科學已證明,上述的合成香均遠遜於來自動植物的天然香,而且幾乎沒有醫療作用。在過剩的香氣產出而無實際功效之際,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回過頭來,再度向沉寂已久的亞洲香文化問津,賡續香文化在往日的盛況。
 
今日看來,香文化在亞洲總共囊括了宗教、醫學、文學、藝術、科學、經濟、政治、外交等層面,洋洋大觀,如同日常空氣般的無孔不入。它既屬物質文明,同時又關涉了私人的精神世界;它既引發快感,同時觸動敏感的心靈深處,具備有多方面的價值。透過對香文化的探索本文亦闡明了「香自為香」內在具備的恆久的審美尺度,越千百年來,它始終煥發無窮魅力。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