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圖1 電影海報

 

舊作重溫 原是驚喜

《高海拔之戀II》是導演杜琪峰2012年的電影作品,剛好最近有機會得以一觀此片,發現這又是一次風格之作。杜琪峰導演不但在黑幫犯罪電影成績斐然,在文藝愛情片方面,其切入角度尤令人印象深刻。早期的《天若有情》系列[1]、《孤男寡女》(2000)和《鍾無艷》(2001)等都是名作,情感動人、題材特別,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真正讓筆者注意到他的這條創作路線,已經是2011年的《單身男女》,這部電影是杜琪峰正式進軍中國的作品,其與同年拍攝的《奪命金》,都更加具有都會性,也更深地挖掘人性中的矛盾與搖擺不定的常態。

圖2 鄭秀文出演女主角

《高海拔之戀II》正是接續在《單身男女》和《奪命金》之後的作品,然而它的都會性表現,卻因為故事發生地點已然遠離塵囂而降低許多,甚至乍看之下會以為這只是一部發生在雲南偏遠高地的愛情故事,但在細察之下會發現,夢幻的香格里拉只是傷心人與之邂逅或暫時避世之處,並非是原生的、純樸的鄉間印象。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實皆是外來人,他們在高山樹海中找到安定、平靜,以及重生的希望。

圖3 電影劇照

當然僅僅只是將場景搬到雲南香格里拉並非本片最特殊的地方,人物經歷的情感過程,以及電影的敘事方式,才是最令人眼睛一亮之處。這個愛情故事從海報到簡介,都讓人以為是失戀者互相療傷,進而發展的固定套路;但其實並非如此,導演在佈局上改變了觀眾對此等故事期待的節奏和順序,一開始男主角從演藝事業如日中天、風光娶妻卻慘被搶婚,之後酗酒恍惚,無意間跳進女主角的貨車後,誤打誤撞地來到香格里拉。這樣一段虐心的失戀情節,導演只用了約莫十分鐘的篇幅就說完了,幾乎僅是場景替換,連讓觀眾醞釀同情的時間也沒有。短促交代過程中唯一令人記住的,就是男主角做為一名演員的成就—古天樂在本片飾演巨星邁克,而邁克才在香港電影金像獎拿到最佳男主角。導演花了心思,在短促的開頭中模擬邁克主演電影的海報及頒獎典禮,甚至讓觀眾先看到海報、聽到得獎宣布之後,才看到男主角出現,而這個「出現」還是在「電視螢幕上」,令人看不真切。如此「有所偏重」的表現手法,至電影後半段,觀眾才對導演的用意感到豁然開朗。

巧妙安排的佈局 不落俗套的實驗

圖4 古天樂飾演男主角

男女主角在香格里拉的相處,更多是一種互相扶持的情誼,即使是情愫暗生的試探,也很快就被女主角與失蹤丈夫的過去給覆蓋。相比於男主角的失戀,導演則是花了最大的篇幅去講述這段淒美的愛情,一方面是因為香格里拉特殊的樹海風光令人目眩神迷,此地的神祕氛圍正是故事得以發展的背景[2],另一方面,「高海拔之戀」最先發生在女主角與丈夫之間,甚至其實這對夫妻所經歷的一切,才是最符合片名的故事。

女主角與丈夫相識相戀,以及後來丈夫因故失蹤的往事,大大觸動了男主角,他為了讓女主角能夠從傷痛裡走出來,進行了非常獨特的療癒計畫。男主角親自寫了一個劇本,並讓前女友擔綱主演,故事就是女主角的經歷,而片名正是《高海拔之戀》。呼應本片的開頭,也解釋了本片片名《高海拔之戀II》的來由,《高海拔之戀》在此包含了三種意涵:事件本身、男主角的創作、本片所述說的故事。「II」做為續集的概念,並與男主角的創作相映照。

做為療傷過程的「戲中戲」

這個戲中戲的結構既複雜又有趣,由內而外的「實—虛—虛—實」的過程,分析起來好像讓人眼花撩亂,電影表現卻在情在理。男主角的創作讓女主角的悲劇得以翻轉,因為他讓女主角和丈夫得以在「虛構的電影中重聚」,從而使女主角在精神上接受事實、平復心情。這樣一個精心設計的療癒過程,極為特殊但又自然合理,並留下一個溫馨可期的結局。

圖5 電影劇照

導演杜琪峰與編劇韋家輝在這部電影所做的結構實驗,從外界所關注的角度而言,大約是被認為「頗費周折」,更多的評論都落在演員表現及主角間互動的合理性問題。筆者認為這兩個角度都是顯而易見的缺失,出演女主角的鄭秀文在表演上的確不夠細緻,而導演與編劇為了電影佈局而犧牲了細節。但我認為最大的一個誤導,實是電影的宣傳,這其中或許有票房考量的原因,讓觀眾對於演員有了很大的期待;也正是最被期待的地方出現瑕疵,反讓特殊的表現手法被忽略,實在是殊為可惜。

《高海拔之戀II》是導演杜琪峰歷年作品裡的異數,並開展了更多的論述空間。如此的風格實驗是否能夠再有[3],這要就市場的接受而定,而中國合拍片的模式能走到多遠,更是我們要繼續觀察下去的課題。

圖6 李光潔飾演女主角丈夫

 

圖片來源

圖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6%B5%B7%E6%8B%94%E4%B9%8B%E6%88%80II

圖2至圖 6

http://baike.baidu.com/view/5193787.htm?fromtitle=%E9%AB%98%E6%B5%B7%E6%8B%94%E4%B9%8B%E6%81%8BII&fromid=5257660&type=syn

 

 



[1]《天若有情》系列指的是《天若有情》(1990)、《天若有情II之天長地久》(1993)和《天若有情III之烽火佳人》(1995)。

[2]「從電影構思到實際落成,總是要經歷漫長的演變過程。鬼才編劇韋家輝早在數年前已有本篇故事的構思,一切源自他看到日本有處名為青木原樹海的地方。(下段)青木原樹海位於日本富士山區,樹林內有如迷宮一般,蘊藏豐富的磁鐵礦,引致指南針失靈,再加上古木蔽天,GPS也無用武之地,一旦走進林中,十之八九會迷失方向感導致意外發生。很多人進入樹海後就無法離開,因此有不少淒美動人的故事,而被困在其中的人更容易因此產生幻覺,讓此處更添增令人流連忘返的神秘感,也讓韋家輝覺得異常浪漫,啟發了他創作【高海拔之戀II】的故事原形。輾轉間,他又發現中國雲南境內的香格里拉風景之美,吸引他希望在香格里拉拍攝一個空氣異常稀薄的愛情故事,在海拔三千八百米之上,加上四季景色如畫,配合『白茫樹海』這片神秘之地,一個既淒美又神秘、更讓人最難以捉摸的愛情故事就此誕生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D020045278

[3]編劇韋家輝亦是本片重要的創作者,其靈感與劇本結構的設計,他貢獻良多,也因此被認為斧鑿痕跡很多;本片也非他第一次展現多線交錯且複雜的編劇手法,甚至本片還被認為為迎合商業市場而較缺乏創意。無論從電影的題材和市場來看,可能不容易再看到相似的作品。


其他文章
  • 讀演劇人《白話》:「我們先攻下基隆!」 | 湯曄
  • 《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 湯曄
  • 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 湯曄
  • 電影《火花》:夢想和現實之間搏鬥的段落 | 湯曄
  • 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 湯曄
  •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鮮味饗宴之地的職人氣質 | 湯曄
  • 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 湯曄
  •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 湯曄
  • 《熊幸福騙局》:揭開童年真相之後,我的生活 | 湯曄
  • 《大佛普拉斯》:別人人生,Seem So Real | 湯曄
  •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 湯曄
  • 她們還有莫斯科可去,那我們呢?—《香港三姊妹》 | 湯曄
  • 進入記憶的黑盒子裡,《與西西玩遊戲》 | 湯曄
  • 生而為人,為一項作業—《徐自強的練習題》 | 湯曄
  • 時不我予我不休—《極道老男孩》 | 湯曄
  • 而你常會在小說中讀到這樣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 | 湯曄
  • 以寫書為筏,承載創作的魂魄—讀高俊宏《陀螺》 | 湯曄
  • 在「故事」與藝術家的廢墟裡—寫高俊宏談《小說》 | 湯曄
  • 獨自在佔領的道路上—讀高俊宏《諸眾》 | 湯曄
  • 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 湯曄
  •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 湯曄
  •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3—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2—《源泉》的電影改編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讀艾茵.蘭德《源泉》 | 湯曄
  • 《血與玫瑰樂隊》—形式正在摸索,但真相仍失落 | 湯曄
  •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 湯曄
  • 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 湯曄
  • 《幸運是我》—淺薄的社會反映與理想的過度斧鑿 | 湯曄
  •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 湯曄
  • 《海的彼端》—鮮為人知的台灣移民故事 | 湯曄
  • 《愛麗絲的兔子洞》─靜如展覽,動如表演 | 湯曄
  • 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 湯曄
  • 《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 湯曄
  • 《我的50呎豪華生活》─在舞台上演繹當前的居住弱勢 | 湯曄
  •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湯曄
  • 「超級英雄」的絕地重生之路 | 湯曄
  •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 湯曄
  • 《妮可睡不著》─無所事事的夏日消磨 | 湯曄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湯曄
  •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 湯曄
  • 一流「食之器」 盡在2015台灣美食展 | 湯曄
  •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 湯曄
  •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 湯曄
  •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 湯曄
  • 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錄歌 | 湯曄
  • 英雄叛國,這是個公共議題 | 湯曄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 湯曄
  • 《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 湯曄
  • 《香港仔》-要什麼樣的幸福? | 湯曄
  • 不再只是校園片-《行動代號:孫中山》 | 湯曄
  • 神話退去的時代-評末路小花《電母》 | 湯曄
  • 《七個猶太小孩》演出所引發的「政治劇場」省思 | 湯曄
  • 《遺失的映象》-該被注目的國度 | 湯曄
  • That Girl in Pinafore | 湯曄
  • 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一) | 湯曄
  • 【香港】我看2013年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 湯曄
  • 從策展角度看方圓聚《禿頭女病患》 | 湯曄
  • 故事與夢的纏繞—對2013年《如夢之夢》的幾點看法 | 湯曄
  •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 湯曄
  • 2013「臺前」劇場服務培訓課程&對前台工作的淺見 | 湯曄
  • 植入戲曲基因,抑或排斥戲曲元素—《大宅門.月光光》 | 湯曄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