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年後到訪的寒流夾帶點滴的春雨。潮濕而冷的空氣籠罩台北城。「蝸牛在溼地上緩慢地爬行,留下黏涎的痕跡;螞蟻則如常地團隊覓食,在急忙亂竄間沿途分泌氣味,好讓其他的夥伴能依循正確的路徑找到目的地或食物。」自然界的小動物,遠較久經都市文明反覆掏洗的台北人,似乎先已察覺到了時序交替的氣息。長期以來,關注藝術史的《古美術》主編,不由反思,「其實人類的諸多活動,如『收藏』這樣的行為,就好比動物或昆蟲,總會於有意無意間,在時空的地圖中留下有形或無形的痕跡。」這番透過「觀物之生」衍生的迴響,除了宣示人類收藏異於動物營生,它使我們達到相當的人文素養,成為支持文化持續發展的綿長的力量之外,也令吾人想起電影《一代宗師》著名的對白-「人活這一世,能耐還是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見證人類的文化,是否能在時空嬗變中遺下痕跡,與動物相比,不僅是有意或無意的選擇,更是時勢使然。

若說藝術史這一行,有所謂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近年,獲得院士榮銜的石守謙教授或不作第二人想罷(圖1)。「世事變化,人情冷暖,看盡了,卻也覺得不足言。」石守謙閉口不談時勢,但他在將藝術視為文化史的浪潮中所開拓的學術資產,卻值得我們再多言。《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作為石守謙近年出版具代表性的論文集,以中國繪畫史的論述架構為經,不同的研究論題為緯,探索並示範中國繪畫的研究方法(圖2)。置於首篇的〈導論〉則如同一座宏鐘,儘管我們只窺見或旁側敲擊了本書的邊緣,它仍將發出攝人氣象。下文嘗試由〈導論〉出發,導讀這份資產,期許在一年之計的春光中,種下拓植學術版圖的宏願。

藝術史之道

當你由所處的特定時空回首過往,試圖描述,指出「往事並不如煙」之際,你正從事的,至少包括兩件事-基於前人的成果,對「歷史」-這個歷經長期沉澱的知識傳統-進行融會貫通的繼承,並向往事提出反思,自理性或感性的角度切入,開展不同層面的探討,豐富既存的視野。與作家相比,嚴肅的藝術史研究有「變」與「不變」兩種性格。「不變」的是作品之時空座標,有志研究藝術品的工作者們,如何連貫、整理眼前藝術品的時空座標,成為物理時間下前後貫通的合理序列,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過程中,我們持續與作品對話,一面同時感受「時間感」之掣肘-它要求當事人的才華與思辯的核心必須圍繞著作品的真實而生,這導致雙方不時處在一緊張的狀態。如何舒緩?石守謙以為,我們面對作品時,首先必須有清晰的「問題意識」。

20世紀以來,「中國繪畫史」作為在西潮衝擊下誕生的現代學科,不幸在成立之初即遭受廣泛的質疑。傳世文獻夾纏語意不清的描述,畫論中常見,動輒以「氣韻生動」描述具體可見的造型藝術,就是一個因語言自身的局限與特性,對正確理解造型藝術造成妨礙的例子(圖3)。事實上,「氣韻」並不可見,透過雙眼而非心靈經驗藝術時,筆下另有重點。再者,贗品、仿品的問題,從古至今,持續困擾學者。許多宋元以前的畫作,缺乏一錘定音的決定性證據說明其真實性。傳統言說與藝術史研究在視覺上的斷裂,一片的「疑古」之風下,莫不使建立在作品之真實性上的學科基礎搖搖欲墜,瀕臨瓦解。

所幸戰後研究資料的開放,加上研究方法不斷堆陳出新,使我們走出疑古時代。石氏對中國繪畫史研究的未來,寄予審慎樂觀的期待。四十餘年前,1970年代,尚有學者質疑《早春圖》是否完成於畫中落款之1072年(圖4),今日《早春圖》作為台北故宮鎮院之寶,地位毋庸置疑;同時它也是學界普遍接受的11世紀中國山水畫基準之作,在昔日東西冷戰,高度體制化的時代下,有一件作品超越一時一地的政治,其「真實性」獲得普遍的認同,並提升了台北故宮的國際地位,今天看來,仍屬得來不易。上述的成果,除了博物館本身「面向群眾」,作為文化財的公共性格使故宮不同於過去專屬於滿清皇室的宮廷收藏,在現代化的社會變遷中逐步獲得全面性的揭露外。「風格譜系」的確立,來自畫面上的證據,適說明了《早春圖》處於李郭畫派的濫觴。透過逐一地比對筆墨在歷史時間上的流變,遠較傳統神秘的「氣韻」,更為清晰。中國繪畫史研究透過研究方法不斷地堆陳出新,甚者,我們也能通過風格分析,作為演繹的工具,推知某些早已不見於世的造型在歷史上存在的可能。石守謙評價,「方聞教授在其對王維《江山雪霽》之研究中,即以此方法重建一個前人未知,且無作品可資比對的唐代山水橫卷畫的形式結構(圖5)。這可以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史研究中,運用風格分析最大膽而有創意的一個嘗試。」

然而,運用「歸納」或「演繹」作為研究方法,當事人必須了解其風險。中國繪畫的研究不同於西方。西方的風格表現以「再現」representation-表現外在的真實為藝術的終極目的。柏拉圖(Plato)以為,世上有三種座椅—上帝之座椅、工匠依據上帝的形狀製成的座椅、藝術家根據人世間的座椅繪製的作品。因此,藝術乃是對上帝的二次模仿,不足彰顯上帝絕對的意志,必須逐出理想國。柏拉圖的看法啟迪了後世論者,開始注意藝術能否如同鏡子一般客觀反映真實,藝術遂有了超然的地位得與科學並列,因為反映真實需仰賴藝術家天才般的手段,與科學家發現真實,同樣是不可忽視的成就。但在中國繪畫,卻是兩回事。「再現」始終不是畫家的終極關懷。

方聞嘗指出,「以形寫神」當是中國美術遺給世界最重要的資產,而西方關心的「再現」相當於傳統講的「形似」,大文豪蘇東坡也曾不只一次強調-「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唯「神似」,才是筆下的最終目的。換言之,中國畫家畢生追求的是,透過形式表達內在蘊藉的精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繪畫史,自然不必視來自西方的「再現」論馬首是瞻,非得從柏拉圖寫起,動輒以「理想國」擠壓多元文化生存的空間。石守謙鼓勵同道,宜致力在歷史中尋求一個「非再現」的發展軌跡,親近大師的心靈。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