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圖1 電影海報。

圖2 導演大島渚(1932-2013)。

戰地情懷 由音符開啟

如今,《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1983)是一部配樂比電影更加出名的作品。扣人心弦的同名主題曲,在電影裡甚至比兩位男主角還要早出場。那一個個打在心上的音符,隨著配角們緩緩走過俘虜營的空地,越過樹林,帶著娓娓道來的氣氛。或許是對樂曲旋律太過熟悉,這段由主題曲帶出的鏡頭並不令我完全入戲,反而像是一個開頭的明示,提醒我將要看到的故事。坂本龍一以這首樂曲在電影配樂領域一戰成名,並在當時拿下英國影藝學院最佳電影音樂獎。

坂本龍一曾經用鋼琴演奏過這首主題曲,優美綿遠,聽者幾乎要起立鼓掌,但在原版的配樂實是電子合成器的弦樂與電子打擊樂的組成。電影裡樂曲響起時的背景,正是這座印尼爪哇俘虜營的清晨,音樂如朝露般清脆,引領著觀眾想像樹林的另一方會是什麼在等著,由此而開啟的敘事空間,其象徵意義鋪滿影內影外,再無脫鉤之可能。

感染觀者的電子打擊樂在此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懸疑感的推進,空茫的回音呈現出電影的神祕感。戰俘營給人的印象向來是殘酷血腥的暴力,又或是艱難求生意志的展現,然而從音樂流瀉而出的卻全然不是那麼回事。當日本軍官世野井隊長(坂本龍一飾)在法庭上初見戰俘傑克.西裏爾斯少校(大衛鮑伊飾),兩人特寫鏡頭所配的音樂即有明顯的不同:世野井直勾勾地看著西裏爾斯,鏡頭愈近世野井的臉,樂曲順流展開,正襯著世野井的新視野;西裏爾斯傲氣地回著法庭審問,背景音樂則是一頓一頓,為他的自辯打著節奏。由配樂所營造的電影氛圍,明顯地要將觀眾帶向有別於以往戰地印象的故事。

圖3 電影原聲帶封面。

圖4 左為大衛鮑伊(David Bowie, 1947-2016)右為坂本龍一(1952-)。

故事起伏間的音與情

之後的配樂更多是以重複性的旋律呈現,帶著平實客觀的敘事感,偶爾在情緒高峰時略作堆砌,但很快就恢復平靜。這種言有未盡卻及時壓抑的樂曲安排,讓觀眾隱有期待而不願錯過任何人物交流的瞬間。隨著主角們互動的時空流動,音樂節約了情感的欲動,甚至在經典的親吻一幕,配樂都只是漸強而已。在那樣驚世駭俗的情境中,讓人感覺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意念,矛盾卻又令人魂牽夢縈。

如果說配樂只是禁忌情愫的象徵,則還稱不上多麼驚豔。回到主題曲的分析,這首樂曲的首尾呼應,非常自然地呈現完全不同的氣氛。本片的開頭由戰俘營的原軍士(北野武飾)帶著戰俘約翰.勞倫斯上校(湯姆.康提飾)走過樹林,結束亦在他們兩人的聚頭—只是身分已經對調,而原軍士也是隔日就要上刑場了。這場話別收束了戰爭,為旁觀世野井與西裏爾斯的情感下了註腳,更重要的是真情流露,兩人間展現了非常真摯的友誼。

圖5 導演與湯姆.康堤(Tom Conti, 1941-)拍攝時照。

雙方在戰俘營實為敵我衝突間負責折衝斡旋的角色,他們的互動實已模糊了戰爭中二元對立的情勢,漫出一片無以名狀的情感空間,顯出了人類的無常和可能性。當勞倫斯難掩淚水地匆匆告別,原軍士突然叫住他,並向他喊道”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鏡頭定格在原軍士的大臉笑容上,主題曲再度響起,電影旋即暗幕,宣告劇終並進入工作人員名單。熟悉的樂句同是開頭和結尾,也正表示了它是故事的開場白與結語。觀眾亦終能在結局一幕體認到導演大島渚在人道主義上的期盼:亦即在傷痕滿布的戰事過後,東/西方終能在語言和文化上達成理解,人我之間的關係又再度擁有了極大的可能性。一部好的電影,連主題曲都能做為敘事的重要架構,讓人渴望從音符中再感受多點故事的深刻性。

圖6 電影最後一幕定格在北野武(1947-)的笑容。

死生契闊 證人道精神

配樂已成為電影的靈魂,但其出色的劇本亦不可忽視,電影不但在雙方迥異的生命態度間取得平衡,亦延續生死之外的意義:日軍忠誠為國,寧捐軀成就武士之道;英軍則是重視生命本身的價值,為生存而奮鬥。透過衝突爭執,敵我之間也漸起變化,世野井以剪下西裏爾斯的頭髮做為「生之延續」的陪伴,直至死亡也不願分離,其情生意動是不渝的;勞倫斯明白原軍士的死刑是軍國主義的犧牲品,但當原軍士表示理解並已做好死亡的準備時,勞倫斯也尊重他的決定。國族間不再牴觸,而是建立起人性道義,體現慷慨之愛。

導演大島渚在《俘虜》裡特採英軍的觀點反視日軍,執著於極端卻不生對立的意圖,通俗卻不濫情的手法表達了戰時的人性辯證,在國家機器的對抗與運轉之下,人類依然能自發地走出情感之道。在絕望中又有重生的希望,曲折而精采,當是餘韻無盡的經典之作。

 

圖片來源

圖1

http://www76.eyn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308370&highlight=%E4%BF%98%E8%99%9C

圖2

http://bonsaiho.pixnet.net/blog/post/42409138

圖3

https://solomo.xinmedia.com/music/86647

圖4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7415192/

圖5

https://www.pinterest.com/pin/66568900714101122/

圖6

http://ppt.cc/Pdswm

 

 

 

 

 

 

 

 

 

                  


其他文章
  • 讀演劇人《白話》:「我們先攻下基隆!」 | 湯曄
  • 《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 湯曄
  • 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 湯曄
  • 電影《火花》:夢想和現實之間搏鬥的段落 | 湯曄
  • 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 湯曄
  •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鮮味饗宴之地的職人氣質 | 湯曄
  • 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 湯曄
  •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 湯曄
  • 《熊幸福騙局》:揭開童年真相之後,我的生活 | 湯曄
  • 《大佛普拉斯》:別人人生,Seem So Real | 湯曄
  •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 湯曄
  • 她們還有莫斯科可去,那我們呢?—《香港三姊妹》 | 湯曄
  • 進入記憶的黑盒子裡,《與西西玩遊戲》 | 湯曄
  • 生而為人,為一項作業—《徐自強的練習題》 | 湯曄
  • 時不我予我不休—《極道老男孩》 | 湯曄
  • 而你常會在小說中讀到這樣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 | 湯曄
  • 以寫書為筏,承載創作的魂魄—讀高俊宏《陀螺》 | 湯曄
  • 在「故事」與藝術家的廢墟裡—寫高俊宏談《小說》 | 湯曄
  • 獨自在佔領的道路上—讀高俊宏《諸眾》 | 湯曄
  • 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 湯曄
  •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 湯曄
  •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3—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2—《源泉》的電影改編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讀艾茵.蘭德《源泉》 | 湯曄
  • 《血與玫瑰樂隊》—形式正在摸索,但真相仍失落 | 湯曄
  •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 湯曄
  • 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 湯曄
  • 《幸運是我》—淺薄的社會反映與理想的過度斧鑿 | 湯曄
  •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 湯曄
  • 《海的彼端》—鮮為人知的台灣移民故事 | 湯曄
  • 《愛麗絲的兔子洞》─靜如展覽,動如表演 | 湯曄
  • 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 湯曄
  • 《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 湯曄
  • 《我的50呎豪華生活》─在舞台上演繹當前的居住弱勢 | 湯曄
  •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湯曄
  • 「超級英雄」的絕地重生之路 | 湯曄
  •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 湯曄
  • 《妮可睡不著》─無所事事的夏日消磨 | 湯曄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湯曄
  •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 湯曄
  • 一流「食之器」 盡在2015台灣美食展 | 湯曄
  •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 湯曄
  •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 湯曄
  •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 湯曄
  • 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錄歌 | 湯曄
  • 英雄叛國,這是個公共議題 | 湯曄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 湯曄
  • 《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 湯曄
  • 《香港仔》-要什麼樣的幸福? | 湯曄
  • 不再只是校園片-《行動代號:孫中山》 | 湯曄
  • 神話退去的時代-評末路小花《電母》 | 湯曄
  • 《七個猶太小孩》演出所引發的「政治劇場」省思 | 湯曄
  • 《遺失的映象》-該被注目的國度 | 湯曄
  • That Girl in Pinafore | 湯曄
  • 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一) | 湯曄
  • 【香港】我看2013年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 湯曄
  • 從策展角度看方圓聚《禿頭女病患》 | 湯曄
  • 故事與夢的纏繞—對2013年《如夢之夢》的幾點看法 | 湯曄
  •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 湯曄
  • 2013「臺前」劇場服務培訓課程&對前台工作的淺見 | 湯曄
  • 植入戲曲基因,抑或排斥戲曲元素—《大宅門.月光光》 | 湯曄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