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圖1 電影海報。

冷冽的首作 想望一座黑幫電影大山的崛起

北野武(1947-)於1989年執導的處女作《凶暴的男人》,是我首次觀看屬於北野武一貫風格的作品[1]。電影的一開始就是猝不及防的暴力景象:一個公園流浪漢遭不良少年們無故追打,無論如何逃跑都無用,最終被打趴在地,任憑少年們呼嘯而去,樂呵呵地回家。鏡頭一轉,一個嚴肅的男人上了少年家的門,表明自己是警察後,上樓逮住少年就是一頓揍,直逼少年求饒不已。男人的面無表情以及毫不留情的拳頭招呼,奠定了本片危險黑暗的基調。

若是以為這個凶暴的男人會在他的警察生涯中大展拳腳、痛扁壞人,讓觀眾一享血濺四射、猶如觀看昆汀塔倫提諾電影式的快感,那可就大錯特錯。男人的暴力是孤獨的,而且這是一種不被理解的壓抑;他並非是一個獨行俠或不合群的異議分子,而是以不可忽視的粗暴風格存在著。

由北野武所飾演的我妻諒介,以他特有的直接眼神,於平靜中爆發的暴力行為,使「危險」更加不可預知,更加不留餘地。這番獨特形象,既讓北野武開啟了新的表演方式,從過去以搞笑出身的相聲演員,轉試而成為劍走偏鋒的硬漢形象,也讓他的導演才華一鳴驚人,並由此發展出專屬於北野武的暴力美學。

影像為主體 觀看凶暴男人眼中的黑暗現實

故事裡警匪間的恩怨情仇,如今看來有很多連接上的縫隙與線索不甚清楚的所在,但都在人物的細瑣動作或靜止鏡頭間被弭平了。故事中的縫隙漏出,很可能是北野武接任導演職務後(本片原先設定由深作欣二執導)刪減了編劇野澤尚的台詞所致;若電影按編劇野澤尚的故事原設拍出會是何種光景,我們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從北野武完成的作品來看,這樣的改動實是除去劇作家擅長由文字和對白所鋪設的劇情世界,而改以影像敘事為絕對的主體。

圖2 電影劇照。

故事的縫隙在此成為電影的留白意象,北野武以自己具有強烈存在感的演出充整全片。他就是觀眾觀影的路向標,直接而毫不拖泥帶水地闖進敵境、上來就打,所有通俗性的情節起伏都靠後,「只為行動而前進」[2]。北野武與生俱來的演員魅力,牽引著影像敘事的線索,揭示凶暴的男人所面對的現實困境:比遇上極惡之人更大的虛無枷鎖,亦即行使暴力後的空落與無力改變,仇恨情緒發酵至悲劇結局,終究只是我妻諒介內裡的一場自爆。

我妻諒介和電影裡這個已然墮落且充滿罪惡的世界曾是一場奇異的共存。他在街道小巷間的奔走,僅僅代表他自己的一條道路:無所謂高尚的正義抑或是嫉惡如仇的目標,而是他必須行使的某種動能。影像中的他其實是個老派刑警,而老派刑警所擁有的種種無賴和油條作為,他並不免俗。我妻諒介的特出在於他並不理會警隊的組織章法,同時他也潛在地堅持著傳統的武力形式—以拳腳的直接招呼解決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令他保持不被擊倒的本質。

但是隨著我妻諒介面對的罪犯武力愈盛,僅僅以肉搏的姿態對抗已然不夠有效。猶記得他帶著新人刑警菊地(蘆川誠飾,1960-)出任務時還對其帶著槍枝嗤之以鼻,到後來他不得不開始用刀刺向反派殺手清弘(白龍飾, 1952-),甚至在最後決鬥的關頭選擇用槍;當底線已破,外部的黑暗世界即鋪天蓋地而來,迅速地將之吞沒。為評者稱道的槍戰一幕,在破落的倉庫裡,我妻諒介與清弘都以僅有的槍枝互相射擊對方,清弘坐在最黑的暗處,看著我妻諒介背著門縫光線步步進逼。我妻諒介了結了清弘的性命,接著絕望地槍殺了因仇恨而無辜被害染上毒癮的親妹,而此時他和他們一同處在現場最黑暗的位置,那似乎就是罪惡和死亡的盡頭。

圖3 我妻諒介大仇得報但又必須手刃親妹,本片最高潮且震撼的一幕。

當我妻諒介再轉身走向門口時,卻在靠近光處的一刻被槍殺倒下;此時鏡頭由側面轉正,黑暗中只有門縫光線射在其屍身上,正像舞台上的光束聚焦。燈光再度大亮時,凶手自後現身,喃喃一句「都瘋了」即退場,觀眾很輕易地就能辨認出凶手原是反派組織裡的二把手。一個幾乎是打醬油的配角在電影收完主線時出現,只是顯現墮落世界重新運轉的事實;新人刑警菊地的再度出場,其與反派組織的接觸和真正關係[3],更進一步地顯示犯罪早已與警界腐敗分不開,甚至從未真正停止過。我妻諒介為查案犧牲所有,當原則被打破、性命也丟失後,黑幕輕易地吞噬一切,惡之運作仍然如常,徒留觀眾感嘆。

圖4 我妻諒介轉身朝門口走去。

圖5 在快要接近門口光明的一刻中槍。

圖6 燈光大亮一幕。

圖7 新人刑警菊地。

北野武成功地塑造了獨屬於他的「凶暴的男人」,開啟了他做為一代名導的大路,影像敘事與他的表演在此片是互為表裡、融合為一,甚至在之後的作品中,他的臉即是他電影的招牌,這種融自身與電影為同一形象且難以分而視之的魅力,目前還無人能出其右。

圖8 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

圖1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1914794

圖2 

http://ppt.cc/VvNke

圖3 4 5 6

http://www.xiepp.com/action/15769.html

圖7

http://www.nbywba.com/dashidaibiaozuo/ribendashijidaoyan/67.html

圖8

http://www.ciligod.com/movie/51023.html

 



[1]我曾看過北野武題材較為特殊的《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1991)和《導演萬歲》(2007)。前者是愛情片,與其一貫風格的相似處在於宿命般的結局與大海,但非他通常給觀眾的印象;後者則是他對自己風格的檢討與諧擬其他日本類型片的作品,已經傾向cult片,故也不在他典型的風格討論中。

[2]戲劇向來以「行動」(action)做為情節的推進,然而在本片,我妻諒介幾乎是為行動而行動;因為沒有多餘的敘述與對白,故事的發展和觀眾的期待即集中於他的行動。行動在此就是情節。

[3]我妻諒介在追查反派組織時意外得知自己的老搭檔岩城涉案,但還尚未證實,岩城就被謀殺,並被偽裝成自殺現場。我妻諒介一直認為是清弘作案,但是直到結局觀眾才知道岩城是被已遭反派組織收買(也可能原本就是同夥)的菊地所殺害。這記毫無線索的回馬槍讓觀眾錯愕,也更彰顯了北野武對於黑暗現實的刻畫力道。


其他文章
  • 讀演劇人《白話》:「我們先攻下基隆!」 | 湯曄
  • 《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 湯曄
  • 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 湯曄
  • 電影《火花》:夢想和現實之間搏鬥的段落 | 湯曄
  • 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 湯曄
  •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鮮味饗宴之地的職人氣質 | 湯曄
  • 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 湯曄
  •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 湯曄
  • 《熊幸福騙局》:揭開童年真相之後,我的生活 | 湯曄
  • 《大佛普拉斯》:別人人生,Seem So Real | 湯曄
  •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 湯曄
  • 她們還有莫斯科可去,那我們呢?—《香港三姊妹》 | 湯曄
  • 進入記憶的黑盒子裡,《與西西玩遊戲》 | 湯曄
  • 生而為人,為一項作業—《徐自強的練習題》 | 湯曄
  • 時不我予我不休—《極道老男孩》 | 湯曄
  • 而你常會在小說中讀到這樣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 | 湯曄
  • 以寫書為筏,承載創作的魂魄—讀高俊宏《陀螺》 | 湯曄
  • 在「故事」與藝術家的廢墟裡—寫高俊宏談《小說》 | 湯曄
  • 獨自在佔領的道路上—讀高俊宏《諸眾》 | 湯曄
  • 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 湯曄
  •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 湯曄
  •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3—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2—《源泉》的電影改編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讀艾茵.蘭德《源泉》 | 湯曄
  • 《血與玫瑰樂隊》—形式正在摸索,但真相仍失落 | 湯曄
  •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 湯曄
  • 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 湯曄
  • 《幸運是我》—淺薄的社會反映與理想的過度斧鑿 | 湯曄
  •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 湯曄
  • 《海的彼端》—鮮為人知的台灣移民故事 | 湯曄
  • 《愛麗絲的兔子洞》─靜如展覽,動如表演 | 湯曄
  • 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 湯曄
  • 《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 湯曄
  • 《我的50呎豪華生活》─在舞台上演繹當前的居住弱勢 | 湯曄
  •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湯曄
  • 「超級英雄」的絕地重生之路 | 湯曄
  •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 湯曄
  • 《妮可睡不著》─無所事事的夏日消磨 | 湯曄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湯曄
  •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 湯曄
  • 一流「食之器」 盡在2015台灣美食展 | 湯曄
  •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 湯曄
  •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 湯曄
  •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 湯曄
  • 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錄歌 | 湯曄
  • 英雄叛國,這是個公共議題 | 湯曄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 湯曄
  • 《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 湯曄
  • 《香港仔》-要什麼樣的幸福? | 湯曄
  • 不再只是校園片-《行動代號:孫中山》 | 湯曄
  • 神話退去的時代-評末路小花《電母》 | 湯曄
  • 《七個猶太小孩》演出所引發的「政治劇場」省思 | 湯曄
  • 《遺失的映象》-該被注目的國度 | 湯曄
  • That Girl in Pinafore | 湯曄
  • 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一) | 湯曄
  • 【香港】我看2013年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 湯曄
  • 從策展角度看方圓聚《禿頭女病患》 | 湯曄
  • 故事與夢的纏繞—對2013年《如夢之夢》的幾點看法 | 湯曄
  •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 湯曄
  • 2013「臺前」劇場服務培訓課程&對前台工作的淺見 | 湯曄
  • 植入戲曲基因,抑或排斥戲曲元素—《大宅門.月光光》 | 湯曄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