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年少求學時曾隨社團一起拜訪爾雅出版社,當時隱地先生親自接待我們這群青蔥學子,談了一些文學出版的往事;當時隱地先生所談我已不復記憶,只記得活動結束,社團老師帶著我們向隱地先生辭行時,隱地先生提起可在現場買一本爾雅的書回去閱讀,我是當時少數付諸行動的人,但我沒有選擇隱地先生的書,而是買了一本琦君的《桂花雨》。

圖1 爾雅出版社網站首頁,以文學書為標誌。

當時隱地先生知道了我的選擇,直說「琦君的書嗎?那確實是好書!」這句話成了我對這位「爾雅出版社的創辦人」真正的第一印象。隱地先生於文壇是多產的作家,於我最初的印象卻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出版人,並且非常誠心地對每一個潛在的讀者推薦他所認可的作家。十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展開《出版圈圈夢》仔細閱讀,我才明瞭他對書本不只是誠心熱愛而已,書本就是他全部的生命價值。

圖2 隱地先生。

出版對於文藝工作者而言,或許是一件既近且遠的事情。至少對於投入寫作的人們來說,經常與書為伍,一旦開始創作,就已在稿費和版面上較勁;踏上作家之路者,又或是真正投入編輯工作的有志者,則與出版就再也膠漆難分。猶記得得到此書時我才剛走出校園,經過一番波折的求職就職之路後,正巧進了出版業,工作地點就在過往以「書店街」聞名的重慶南路;至今日翻開此書,突覺親切異常,卻又感慨連連。原來我也曾躬逢重南書街最後的榮景,但原來最盛的花期已經離我們這代很遠,如今所憶,已盡是昨日黃花;每日工作所經街道,已翻成另一番新潮風景。

圖3 數年以前的重慶南路一段,尚有不少間書店林立,但如今至少一半的書店都不在了,或轉成以工具書為主的書店。

新舊互陳[1]架構「出版小傳」

當隱地先生在他的出版夢裡憶苦思甜,我所看見的卻非僅是人生喜憂,更多是關於出版人一生事業的縮影紀錄。隱地先生在書中不但談出版的甘苦,同時也對照同業與之競爭的發展,再帶出整個行業的興衰過程,最後附上〈隱地寫書〉、〈隱地編書〉和〈隱地相關書〉等三篇作品年表,除詳列出版資訊外,尤其在〈隱地編書〉一篇,更是以小字交代了成書始末與當前去向。這顯示了一位文人出版人所能達到的最大成就,他不只是創作者,更是文學推廣的耕耘者,爾雅出版社就是他守成的沃田。他在附錄的〈一本書的誕生〉裡以米喻書,寫下這樣一段話:

一本書由構思、創作、編輯、排版、校對、印刷、裝訂,到成為我們精神上的食糧,其間過程,說像一粒米從農夫培植秧苗、犁田、插秧、灌溉、收割、打穀、晒穀、去糠,而後由農會收購、運輸,經過大盤、中盤、米店到我們家裏,是完全一樣的。[2]

兩者在隱地先生筆下巧妙地相連,而他自己正像是一位專植知識的農夫,為了廣大讀者的精神資力而積極投入生產。

《出版圈圈夢》的基調是有些晦澀的,封面由漫畫家朱德庸所繪,一臺小筆電面對著龐大的資訊處理器,發出一句:「報告!我們已經把世界最後一本書消滅了。」看著這番自嘲再進入內頁文字,出版人想要表達的實是一場最認真的夢想實現歷程,方集記述、評論與隨想於一書,其所呈現的並非硬梆梆的出版史片段,而是從出版人灼灼的目光裡,體現文人與書籍間生動的時時刻刻。

圖4《出版圈圈夢》書封,封面畫作為朱德庸所繪。

圖5 隱地先生閱讀《出版圈圈夢》。

「人」「文」之間 但見聲息回響

隱地將他的出版人生喻作一夢,書中並分〈輯一 出版夢〉、〈輯二 讀書夢〉、〈輯三 追夢者〉、〈輯四 年度夢〉、〈輯五 天堂夢〉、〈輯六 繆思夢〉和〈附錄〉。從臺灣應有自己的出版史和專業研究談起,隱地先生細數出版元老、前輩在此行業的奮鬥歷程,數篇文章連成一系列「文人出版魂」的頌歌與嘆息,他不只一次提問臺灣出版史何時可期,同時他對行業的惋惜亦是相當哀深;知名出版人至晚年竟非憶話當年的胼手胝足,而幾乎都在講述行業走進死胡同的光景,「夕陽工業」的標籤簡直牢牢地坐實在書堆之上。

〈輯一 出版夢〉可說是開宗明義地探討出版業的生死,隱地先生以身處其中的過來人,在散文的脈絡裡穿針引線,寫出那些帶著個人觀察的小歷史與行業日常側記,讓讀者感受比大記事更為有血有肉的出版業。而隱地先生對於出版業蕭條的敘述,也讓人想起在形形色色的書店裡似乎有看不盡的書,但正因為看不盡,甚至還觸不到、在根本不知其存在的時間裡,書已失去與我消磨的機會,無聲地回到出版社的倉庫中。

〈輯二 讀書夢〉是一系列的書評,隱地先生在這些篇章中既評書也評人,展現的不只是書之韻味,還有作家生動的形貌,王定國、劉靜娟、劉三變、李皇誼、薛仁明、王鼎鈞和謝春德[3]等在此篇章裡都成為隱地先生注目之所在。做為已然經歷時代洗練而出的創作者,其於本書被談論的意義不僅僅是應所推介,我認為隱地先生更心嚮往之的,是他們的經典曾經銘刻於出版史上,讀其作正如同懷想當年文人出版的初衷。

〈輯三 追夢者〉談兩位文壇開拓者—師範與潘壘,各是《野風》雜誌與《寶島文藝》創辦人,做為耕耘者的前輩,他們本身才藝高超,眼光亦深遠,隱地先生藉由描寫他們的事業動態,述及早期的刊物小史;兩位作家也不約而同地出版自己的回憶錄,為當年的文藝環境留下寶貴的紀錄。〈輯五 天堂夢〉追憶兩位對隱地先生有所激勵的作家身影—王令嫻與姚宜瑛[4],從她們的寫作經歷,更加確認了寫作能夠避開充滿壓力的現實,記述曾經美善又或哀傷的生命經驗。兩個篇章突顯了隱地先生以「人」為本的勾勒主軸,令文學本於人的形貌更加立體。

圖6 書中曾提文學出版界當年的「五小」。前排右起:爾雅的隱地,純文學的林海音,大地的姚宜瑛,九歌的蔡文甫,以及後排左1洪範的葉步榮。(圖說直接引自圖片來源)

〈輯四 年度夢〉回到了書本身,隱地先生尤將目光聚焦於各種文體的年度編選,也就是自作家小傳轉至編輯側記的的角度。爾雅出版社以文學立旗,其對各式文體流變、作家寫作更迭皆觀察入微,更重要者乃是將優秀作品彙選編集,以期能保持、致敬於創作不輟的作家之志。在我們偶然翻閱年度選作書籍的背後,除了作家的命題深意,尚有編輯的心思慧眼;這其中更吸引我的是隱地先生在編務過程中的矛盾情感,身為局中人,他不僅擔負編選之責,同時也要面對外部市場的轉變,以及來自同業競爭與銷量下滑的衝擊,這些都深深影響著他各種「年度」大計。若說欲投入寫作者擁有各種議題抒發的雄心壯志,編輯者不也有提倡天下佳作的青雲之志?

〈輯六 繆思夢〉僅一篇〈旋轉狂想曲〉,由數段如散文小詩的「狂想」構成,每段又有小標,彼此看來互不相屬,但集合起來倒是一篇「人文生命」的晶片薈萃,並呼應〈輯一 出版夢〉之〈出版夢〉裡對於書與出版的知識寄託。比起格式嚴謹的散文,〈旋轉狂想曲〉和〈出版夢〉的形式更訴諸直觀的體會,轉喻如詩,予讀者共同思考的篇幅。

在閱讀《出版圈圈夢》的過程裡,我確切地感受到隱地先生是紙版書的堅定支持者,他對於「書擺在螢光幕上」[5]的時代,抱持著「從來也不相信」[6]的姿態。不得不說他的堅持有其道理,愛閱者莫不自愉於眼手相溫於書的感受,為文字的意義而覺生命充實;然而今日從事出版者,都熟悉於網路與多媒介的常態運作,如何在紙版書頁與網站頁面之間開發出相輔相成、又或是各有其位的資訊主體產品,終究是下一代出版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同時,《出版圈圈夢》或可做為「出版究竟為何?」的一本入門書,不因數位化的時代而懷舊,而是體會出版人的初衷與精神;事實上從其成書時間來看,隱地先生所訴說的行業衰落、市場頹靡之態,依然是當前時勢,依然是當前青壯年出版人同樣想要克服的困境。也許本書無法給予一個理想的出路,但還能提醒我們繼續為書記傳的理由。

 

圖片來源

圖1

http://www.elitebooks.com.tw/

圖2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8/2301228http://www.elitebooks.com.tw/?product=a613-%E5%87%BA%E7%89%88%E5%9C%88%E5%9C%88%E5%A4%A2-%E9%9A%B1%E5%9C%B0

圖3

http://mays3.weebly.com/9679-2148821271-37325249502133536335263602421534903-taipei-bookstores.html

圖4

http://www.elitebooks.com.tw/?product=a613-%E5%87%BA%E7%89%88%E5%9C%88%E5%9C%88%E5%A4%A2-%E9%9A%B1%E5%9C%B0

圖5

https://gracecss.tian.yam.com/posts?page=4

圖6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print/po/taiwan_panorama/11469/144889920050598019001.htm

 

 



[1]借用隱地先生在〈我的出版我的夢〉中的附註所言。《出版圈圈夢》,隱地,爾雅出版社,6頁。

[2]《出版圈圈夢》,隱地,爾雅出版社,197頁。

[3]作家中唯一的攝影師,〈從《作家之旅》談起〉敘述的是謝春德《作家之旅》攝影集的編書成書過程。

[4]姚宜瑛是文學出版界當年「五小」之一—大地出版社的創辦人。

[5]《出版圈圈夢》,隱地,爾雅出版社,71頁。

[6]《出版圈圈夢》,隱地,爾雅出版社,72頁。


其他文章
  • 讀演劇人《白話》:「我們先攻下基隆!」 | 湯曄
  • 《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 湯曄
  • 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 湯曄
  • 電影《火花》:夢想和現實之間搏鬥的段落 | 湯曄
  • 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 湯曄
  •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鮮味饗宴之地的職人氣質 | 湯曄
  • 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 湯曄
  •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 湯曄
  • 《熊幸福騙局》:揭開童年真相之後,我的生活 | 湯曄
  • 《大佛普拉斯》:別人人生,Seem So Real | 湯曄
  •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 湯曄
  • 她們還有莫斯科可去,那我們呢?—《香港三姊妹》 | 湯曄
  • 進入記憶的黑盒子裡,《與西西玩遊戲》 | 湯曄
  • 生而為人,為一項作業—《徐自強的練習題》 | 湯曄
  • 時不我予我不休—《極道老男孩》 | 湯曄
  • 而你常會在小說中讀到這樣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 | 湯曄
  • 以寫書為筏,承載創作的魂魄—讀高俊宏《陀螺》 | 湯曄
  • 在「故事」與藝術家的廢墟裡—寫高俊宏談《小說》 | 湯曄
  • 獨自在佔領的道路上—讀高俊宏《諸眾》 | 湯曄
  • 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 湯曄
  •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 湯曄
  •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3—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2—《源泉》的電影改編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讀艾茵.蘭德《源泉》 | 湯曄
  • 《血與玫瑰樂隊》—形式正在摸索,但真相仍失落 | 湯曄
  •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 湯曄
  • 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 湯曄
  • 《幸運是我》—淺薄的社會反映與理想的過度斧鑿 | 湯曄
  •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 湯曄
  • 《海的彼端》—鮮為人知的台灣移民故事 | 湯曄
  • 《愛麗絲的兔子洞》─靜如展覽,動如表演 | 湯曄
  • 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 湯曄
  • 《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 湯曄
  • 《我的50呎豪華生活》─在舞台上演繹當前的居住弱勢 | 湯曄
  •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湯曄
  • 「超級英雄」的絕地重生之路 | 湯曄
  •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 湯曄
  • 《妮可睡不著》─無所事事的夏日消磨 | 湯曄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湯曄
  •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 湯曄
  • 一流「食之器」 盡在2015台灣美食展 | 湯曄
  •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 湯曄
  •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 湯曄
  •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 湯曄
  • 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錄歌 | 湯曄
  • 英雄叛國,這是個公共議題 | 湯曄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 湯曄
  • 《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 湯曄
  • 《香港仔》-要什麼樣的幸福? | 湯曄
  • 不再只是校園片-《行動代號:孫中山》 | 湯曄
  • 神話退去的時代-評末路小花《電母》 | 湯曄
  • 《七個猶太小孩》演出所引發的「政治劇場」省思 | 湯曄
  • 《遺失的映象》-該被注目的國度 | 湯曄
  • That Girl in Pinafore | 湯曄
  • 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一) | 湯曄
  • 【香港】我看2013年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 湯曄
  • 從策展角度看方圓聚《禿頭女病患》 | 湯曄
  • 故事與夢的纏繞—對2013年《如夢之夢》的幾點看法 | 湯曄
  •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 湯曄
  • 2013「臺前」劇場服務培訓課程&對前台工作的淺見 | 湯曄
  • 植入戲曲基因,抑或排斥戲曲元素—《大宅門.月光光》 | 湯曄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