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勝負反手拍》:愛與女權的一段網球史

文/侯德亮

  先從這部電影的原文片名談起,Battle of the Sexes直譯應是「性別大戰」,指的正是網球史上曾聲名大噪的男女單打對決戲碼。發生在1973年,由退休多年已屆55歲的男子選手Bobby Riggs公開向當時排名領頭的現役女網選手挑釁宣戰,身為人母的澳洲名將Margaret Court首先接受了,結果卻落得2-6、1-6兩盤慘敗,更慘的是比賽當日恰好是母親節,諷刺到家。後來9月,才有忿恨難平終於忍不住的Billy Jean King(以下簡稱BJK)大膽認真迎戰,鬧得沸沸揚揚、網壇滿城風雨的一場對抗表演賽,最終由BJK以6-4、6-3、6-3直落三盤勝出,總算是替女性同胞痛快地出了一口氣。

  真正重要的並非一場表演賽的勝負結果,而是它背後的指標性意義和未來引導作用。面對著保守派勢力、沙文主義豬公、積弊已深的運動協會組織,那些因性別而生的歧視和刻板印象、不公對待、不同報酬等,透過一場鬧劇般的比賽由實質上屈居弱勢的女選手勝出,理當為女網掙得一些改變機會,理當有其積極正面的時代意義和價值。這些確實是有的,但這部聚焦網球史上最知名的自由派女性主義者BJK身上的事件電影,訴說故事未完,女權革命待續。

(1973年網球性別大戰的歷史畫面,Billy Jean King特別被安排由猛男搭著花俏裝飾抬轎進場。)

LOVE GAME

  約莫在1870年代緩緩成形的網球運動,跟世界上普及度最高的足球一樣,發跡於當時大英帝國的中心英格蘭。在網球的計分方式、場地條件、競賽規則都尚未發展成熟前,網球其實比較像是上流階級人士休閒生活中的一種「遊戲」,發生在社交場合打發時間用的Game,而非認真比拚的Sport。網球可說是十九世紀末大英帝國的天龍國人,除了較古老的槌球之外,同樣在草地上有了一項新潮的活動可選擇從事,男女老少皆然。既然被視為只是場遊戲,勝負結果反倒其次,場上來回球過程的打情罵俏,一邊抽球一邊頻送秋波,都是常有之事,場邊眾人消遣娛樂或小賭一番,也是司空見慣。直到二十世紀初期,仍有人會譏笑網球為軟趴趴的「拍球」,相較於感覺很Man的稱呼「擊球」,它是一種娘娘腔運動。當時會有如此看法,或許跟早期投身這項運動的人士多專注於技巧、落點、跑位和節奏戰術等,而不是當代廿一世紀網球的強勢、猛烈、爆發力、甚至打到青筋暴露的地步。事實上,無論不同時代的世人如何看待這項運動,不管它很娘還是很Man,網球的嬰兒期確實帶有濃厚的遊戲性質(許許多多的藝術形式、運動賽事不也起於遊戲?),而且還是充滿「愛的遊戲」。這份愛顯現於場裡場外的情感交流,男女之間或同性之間,都更甚於對勝利的渴望。這份愛還被埋進了網球計分術語裏頭,Love Game表示某一局這名選手連拿四分而賞給對手鴨蛋。究竟零分為何被唸作”Love”,由來眾說紛紜,典故已不可考,但時至今日,網球迷應該仍堅信著它是一項處處充滿著愛的遊戲沒錯!

 

DOUBLE FAULT

  筆者猜想《勝負反手拍》的導演組合Jonanthan Dayton和Valerie Faris是真懂網球的。他們瞭解網球出自一場場社交場合裡的「愛的遊戲」,因此在這部片鋪排了大量的篇幅於BJK和她的首位同性伴侶Marilyn身上,帶著認同的視角清楚交代兩人的偶然初識、萌發愛意到熱烈互動,甚至一度無法失去彼此。BJK個人的同志愛情史伴隨著女子網壇的權利爭鬥史,從私領域擴及公眾權益,同步跌宕起伏。這部電影劇本正著眼於此拉出兩條敘事主軸,一條是上述BJK和Marilyn的感情發展,另一條當然是呼應片名的性別大戰,兩線幾乎是平行推展,直至片尾最高潮有了美好的交集,構成一個令觀眾滿意的Happy Ending。

  這對導演組合懂網球也懂劇本,織構這套雙線敘事的原意應是增添全片的豐富度,畢竟愛情故事人人都愛看,彼此相愛的兩人最終能否突破世人異樣眼光而修得正果,其關心程度恐怕不亞於女網選手能否打敗對面殺豬的臭男生。然而,電影過份著重BJK和Marilyn之間的曖昧關係和愛情故事,可能有點喧賓奪主之嫌。觀眾搞不好看到一半誤以為這是一部蕾絲邊愛情片,專注享受於Emma Stone的同志角色詮釋,至於網球、女權及其歷史,好像都可以拋諸腦後了。現實生活中BJK的情史固然精彩(她後來換過多位女伴,直到1997年才正式出櫃),但我更想了解在1970年代那段網球進入公開化的初期,歷經學運、反戰的時代思潮,一段躁動、浮誇卻有理想的年代,BJK如何透過個人的堅持、努力和抉擇,扣合著一場看似鬧劇般的男女對抗表演賽,讓網球跟女權攜手並進,共同邁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可惜了可惜!這些並沒有辦法在這部劇情片中看到,算是編導的失誤之一。一般觀眾愛看的動人愛情故事,可以理解、可以鋪排、可以吸睛,但全片最重要的主軸仍須注意拿捏才是。

  本片另一可惜之處,在於收尾稍嫌草率。BJK直落三盤慘電Bobby Riggs後,大快人心之餘,這場性別大戰的指標意義及對後續網壇的性別意識提升、女網酬勞爭取、協會組織重整等,僅藉著字卡快速帶過或甚至付之闕如。實在好奇BJK看過這部《小太陽的願望》導演的最新力作後,會不會覺得根本劃錯重點了?真正重點在於網壇男女同酬的據理力爭上。自由派女性主義堅信,女性唯有跟男性享同工同酬的待遇,經濟上先自主獨立了,才有其他權利的平等自主可言。而事實是,這場性別大戰因發生在美國休士頓,直接促使美國網球公開賽隔年就做到了男女選手享有同等獎金;但四大滿貫賽中歷史最悠久最秉持「傳統」的溫布頓公開賽,卻得一直挨到三十幾年後的2007年才做到男女完全同酬。對於所有網球迷、從事網球運動的業餘愛好者,以及進場看片的觀眾們,是不是最好能藉本片讓他們知道這些歷史事實呢?故事的主角BJK應該會非常希望的。

(《勝負反手拍》由奧斯卡影后Emma Stone飾演Billy Jean King)

 

 

(《勝負反手拍》由老牌男星Steve Carell飾演Bobby Riggs)

 

INSIDE OUT

  雞蛋裡的兩根骨頭挑完後,不得不大力讚許《勝負反手拍》的演員造型和動作指導。男主角Steve Carell真是一時之選,扮相跟Bobby Riggs相似度確實很高,與BJK開戰前動作頻頻各式挑釁花招也都跟史實樣貌相去不遠。他前幾年參與演出的《暗黑冠軍路》(Foxcatcher)是真正的運動心理電影,算極少數能從該項運動(摔角)的核心精神和歷史發展出發,完整又深刻描繪出選手、家人、教練到經紀人的身心狀態的絕佳好片。去年剛以《樂來越愛你》奪得奧斯卡影后的Emma Stone就不消多說了,片中演出的發球姿勢、正反揮拍和跑動都有到位,要不是原本就有網球底子,就是動作訓練師指導得宜,教人佩服。

  整體而言,《勝負反手拍》是一部兼具娛樂性、時代性和意識正確的好看電影。網球門外漢可以看熱鬧、看女星,隨著未知結果的比賽感受緊張刺激;電影內行人也可以據此大眾電影析論性別政治、女權意識和運動賽事歷史的複雜關係。從裡看外,跟著擊出一記漂亮的Inside Out致勝球吧!

(1973年網球性別大戰的賽前記者會歷史照片,左為Billy Jean King,右為Bobby Riggs。)


其他文章
  • 《勝負反手拍》:愛與女權的一段網球史 | 侯德亮
  • 《克萊兒的相機》:拍出洪常秀的誠實? | 侯德亮
  • 《大佛普拉斯》:人生是一場玩笑 | 侯德亮
  • 香港製造二十年,迎來中國統治的末世光景? | 侯德亮
  • 愛的《星際效應》:既是引力,也是條最簡潔的方程式 | 侯德亮
  • 《異星入境》:豆莢、禮物和薩霍假說 | 侯德亮
  • 框出新視野:談近年三部電影的景框變化(下) | 侯德亮
  • 框出新視野:談近年三部電影的景框變化(上) | 侯德亮
  • 《昭和感官物語》:劇畫漂流、視覺文學與當代閱讀習慣 | 侯德亮
  • 電影聲音職人:《擬音》裡的胡定一師傅 | 侯德亮
  • 《希林公主》:銀幕成為一面鏡子 | 侯德亮
  • 《不一樣的月光》:尋找沙韻、族人記憶與文化核心 | 侯德亮
  • 《超級狐狸先生》:身為狐狸父,心底有匹狼 | 侯德亮
  • 希區考克默片《下坡路》鋼琴配樂場 | 侯德亮
  • 恐攻,人性邊界,與尤格‧藍西莫的兩部電影 | 侯德亮
  • 侯麥電影的假期與日常,重看《綠光》和《夏天的故事》 | 侯德亮
  • 《失控謊言》:類型電影萌發與社會輿論的產製 | 侯德亮
  • 《我們的那時此刻》:影像歷史教育與未竟的主體翻轉 | 侯德亮
  • 《索爾之子》:淺焦攝影的新境界與萬丈雄心 | 侯德亮
  • 繫上珍珠鈕釦,向獨裁say《NO》 | 侯德亮
  • 終戰70年,從賈克大地的《節日》看起 | 侯德亮
  • 《愛情失控點》:生命本質在荒謬,電影趣味在諷刺 | 侯德亮
  • 《刺客‧聶隱娘》:影迷非影迷。誰是大贏家? | 侯德亮
  • 金馬影展《逆光少女》:暖心橘暈染無家的靈魂 | 侯德亮
  • 金馬影展《晚五朝九》:多段時/空,電影的拆解與組構 | 侯德亮
  • 《3泊4日5時の鐘》:影迷朝聖去,一場電影考古行動 | 侯德亮
  • 《人間有情天》到《落跑教宗》:南尼莫瑞提的角色置換 | 侯德亮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