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潮池流轉》──以記憶與創作在時代灘頭留下貝殼

 

2017/11/09 11/19 高雄市鳳山區黃 埔新村「以住代護」的四單位住戶:「洄游式」、「南角 落」、「貳一拾藝文食居」和「不正常生活俱樂部」,聯 合策畫了「《潮池流轉》:『家』系列活動」,以聯合藝 術展演的方式,藉由眷村導覽、講座和工作坊,呈現近三 年來以住代護住戶進駐的觀察,並提問「下一個浪打來, 誰去誰留」?

 

 

潮池 流轉主視覺,中間老照片有不同替換變化。|來源:「潮 池流轉」臉書活動頁

 

 

歷史起落,潮池流轉

 

住戶 以「潮池流轉」為活動命名,即是合因於「黃埔新村」逾 半世紀的變遷史,而這樣的歷史實也緊緊扣合著台灣這片 土地的歷史。先說黃埔新村所在的鳳山區,因著其地理位 置,在清朝便極有規模地發展,鄰近黃埔新村便有不少古 城牆和砲台遺跡。而黃埔新村所在,即是1940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日本以鳳山作為南進基地,於此興建的屯駐軍隊宿舍。待 國民政府來台之時,便收取這建築群作為眷村,由孫立人 的黃埔軍隊進駐,名之「誠正新村」。直至孫立人 1955 被捲入白色恐怖 案,村子改名「黃埔新村」。而至2005年因「軍備局眷村搬遷 計畫」,眷村原居民陸續遷出。其後過程中經由文化人士 奔走,2013 年文化局介入將 之劃入「文化景觀」,2014年最後的原住戶遷出, 2015 年正式開始「以 住代護,人才基地計畫」【1】,提供基本的整修 金,讓個人與團體非營利進駐。

 

一個 個被提及的年代與政權如潮水,起漲流轉過沒有自主選擇 能力的這塊土地。而2015起進駐的以住代護住 戶,所入住的實是一個半荒廢的村子──當年住戶遷移出 眷村時,許多門框窗戶與日式建築好的木材皆遭盜取,門 戶大開又無人居住維護的村子,閒置短短兩年便已頹倒廢 蝕。而現今進駐戶雖獲得三年至五年的入住約,自行整修 安頓後,始有了像家一般的空間,然文化局與國防部仍有 未解的產權爭議,進駐戶隨時有撤搬的可能。

 

 

黃埔 新村,日式建築與眷村文化的融合,在住戶離區後被時間 荒廢、被政府封鎖。|黃馨儀

 

 

宿 舍、眷村、進駐基地,這塊土地被賦予的名稱皆期待著人 棲息、停留、建構一個家的所在。然而當過往互助的眷村 遷移後,仍在保留與變賣的產權爭議中的黃埔新村,它的 樣貌與未來會是怎樣?而當原有眷村住戶遷出後,他們與 眷村的關係真的就斷了嗎?新住入的進駐戶和原住戶,他 們的關係又是如何?誰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誰有權力詮 釋這片土地?這重重疑問,進駐戶試圖藉由《潮池流轉》 作為一個梳理、分享與討論的平台,呈現時代、地權甚至 生活追求的轉移。

 

 

「家」的時代想像

 

雖然 已遷出,但在黃埔新村遇到原住戶不是難事,而進駐戶們 亦十分珍惜和原住戶的交流相處機會,藉由他們的記憶, 更加靠近他們三年暫居的土地。而原住戶為何時常回來, 亦不難理解:「因為我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的,大半輩子都 在這裡了」。在此基礎上,《潮地流轉》亦安排了兩位原 住戶鄧伯宸和郭康回來代領「走踏黃埔」導覽,敘說在眷 村生長的記憶。

 

郭康 大哥帶大家回到他以前居住的巷弄,介紹居住回憶與日本 宿舍特有的煙囪與垃圾桶。|黃馨儀攝

 

 

我參 與到的是郭康大哥的場次,自己是船員的郭大哥,在休航 期回來導覽,隨行還有另一名原住戶「牙膏哥」。和一般 導覽不同的是,郭大哥與牙膏哥可以細數出所有曾居於此 地人的家庭背景、經歷,甚至是枝微末節的糗事──這只 有如同「眷村」這樣的生活聚落空間才能達成,由此也亦 可知過往生活的緊密以及鄰里相互之間的關係。除了人與 人之外,人與周邊的植物與動物亦是,像是家家戶戶裡有 的植栽與樹木,鳳凰木、木蘭花、芒果樹都是原住戶回憶 家的切入點;由滇緬來到台灣的林旺曾暫居黃埔、住戶們 離開後和文化局抗爭,進駐戶做了「喵食堂」飼料聲援, 餵養著流浪貓們。「人走了,沒有人氣房子也就垮了」, 牙膏哥感嘆地這麼說。當人離開了、當空間被忘卻,這裡 還是家嗎?因而許多原住戶離不開、走不了,即使遷出仍 不時回來看顧,期待找人傳承這塊地方的回憶。

 

而和 鄧伯(鄧伯宸)則是在「洄游式」空間參與「想像一個 家」的工作坊所遇見。鄧伯在「以住代護」之後仍時常回 來,協助進駐戶適應遷入的生活,並時常參與各進駐團隊 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亦不時有原住戶跑來看看需不需 要幫忙,甚至房子的前女主人也跑了來參加。「黃埔新村 真的是個很好的地方,謝謝你們持續把房子保養得這麼 好。以前我的後院都沒有這樣種東西呢!」

 

 

原住 戶鄧伯宸所畫的目前新居(下)與故宅平面圖(上),在 黃埔的舊宅封從著他從出生到成家的記憶。|黃馨儀攝

 

 

「蚊」化創意,夢落潮起

 

來到 黃埔新村進駐的各家都有自身對居住與房屋的願景。像是 「洄游式」由留德歸台的溫思妮與侯秀穎進駐,一方面創 立了「天兵農女自習室」,企圖自耕種學習與自然相處; 另一方面則多方邀請各方藝術家來它們的空間駐村,試圖 為遠離首都文化資源圈的高雄,投入更多的民間創作能 量。亦有阿茶所進駐的「不正常生活俱樂部」,在黃埔過 著異於資本社會想像的「不正常」生活,除了自耕自種、 開放分享外,為了吃健康的蛋,還養了兩隻自由走踏黃埔 的雞!

 

來到 眷村的他們,望向的是更加開放平行而非都市向上延伸的 空間。在黃埔的日式老房,經過眷村時期的住戶再發展, 仍是保有著住家、開放空間、綠意與人情。各戶雖原先不 熟悉,但因為來到此,成為了與村子有緣的「緣住戶」, 在重建的勞動與互相扶持之下,趨近了他們想像中的 「家」。

 

然進 駐的生活並不是如同以為的復古般美好,從登革熱驅蚊噴 藥到除草劑使用與否爭議,而至無法延展進駐、政府部門 的扞格與單位間的產權問題,住戶都只能被動承接。讓人 無法真正安頓;甚至,初期一心期待回村的黃埔原住戶亦 不被容許申請。「現在雖然開放我們申請,但就算申請 了,我的房子也已經有人住啦!」想留的人留不下,欲回 的人回不來,在帶著歲月靜好的老屋中觀看《潮池流轉》 展覽時,這樣困頓的心情亦在各個展品呈現。【 2

 

阿茶 手繪的《真正的蚊創》(上);侯秀穎、何凌宇的《旗艦 毫宅》(下)皆反映在黃埔生活理想實踐與現實政策的扞 格。|黃馨儀攝

 

 

到底 這塊承載歷史與家的想像的土地將會如何?看著村子越來 越多的巷弄封上阻絕的鐵皮、對應著正在整修準備迎接第 四期與第五期進駐戶的老屋們,無論原住戶或緣住戶似乎 都依舊無能阻擋浪潮的起退,但憑藉著家家戶戶的串聯, 或仍能在潮去後留下貝殼──那些居住後的記憶物件與創 作的作品。

 

 

1 】高雄 市文化局2014 年開始「以住代護,人才基地計畫」,在十萬補 助額下,進駐戶自行修屋維護,作為租金。 2015年第一批住戶進駐,至 今以住入三期,第四期住戶業以徵選完成,正待房屋基礎 設備完善後住入。2016年九月,黃埔新村從原 本的L型保留,擴大到全區保 留後,2018 年第五期將改計 畫為「全民修屋」,以坪數補助修屋資金。更多內容可見 「以住代護,人才基地」計畫網站:http://khvillages.k hcc.gov.tw/home02.aspx? ID=$2001&IDK=2&EXEC=L

 

2 】欲知 展覽內容,可參「不正常生活俱樂部」住戶之一陳映蓉的 展演觀後感:https://unususallifestyles.blogspot.tw /2017/11/blog-post.html 。 部落格 中亦有以進駐戶角度紀錄的黃埔生活。


其他文章
  • 回桃看藝術節──一場淘氣的藝文鬥陣 | 黃馨儀
  • 行進顯影,找回身體的叛逆與自由 | 黃馨儀
  • 關於成為真正的人:祭儀‧劇場‧行為藝術 | 黃馨儀
  • 在《無用之地》的《入夜風景》 | 黃馨儀
  • 過載的是世代,還是文化平等的可能? | 黃馨儀
  • 劇場與改變現實的魔法──專訪Tânia Faria | 黃馨儀
  • 不被時間打敗的築夢者:專訪Paulo Flores | 黃馨儀
  • 像瘋馬般前行:Òi Nóis的劇場美學 | 黃馨儀
  • 走至不惑:以劇場實踐烏托邦 | 黃馨儀
  • 持續對抗暴虐的現實──巴西民眾劇場的政治意識 | 黃馨儀
  • 回到民眾劇場的搖籃:巴西 | 黃馨儀
  • 失效的非典型空間演出──當環境成為布景 | 黃馨儀
  • Junta──獨立共構的藝展 | 黃馨儀
  • 《潮池流轉》──以記憶與創作在時代灘頭留下貝殼 | 黃馨儀
  • 身入金門(下)──島嶼梳理與回歸的困境 | 黃馨儀
  • 身入金門(上)──遇見邊緣的豐厚與荒廢 | 黃馨儀
  • 一同種下夢想的金門——2017「土豆音樂祭」 | 黃馨儀
  • 趣味平行藝穗節,藝術歪斜到日常——「酥壓療癒時光」 | 黃馨儀
  • 《等待果陀》──映照在演出之外的劇場脈絡 | 黃馨儀
  • 談老空間的脈絡活化──台中散步觀察 | 黃馨儀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