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圖1:「經綸再現:蘇州宋錦文化展」圖像(歷史博物館)
因應現代化社會大量製造且機械化的變革,傳統技藝面臨的已不再是如何保存的衝擊,更甚者,尤要思考如何進行復興,以能在當代社會進行傳承、再生。此次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舉辦的「經綸再現:蘇州宋錦文化展」,或許便是一個相關問題的探索與回答。
與四川蜀錦、南京雲錦並列為中國三大名錦的蘇州宋錦,主要是在宋高宗南遷至江南地區的時空背景下,在蘇州成立生產並沿襲唐代編織技藝的錦作院而來,並逐漸形塑出自身的特色。蘇州宋錦以細膩典雅、纖巧秀美的特徵著稱,並在2009年入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2:由左至右分別為綠地鳳穿牡丹團花團龍紋宋錦、藍帝菱格四合如意紋宋錦、秋香地漫草紋夾金宋錦(作者自攝)
史博館按照宋錦歷史、技藝與實用作為主題,分列展品。展品製作年皆屬現代,內容上則試圖以器具、結構、緞紋等方向呈現宋錦的生產方式及其特色,如將宋錦織機模型與籰子、織梭與帶絲線並陳,或是以靈鷲紋、如意紋、龍鳳紋等繁複各異的形式羅列於展覽中。
對於中國書畫的愛好者而言,較感興趣的或許會是在蘇州宋錦在其細薄編織的特性上被認為是理想的書畫裝裱材料。此次雖未有配合古代書畫作品的裝裱再現,卻有以文徵明「冰姿倩影圖」與行書作品為編織的宋錦掛軸,此外,亦有如康熙御筆的心經宋錦手卷等作品。
圖3:文徵明「冰姿倩影圖」宋錦掛軸、「七律行書二首」宋錦掛軸
如在文徵明「七律行書二首」宋錦掛軸中,編織技巧並非只停留於展現紋路或圖樣,更大膽試圖藉由絲織方式表現書畫韻味。除去要以宋錦在畫面上經營書法的結字行氣外,行書中富有動勢的變化以及筆體之間的連帶,也都在此件作品中呈現出來。
然而,因應當代文化產業領域所可思考反芻更應在於宋錦的發展歷程。宋錦在廿世紀時面臨工業化衝擊,化纖原料的出現與成本利潤的高低落差等狀況,更迫使宋錦頻臨危機。因此,除去作為政府單位諸如蘇州絲綢博物館的公部門對宋錦有意識提出傳承與創新的計劃外,中國也邀請企業共同加入復興宋錦的行列,於近年已形成具有規模的產業鏈型態。
圖4:橙色「錦繡滿堂」宋錦女式拎包(作者自攝)
此次展出亦有如上述背景由近代革新的宋錦作品,這些創新被廣泛應用在各式如高跟鞋、行李箱、女士拎包等產品。不僅風格紋路傳承古典文化,更以精緻典雅的工藝形式出現,試圖翻轉產業的另一種可能性。如宋錦牡丹宮扇、福壽全寶紋宋錦行李箱,便分別展現傳統與當代的產品如何與宋錦技藝結合並融入於生活之中。
圖5:藏藍地萬字紋宋錦高跟鞋
或許在展覽之外,既有文物與技藝的傳承,以及相關產業型態在社會中的轉化與應變,更應是觀眾所值得玩味所在。如台北故宮、史博館已結合館藏經典進行許多周邊文創品的製作,這種轉變,並非單純只是推廣販售的單一思考取向,而是在面對當代社會變化後所興起的組織結構的運作改變。
台北故宮便是因在原定組織條例中無法適度發展文化創意,因此將原有的出版組前後改制為文化行銷處、文創行銷處,並與法藍瓷、台灣創意設計中心、ALESSI等不同單位與品牌合作,將博物館的地位視為「經濟複合體」,不僅展發更多面向的功能,並藉由衍生商品、餐飲經營與教育活動的收費活動,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更適合拿來與宋錦一併探討的應要推台灣設計師品牌「印花樂」,與傳承自中國古典紋樣與絲織技巧的宋錦類似,印花樂則是以台灣的生態與記憶作為創作元素,進行富有視覺標誌性與風格辨識度的印花織品設計。尤有甚者,印花樂更著手將自有品牌的設計圖案,逐一寫成相關故事,如將「老建築&舊花磚」、「台灣剉冰」、「消坡塊與海釣大叔」等圖樣設計的發想,連結在地的記憶,因而更受青睞。
史博館此次所展的「經綸再現:蘇州宋錦文化展」,或許件數不多,沒有真正古代傳承下來的宋錦作品可供參觀者作歷史考古式的賞鑒。但在宋錦的發展、沒落與革新的過程中,或許此展反應的更是宋錦背後其傳統技藝與現代工業、文化傳承經典與文化創意產業、博物館與商業行銷之間如何互補並共創復興之可能性。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