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記2018 Young IDEA籌備聚會
文/黃馨儀
2018年5月12日至27日,以德國東北部海港城市羅斯托克(Rostock)為主舞台,展開了逾兩週的國際戲劇教育交流。聚集來自德國、荷蘭、冰島、多哥、烏干達、巴西、美國與台灣等七個國家,約莫40名籌備會參與者及帶領師資,受國際戲劇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Drama/Theatre Education Association, IDEA)【1】旗下青年部門Young IDEA之邀,以「過載的世代──全球化時代的家庭發展」為主題,藉由戲劇與藝術教育的工作坊、主題講座,以及分組的討論與實踐,企圖為預計在2019年底於西非多哥(Togo)舉行的「國際兒童與家庭聚會」做準備,亦為2020年三年一度的IDEA年度聚會前置暖身。
「過載的世代──全球化時代的家庭發展」公開呈現劇照。|Young IDEA提供。
會議主要分成四階段:一、可能藝術方法與相關理論,二、主題小組的工作與創作,三、初步成果呈現,四、反思整理與劇場參訪。另與當地教師組織合作,在羅斯托克與鄰近城市什威林(Schwerin),提供在地教師戲劇方法工作坊;亦進入當地小學,結合羅斯托克音樂與戲劇學院(Hochschule fuer Musik und Theater Rostock)教育研究所的學校實作,設計了一場文化交流的遊戲課程。
就實務工作上,第一階段為各國戲劇教育者的主題工作坊,分別以自傳劇場、一人一故事劇場、論壇劇場、肢體與形象、自由書寫,與影像故事等,帶領參與者由不同切面;另有「過載的世代」、「個人故事研究」、「多哥的家庭與家庭政策」為主題,提供不同思考刺激。而第二階段的分組工作,主要也以這三個面向下手,分成「家庭」、「個人故事」與「過載」三組,就三個層面思考進一步的工作議題與方法。即至第三階段的公開呈現,與最後的反思。
進入當地小學Don Bosco的實務交流:以出國旅行為概念,學生會輪流降落至不同國家。各國參與者以自己的文化特色設計5分鐘的活動。圖為台灣組以文字書寫差異設計的找名字遊戲。|黃馨儀攝。
筆者帶領的方法工作坊「我─家庭─社會」,以彼此畫像與訪問家庭與童年記憶開始,在形塑初步認識後,進一步討論家庭內部關係與社會期待。|黃馨儀攝。
主題小組「個人故事」的「下一步」!──工作可能方法與內容,尤其引發物件記憶的討論。|黃馨儀攝。
此次的籌備會議較為內部活動,並無公開徵選與報名,受邀的多是與Young IDEA有關的學校組織或個人,因此在參與者上也呈現了文化圈比例失衡的問題。主要參與者以歐洲為主,尤其是主辦的德國為大宗;非洲雖有兩國參加,但總人數只有5人,並也因簽證問題,抵達時間有所先後(多哥有講師因簽證問題無法入境)。巴西為南美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南美唯一代表,含師資有8人與會;亞洲則以小島台灣為代表,僅兩人參與。這樣不平衡的組成差異,也以著其數量性與文化上的落差,在會議擦出火花!
直衝而來的是語言問題,以歐美為主的多數與會者,英語使用較其他國家流利。在工作坊過程中,這點成為有趣的實驗點,各帶領者也有較多時間處理。畢竟若是要為了在法語為官方語言的西非多哥舉行的國際會議,又以各國兒童為目標對象,那屆時難免會有英語失效的問題,是以也才需要藉由藝術手法找到其他的溝通可能。然而,第一天講題「過載的世代」的主要內容卻全以德國為討論,讓其他國家覺得疏離、後續討論也沒有帶入其他文化脈絡。此外,主辦方德國也未確認各參與學員狀況,巴西和非洲的成員皆有極大的英語理解問題,在演講內容與語言隔閡下,成為無效的兩小時。雖然之後主辦團隊與各國帶領者的會議有提出這部分,提醒語言與文化落差造成的無形暴力,情況雖有改善但問題仍在。而第三場「多哥的家庭與家庭政策」,多哥講者以德文分享,主辦單位並未準備好德語翻譯,而臨時安插學生翻譯。分享中,筆者覺得講者時常被粗暴打斷,也因為翻譯的不專業性,造成現場理解的三層落差,他國學生的英語能力已不是那麼好,卻又得夾雜在德國學生理解後的笑聲或是反應聲中吃力地聽到翻譯。
「如何去想像與策劃一個語言以外的國際交流?」是兩週間不斷被提出的詰問。在語言之下,也帶出了主流文化與殖民意識的討論,畢竟多哥在1884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德國殖民國,即使後來變成法國託管的殖民地,德國依舊在其中有經濟與文化上的影響。而為何一個多哥將主辦的國際會議需要先在德國「籌備」呢?亦是參與後令筆者覺得弔詭之處。這也引發了其中一名與會者以藝術挑釁:在深夜,他將籌備聚會的看板旗幟反掛,並在上面畫上一群黑人圍圈跳舞的圖畫,並寫上“Do you really want ?ToGo?”雙關「多哥」(Togo)與「想去」(To Go),提問前行的目的與交流的主體性到底是誰?溝通過程真的平等嗎?我們怎麼看待殖民思維?
引起爭議的“Do you really want ?ToGo?”圖畫,眾人聚集分析畫中訊息,也打亂了原本的工作行程。|黃馨儀攝
各組以身體塑像回應,昨日狀態、當日看到圖畫的感覺,以及未來展望。|黃馨儀攝
雖然會議中浮現不少語言溝通的困境,以及文化殖民的檢視,然而兩週多的工作過程中也對此有許多檢討與反思,並且又不斷以劇場或是藝術的可能實踐,不讓籌備落入純頭腦的學術文本,確實產生了許多有趣的工作可能與表演片段。這些創作的或是爭議的能量,如何在2019年多哥的聚會中有意識地整合起來,值得繼續追蹤與期待。
「過載的世代」籌備聚會與會成員合照。|Young IDEA提供
本計畫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
【1】受國際戲劇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Drama/Theatre Education Association, IDEA),1992年成立於葡萄牙,致力於地區性與國際性戲劇教育網絡連結,目前有75個會員組織,遍布全球40個國家。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