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飲食影視 --- 台灣飲食文化之於視聽娛樂

 

飲食影視--- 台灣飲食文化之於視聽娛樂

文/培心

身在台灣的我們,總是常常在出國時,才會深刻體驗到我們是處在多麼豐饒幸福的美食之島,台灣得天獨厚的亞熱帶溫暖氣候和多變地形環境,讓我們不愧於福爾摩沙“寶島”之稱,種植栽培、飼養的作物(寶物)有好幾百種呢!加上獨特的歷史發展和海島性格,融匯了多元族群的飲食特色。

  

全台火車路線圖

台灣各地皆擁有多采多姿的地區性名產食材和飲食特色,讓筆者想起一首非常有名、由李光福作詞的閩南語兒歌<坐火車遊台灣>,看著山海間的各個鐵路站名,您是否光想到各站的名產,就垂涎欲滴了呢!「坐火車~遊台灣~~~ 桃園買豆干,新竹吃貢丸, 太陽餅佇臺中站,彰化葡萄尚蓋讚,西螺買豆油,麻油佇北港,台南也有棺材板,麻豆出名是文旦,旗山香蕉鬆,夠味的豆醬佇岡山,欲買豬腳去萬巒,臺東釋迦水,花蓮薯足香,愛吃李鹹來宜蘭。」

 

台灣人愛吃、會吃、善做吃食,可不是只有兩下子而已,尤其各台美食節目的興盛,連電視新聞都喜歡播報獨家美食特搜,除了日本緯來台、TLC旅遊生活頻道等等外,各電視台也擁有眾多各地吃透透的美食節目,如:“食字路口”、“食尚玩家”、“非凡大探索”、“嚐鮮Let’s go”、“台灣好好吃”、“台灣呷透透”、“旅行應援團”、“愛玩客”、“鳳中奇緣”等等,除了節目網站有提供介紹的店址外,現在更有隨套的APP軟體幫助大家更快地按圖索驥,吃到螢幕中嚮往的美食。

被譽為台灣的Julia Child的傅培梅,奠下了台灣烹飪節目由生食處理到完美上桌的基本電視教學模式,其烹飪節目和食譜出版皆帶動了台灣家庭“煮”婦們的熱情,而長達十幾年、台灣最長壽的烹飪節目“美鳳有約”,則是由台灣最美媳婦之稱的陳美鳳主持,她是台灣第一個不會做菜的主持人:「就是因為我不會做,所以才站在婆媽角度詢問,更貼近民眾。」,“美食鳳味”則網羅各路師傅,其中國台語流利、親切而得老少歡迎的阿基師「偷呷歩」秘笈大公開,讓大家輕鬆就能做好菜,拉近觀眾與做菜的距離,發覺做菜平易近人的趣味,此外他和詹姆士在“型男大主廚”中也很火紅,百變的節目單元,如:五分鐘出好菜、大明星來下廚、59元出好菜等,頗有日本料理東西軍和黃金傳說的味道,兼顧娛樂的百變花招和輕鬆生活化的教育性。

Julia Child(1912~2004)

32歲才開始學習烹飪,但以烹飪電視節目《The French Chief》傳達了她對生活的樂觀和熱情,感染了數百萬美國觀眾,並教會他們享受烹飪的樂趣,她認為治國或烹小鮮,都要全力以赴,使美發揮到極致,懂得以平民的價格享受生活,其1961年出版的《掌握法國烹飪藝術》,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烹調教材,Julia Child更於1966年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電影《Julie & Julia 美味關係》(2009年,Nora Ephron導演)中將廚師Julia Child(1912~2004)的廚藝生涯,與企圖在一年內煮出Child食譜共524道料理的部落客Julie Powell(1973~)這相差半世紀的故事相互穿插輝映。其中飾演Julia Child的Mary Streep,將一代名廚的家常可愛演得非常傳神,如:Child常把蛋餅拋到盤外、假牙掉到流理台等「凸鎚」時,仍自我解嘲地說:「記住,廚房只有你一人,誰也看不到你的糗樣子」(Remember, you are alone in the kitchen, and no one can see you.)。

圖為民國五十七年間,傅培梅(左)在一項活動中為外籍人士示範中國菜─ 炒大蝦。(中央社)

傅培梅(1931~2004)

和Julia Child一樣,為了煮出丈夫滿意的菜色,才開始拜師學藝的她,美麗的旗袍和從不重複的圍裙樣式,如今成為大家懷念的身影,從台視出道,主持《傅培梅時間》,教觀眾朋友做­了4千多道菜,影響深遠,獲頒2012年的金鐘特別獎。

 

除此外,不論是為了宗教或環境、經濟、健康哪方面的因素,素食主義的盛行,也帶動相關節目的出現,如:大愛美食節目“現代心素派”,讓大家在素食的選擇下不會犧牲色香味,而繼毒飲、毒粉圓……現在又爆出毒油事件,黑心食品、食品添加物充斥而讓人「食」在不安心之下,“好好吃食驗室”便要帶領消費者勇敢地揭開美食的真相,改變你我對食物的認識,讓我們在「好好吃」之外對食物有更加理性認真的思考,另外“食在有健康”,則強調營養健康之於人的重要和諸多飲食觀念,並請到多位專家教導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在標示不實的隱憂下如何聰明自保,從食物本身觀察或品嘗出一點蛛絲馬跡,“美味縱貫現”則是多元化深度的美食節目,除了介紹台灣在地天然的好食材外,也有大廚上菜,還有好食在台灣,如:伊朗人的牛肉麵、一年只賣三個月的湖南臘肉、一刀不斷的寶塔肉等等各式飲食奇觀,帶領觀眾踏上一場跨文化、跨領域、跨時空的食物之旅。

這些烹飪美食節目,往往在網站提供食譜和料理健康知識外,也多有出版實體的食譜或相關書籍,近年來許多吃食手藝師傅的故事也都被搬上電影螢幕,如:“總鋪師”、“天下第一麥方 ”(麵包師吳寶春的故事)等,讓我們相信行行出狀元,不再是傳統的「君子遠庖廚」,加上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健康,親自下廚,除了是享受生活的品味展現外,更是對飲食的親自實踐。

台灣這一兩年更是盛行食物結合影劇為賣點的電視劇,飲食影視,能勾得觀眾動心嘴饞,在於眾多食物特寫鏡頭的捕捉,可說是從早先即開始盛行的「巨大新鮮食材飛舞的製作過程」廣告型態,如:麥當勞、肯德基、7-11、全家、康師傅等等,不論是速食,還是泡麵或牛奶等各類食物,善加發揮食材的特性,如:蔬菜的清脆、麵條的彈勁等,美化強調食物的鮮活,如:讓飲品如何流動,能形成視覺上的美感,搭配運鏡和燈光的設計,總之怎麼拍的看起來好吃誘人,真是一門大學問呢!電影“總鋪師”的飲食拍攝指導蕭維政表示:「有一些東西總是能勾起我們對食物美味的一些想像,譬如說煙,譬如說像油炸起鍋的時候,食物上面還冒著的油泡。」這些食物的專屬化妝攝影師,如:甜點顧問、食品美術設計、飲食拍攝指導等,藉由飲食烹飪的專長,加上獨特慧眼的觀察和美學素養,透由影視展現出美食蠱惑人心的諸多動人片刻。

甜點的魅力,男女老少皆無法抵擋,往往稱甜點胃可是另一個胃呢!今年五月底於公視和公視HD首播獲得行政院新聞局99年度首屆「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的作品《沒有名字的甜點店》(原作林涵),屬於偶像劇中融合單元劇的作法,男女主角的固定主線外,每集隨著不同主題的甜點引出不同人物的小故事,如:第一話  香蕉巧克力蛋糕、第二話  彈珠汽水甜甜圈、第三話  豆腐巧克力慕斯等等,以食物的滋味隱喻人生的種種際遇和人與人之間交會的心情,如:舒芙蕾是稍縱即逝的美味,要及時把握,就像人生一樣!呈現美食在感官外的不同樣貌與人生故事!

[沒有名字的甜點店影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aIK7YoqlQ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顛覆了很多偶像劇,刻板定型化的性別公式,如:男主角必定是年紀輕輕的少爺或總裁之類、女主角傻傻笨笨出身低微,所謂多金男愛灰姑娘,女主角不是毫不氣餒地憑著毅力(死纏爛打!?)軟化男主角本來討厭她的不屑,就是男(女)主角車禍失憶或總是因為敵對關係而漸漸神不知鬼不覺地愛上彼此,經過重重難關才有情人終成眷屬,總之不出網友戲稱十大偶像劇浪漫公式,很少有女主角如甜甜內心如此沉重、脾氣暴躁凶狠,可說是霸氣外露!而男主角Allen比較陰柔溫和、親切如和煦的陽光,而且也突破傳統偶像劇男主角天才多金、又是才華洋溢的帥哥英雄,看不出什麼弱點的完美形象,在《沒有名字的甜點店》我們甚至看到兩位男主角落淚的場面,不論是為情或為己,讓偶像劇男主角不再被神化、鍍金化,回歸到人間、回歸同你我有血有肉的凡人之驅,而這也是性別氣質多元化的表現。

而今年(102年度)電視金鐘獎入圍名單的最大贏家(入圍9項),就是「台灣好戲」系列四部曲的《含笑食堂》(Flavor of Life),以主角劉含笑(苗可麗飾)三代母女的人生故事為主軸,串起濃濃的情味,除了劇本和演員功力的深厚外(苗可麗榮獲戲劇女主角、龍劭華入圍戲劇男主角、呂雪鳳和楊可凡包辦兩個女配角入圍名額),其中還入圍了戲劇導演獎、戲劇編劇獎、音效獎、節目行銷獎、戲劇節目獎等各幕前幕後的獎項,本屆電視金鐘獎主任委員兼評審團發言人虞戡平表示,今年綜藝節目的入圍很激烈,戲劇類考慮到台灣整體環境,評審決定入圍依據是以戲劇內容為主,像是《含笑食堂》反映社會,表現自然,獲得評審肯定。

[含笑食堂影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V-HXANIe1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BBFndL1W0

 

電視劇《含笑食堂》(2013年,葉天倫導演)讓筆者想起另外幾部也是“溫情食堂”系列:電影《蝸牛食堂》(2010年,富勇麻衣導演)、電影《海鷗食堂》(2006年,荻上直子導演 )、電視劇《深夜食堂》(2009年,松岡錠司、山下敦弘、及川拓郎、登坂琢磨、小林聖太郎導演,由公視取得獨家播出和發行中文DVD版權),只不過另外三部的文化背景皆是日本,而《含笑食堂》故事背景在宜蘭頭城,更凸顯其濃厚的在地鄉土氣息。

 

《含笑食堂》其中對白的生活化,也不避諱親子間尖銳直接的爭吵,看得觀眾相當有感觸,此外處處妙語,以食物比喻人的個性,如:不同的人燉出的湯頭也有不同的個性,從湯頭即可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和心情等等,也有許多傳統食物文化含意的傳承,讓眾多網友感動於難得出了一部那麼溫馨親切的台語劇!不是「傳統」八點檔鄉土劇脫離常民太遠的劇情和誇張灑狗血的風格路數,而且此劇運用許多手持鏡頭、運鏡變化豐富,其中配樂的部分也非常經典貼切,試舉由江惠儀、葉諾帆演唱,*荒山亮詞曲的片頭曲“山珍海味”:「一嘴是辣一嘴是刺一嘴是苦澀帶酸甜茫茫人生安怎料理要用心體會這滋味滲一些愛淡薄啊淚淡薄啊醉人的相思咱的感情越來越滿煮一盤幸福的我和你」,音樂和影劇的結合,讓人一聽到便想到那畫面,如同美好的飲食經驗,在人的心理留下最深的記憶。 

[含笑食堂– 山珍海味 影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40uztCnsg

*荒山亮

以製作布袋戲音樂及演唱主角人物歌曲竄紅,著名音樂創作人、音樂製作人和歌手,曾獲得『最佳台語男歌手獎』『最佳台語專輯獎』,被譽為傳統當代之接軌,總能唱出最當代的台味。

 

又如《美味的想念》藉由一道道菜餚的專研,成為男女主角共同的精神默契,也化解了兩代的恩怨利益,以上試舉些頗受大家歡迎的飲食電視劇之例,他們也都有出電視小說或美味誌等,讓觀眾可以在家親自體驗回味。美食號稱第八藝術,能將飲食與影視結合,並藉由大家熟悉離不開的日常三餐著眼而細品人生的回甘,真是再幸福不過,去年正式進入數位電視紀元的台灣,距離2015年的全面數位化只剩兩年,透由網路、通訊及電視廣播的數位匯流,電視的影響力將更無遠弗屆,如同著名影視人王小隸老師所說,她想用電視改變社會,不少影視作品的出現也讓大家看到許多影視人在條道路的努力,而講求原創特色的部分,筆者發現許多媒體人都注意到了飲食文化這區塊的發展,這一直是台灣有自信也相當具有市場潛力的題材,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圖片和影音來源

全台鐵路圖  http://rabbit38844.pixnet.net/blog/post/39225087

Julia Child http://www.obit-mag.com/articles/the-joy-of-julia-child

美味關係Julia  http://www.wretch.cc/blog/megli/21323761

傅培梅     http://www.epochtimes.com/b5/4/9/17/n663522.htm

沒有名字的甜點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aIK7YoqlQ

含笑食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V-HXANIe1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BBFndL1W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40uztCnsg

海鷗食堂  http://blog.sina.com.tw/via_u/article.php?pbgid=53400&entryid=591258&comopen=

蝸牛食堂  http://blog.eslite.com/mainstore_shopping/archives/2416

深夜食堂 http://ccuavcenter.blogspot.tw/2013/06/2.html

荒山亮  http://bingo.taobao.com/work/detail.htm?wid=8839


其他文章
  • 風起了—— 記松本薰風動作品新作和回顧 | 培心
  • 從日常時間的積累透視回看李基宏的運動身體影像 | 培心
  • 從墨與黑的詰問到空中看龍洞—談梁震明的當代水墨創作 | 培心
  • 斷井頹垣的迴光返照---談劉芸怡的廢墟攝影系列 | 培心
  • 緣起不滅---李明維參與式作品計畫的關係和流變性 | 培心
  • “傾圮的明日” 微觀台灣廢墟和社會土地的關係 | 培心
  • 東南亞 / 亞洲藝術碰上全球化浪潮 | 培心
  • Daumier與我們的距離--社會時代和參與的異同 | 培心
  • 歷史、記憶、再現---以林百貨為例看台灣古蹟的重生 | 培心
  • 全球華人藝術e-Art magazine 藝週刊 | 培心
  • 電影到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 | 培心
  • 在明池園林和王羲之聊蘭亭文化(二) | 培心
  • 聽見歲月的刻痕---古倫美亞唱片 | 培心
  • 鑑往知來,再續前緣 --- 台灣民謠之父 鄧雨賢 | 培心
  • 翻湧蓬勃的那些年--- 看台灣日治大稻埕的風華絕代 | 培心
  • 《四月望雨》之於台灣歷史在音樂劇表現的重要性 | 培心
  • 在明池園林和王羲之聊蘭亭文化(一) | 培心
  • 超現實內心時空的釋放--談許武勇首府台北的地景油畫 | 培心
  • 專訪驫舞劇場<英雄> | 培心
  • 食,之性也;食,知性也 --- 三明智&可口可樂 | 培心
  • 飲食影視 --- 台灣飲食文化之於視聽娛樂 | 培心
  • 從電影《總鋪師》追尋台灣文化價值的自我認同 | 培心
  • 細看尾形光琳《紅白梅圖屏風》和克林姆《生命之樹 》 | 培心
  • 從櫥窗的凝望望向文化的建構 | 培心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