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藝評專題 New Critic of Art

電影的光作為媒材:當代藝術中電影史的考掘

過去電影的藝術定位始終存在著爭議,商業、娛樂面向的性質已經不可逆,但作為第八大藝術的電影在當今數位、視覺思考年代中確實有與其他媒材更多種的可能,藝術與電影交會、互融在近年來更可說有更多元的實踐,此文將以近年來隨著媒介考古學興起,不斷對於電影發展有更多回望過去與面對未來的多種可能,尤其在當代藝術的領域中,也能看見許多藝術家或者電影導演嘗試以電影史的考究作為作品創作源頭,此文嘗試整理幾個在臺灣發生的個案。 「每部影片都是一道謎語」展覽現場,筆者攝 早在六、七零年代由媒體理論家楊布拉德(Gene Youngblood)具有前瞻性提出「擴延電影」(expanded cinema)之概念出發,在當……

〈…繼續閱讀文章〉

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29th澳門藝術節《洄游》

撰文/郝妮爾 在觀看《洄游》的前後幾天,恰巧在「READr」上,看到關於越南移工來台的報導【1】。無論是在戲中或者現實之中,移工的處境必然艱辛,因此更加驚奇澳門「小城實驗劇團」能夠用如此溫暖的方式敘述這一段故事。 《洄游》是自2016年初開始的計畫發想,小城實驗劇團舉辦「印尼女移工」之工作坊以及田野調查,並且在2017年發展劇本,最後於2018年五月的澳門藝術節演出,對艱困的劇場生態來說,歷時如此漫長的排練與考察,簡直太過奢侈。暫不考量劇團如何營運的問題,小城實驗劇團展現了一個宏大的企圖——他們深刻明白,對觀眾或者演出籌劃者來說,這些都只是他者的故事,可是對台上演……

〈…繼續閱讀文章〉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去年春(2017)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特展以「行篋隨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書畫」為主題,策展人選擇由「行旅」的角度,著手詮釋這批繼承自盛清宮廷的文化遺產。在東亞,10世紀以降,「行旅」已是中國繪畫中著名的題材之一,著名的《谿山行旅》,一方面它標示著地理山川的非凡氣象,呼應趙宋帝國勃新的政治;同時,「行旅」所蘊含的敘事與細節也在觀者心中銘刻難忘的回憶,越發引人入勝。 眾所周知,18世紀的乾隆朝是帝制中國最末的一次盛世,古典文化在此時達了最成熟、極致的巔峰,乾隆以後,主政者崇尚儉樸或國勢日蹙,藝術的賞玩風氣受限於政治,反而日趨保守。今天看來,「乾隆六下江南」,書畫隨身的壯舉,通過這些隨身攜帶……

〈…繼續閱讀文章〉
最前頁  | 上5頁  11 |12 |13 |14 |15 |   下5頁  最終頁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