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殘念的風景—陳順築個展

一棵樹、一個人、一盞燈、一棟屋,陳順築的鏡頭下,景常常減到最簡,然後他再將影像覆上幾根髮、影像磁磚、一沱環氧樹脂,攝影與再製對他而言毋寧是抒情的詠嘆調。

 

陳順築從事藝術創作迄今已有20餘年,是實驗前衛的「伊通公園」核心成員之一,是台灣當代藝術發展中「新影像」的代表性藝術家,作品履獲重要國際展的肯定。

 

1963年他出生於台灣邊緣的澎湖,風大浪高,草比人多的地方,人在空曠的海天間特別顯得渺小。從其與兄長的名子,即可看出家學淵源,哥哥為「順建」,他是「順築」,父親名「建都」,父子三人名子合起來是順利建築都市,陳家家族從事營建業,陳順築在工地裡遊玩嬉戲成長,建材成為藝術家理所當然的創作材料,例如:〈金都遺址〉裝置,他將父親戎裝照轉印於磁磚上,並將其貼滿8根彷彿神殿遺址的8腳型木柱上。表現出對父親角色的神格化,英雄崇拜的氛圍。

 

陳順築高中負笈台北求學,隨後就讀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回鄉光轉車就要五個小時以上,迢迢路途跟親人相處見面的時間變少,對家的意識與依戀益發強烈,母土情懷貫穿他的創作。例如選擇澎湖因濤聲聞名景點「風櫃」來發想,做了一組兩件的裝置作品〈風櫃椅〉,將一組古典式的木櫃、椅架於水杯之上,將椅櫃各切了缺口,又分別將旋轉的吊扇嵌入。將自然的海濤、岩石、風,置換為水、水杯、風扇、木櫃、木椅。風扇吹動著空氣回憶翩飛,木椅象徵著獨立的個體、飄泊的性格,木櫃代表包容、集體、居家。透過記憶的再建與轉化,創造出融合台北與澎湖、童年與現在並存,超脫現實的時空場景。

 

為排遣隻身求學的孤寂,他養成於看電影的嗜好,進而著迷於創作影像,以家庭記憶場景與鄉愁為觸發,陳順築將心眼溶入底片,以攝影結合當代媒材,傳達對家鄉、家人的依戀。「四季遊蹤」系列,陳順築將童年來不及參與的家族出遊照嵌入影像磁磚,藉改造記憶畫面,整補缺憾。他刻意地略去家族故事的鋪陳,人物簡潔的存在,讓觀眾投射自身的情感。作品採用 逐漸模糊的老照片與後設堅實的磁磚,也反應出記憶與現實間的疏離。其特色是以自傳性的觀點貫穿整體,例如〈糖果架〉裝置,他將鐵製糖果罐架上,排上20禎照片,照片為同一個小女孩站在海邊草地上,面向各方不同姿態。鐵架子前的地板,放著植物失焦的照片。鐵架上兩盞日光燈,慘白的光線籠罩著全體,彷彿小女孩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也反映出純藝術創作藝術家面對未來、未知挑戰的心境。

 

陳順築的創作理念根源於「追思人生未竟的風景」,身為攝影家,他卻直指影像有其不足之處,於是藉由具象之物,返還、重製內心的情感。例如「記憶的距離」系列,取用具有20多年歷史的黑白照片,予以放大製成高反差、粗粒子、糊糊的狀態,其上局部再覆以環氧樹脂,暗示記憶與情感間的距離,創造新的詩義。 「殘念風景」系列中〈景Ⅰ-Ⅳ〉上有陳順築不告而取其妻8根頭髮的痕跡,太太的頭髮為內在的情感的表徵,將其介入光影運作的黑白抽象照片光影運作中,是畫面美感的完成,也是情感的補足。

 

他觀察到每卷底片填裝攝影機時,第一張無法避免的「漏光影像」,「無意識」的狀態下未紀錄到任何事物,也可能是啟動「有意識的拍攝」而本身未完成;陳順築將「漏光影像」後製加工,借著禪宗說法,抽象照片的「未曾起心,何來動念」,具象照片的「雖有心念,未成正果」,兩相對照,後置行為是為圓滿缺憾,也為觀者引向觀念的途徑。 陳順築對焦情感的原慾,讓攝影跳脫傳統時間和空間的侷限,創作影像直抒心靈,超越既有範疇而呈現新風貌。


其他文章
  • 最強賀歲片 陣頭 | Blanche
  • 殘念的風景—陳順築個展 | Blanche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