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下一代需要怎樣的音樂教育?亞太音樂教育研究論壇

在銀牌之後,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怎樣的音樂教育?---記2015亞太音樂教育研究論壇(APSMER)

    月初曾宇謙拿下2015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銀牌後,網路上除了一片祝賀聲外,競賽評選規則、國籍議題、音樂家與聽眾的連結……等,也引起後續討論。筆者對曾宇謙獲此殊榮同感欣喜,卻認為,目前台灣音樂教育的議題更值得大眾重視。

 

    上週甫於香港落幕的第十屆亞太音樂教育研究論壇(10th Asia Pacific Symposium on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APSMER]),大會主題為「未來一代的音樂教育」(Music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來自美、澳、新、馬、泰、中、日、韓、台灣等各國學者齊聚一堂,展現各自的研究成果,並共同研討未來音樂教育的重大議題。本次台灣共有24名音樂教育研究者參與盛會,並且發表學術論文共計21篇,為數相當可觀,也充分的展現了台灣豐碩多元的音樂教育成果。

 
圖片來源:第十屆亞太音樂教育研究論壇會議手冊

 


圖片:第十屆亞太音樂教育研究論壇開幕式表演

 

    由於社會急遽變遷,科技快速發展,音樂教育的趨勢也出現窘態。有人說:「現今的教學現場,是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解決未來的問題。」解決之道,亦即著眼在「未來一代的音樂教育」,在於對音樂教育的實施與研究提供明確發展方向,推展良好品質的音樂教育,進而培養擁有良好素養的未來公民。故筆者歸納會中三個主要議題如下:

 

跨領域的音樂教學與研究

    知名民族音樂學者Prof. Patricia Campbell在其專題演講中提及,過去的音樂教學雖著重教材與教法,但近來亦能與民族音樂學(如種族、宗教、性別、政策等議題)的研究交織結合,而本次亦有台灣學者發表對音樂教科書中性別議題的討論,恰與這樣的發展相互呼應。


圖片:民族音樂學者Prof.Patricia Campbell專題演講

 

西化與本土 傳統與創新

    西方文化之傳入,就亞洲國家而言,無不對傳統文化造成衝擊,在世界音樂教育學會音樂教育文化政策委員會(Commission on Policy: Culture, Education and Media,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usic Education [ISME])陳虹百博士籌劃的圓桌論壇中,邀集亞洲各國學者,討論了各國因應西方文化入侵,傳統的本土音樂如何延續生命且進行創新的議題,引發熱烈討論。地主香港安排了粵劇欣賞與客家文化的參訪行程,研討了客家山歌在市井間傳唱的情形,展現其保存並推廣傳統文化的成果。在亞洲地區長久以西方音樂教育為主的氛圍下,本土音樂文化的重要性與後續發展重拾光彩,成為音樂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之一。此次台灣與會者也發表了本土為基礎的音樂課程研究,更有研究者針對西化音樂環境下,討論台灣國樂交響化的現象,顯示無論在亞洲各國或台灣的音樂教育,本土與傳統的元素皆漸受重視,文化創新與傳統保留的議題,已引起廣泛的討論。

 


圖片:世界音樂教育學會音樂教育文化政策委員會圓桌論壇

 


圖片:與會學者與粵劇演員於演出後合影

 

走出校園的音樂教育

    當今科技日益發展,音樂的學習與流傳場域大為延伸,不受時空限制,學生能在課後透過電腦與網路平台,自發性地學習音樂。當前熱門的大規模線上開放式課程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磨課師』,與網路平台上其他領域的學習相較之下雖然較少,同時卻有更多需求與發展空間,可望成為未來音樂教育趨勢之一。另外,由於校園中的音樂教學空間逐漸飽和,社區音樂教育與大眾音樂的推廣,也成為音樂教育的新場域,等待更多有識之士投入,本次論壇台灣學者也發表自己將音樂帶入老人院的成功經驗以供參考。

 

    『亞太音樂教育研究論壇』隔年在不同國家舉辦,論壇中的重要議題可說是音樂教育趨勢的風向球。綜觀本次論壇的主要方向,可發現台灣的音樂教育研究趨勢與亞太地區的發展潮流相當契合;而在教學現場上,我們該提供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未來一代的音樂教育」------跨領域的結合;傳統與創新並重;課堂外的音樂學習,或能提供音樂教師新的思考方向,以期提升教學品質,培養具有良好音樂素養的未來公民。


其他文章
  • 下一代需要怎樣的音樂教育?亞太音樂教育研究論壇 | 陳虹百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