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翻轉中的藝術市場

藝術市場在台灣逐年賣座,從原本幾百萬的市場交易攀升到近年的上億元收入,這個突破對於台灣的銷售市場無疑是一枚安靜的魚雷,在沈靜的台灣海峽與太平洋之間突爆開來,在國際藝術市場上也產生了一陣漣漪,聽到台灣市場有這樣的成績,也漸漸的吸引了不少國際畫廊到台灣策展並且參加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等性質的台灣藝術博覽會,大家都希望可以在這一塊寶島上交流,讓歐洲藝術與亞洲藝術碰撞出更多元的商業可能性。

        文化部所舉辦的文創中介人才培訓課程,讓許多對藝術市場有興趣的專業人士可以將自己的所長跨領域的運用在文創經紀人這一塊,也讓本來就在這個市場的專業人士可以有進修的機會,表現出更專才的經紀人能力出來,而這一切都需要有專業的培訓課程模式才能帶出這樣的效果,所以這一次有機會參與文創經紀人培訓的過程,著實的在藝術商業經營上有了不一樣的學習視野,而課程中主辦單位邀請了草間彌生與黃色小鴨的作者霍夫曼的經紀人王玉齡女士、畫廊經紀人第一把交椅的廖昌述老師以及藝術拍賣界的教父黃河老師等,在經過這些專業頂端的老師們的指導後,對於藝術作品的眼光精確度與市場的敏感度獲得了不少的磨練與知識的吸收,也因為這個培訓課程,發現到台灣的藝術精品與畫作的交易市場有著極大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不只在於如何將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賣到最高價,更多的可能性是如何幫一位藝術家做出不同角度化的經營,賣出畫作和一幅畫作多重的經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一種單次性的消費,後者是多次性的消費,也就是對於作品延伸性的做出更多商品化的產品,讓作者的原創作品有更高的運用價值以及更多元的表現。

        這種不一樣的商業思維是一種翻轉中的觀念,在歷史中早有這樣的翻轉思維,英國的工業設計之父威廉莫里斯在19世紀提出的工業革命中就已經提出這樣的商業思維,將古典的藝術或是藝術家的作品當作是市場中最高位的銷售等級,並且把藝術創作的延伸物製作成精緻的產品,這或許就是文化創意產業最早精緻化的初始了,所以翻轉了藝術市場的價值或許並不一定是只有作品本身的價值,更多的可能是一件作品背後所藴涵的文化創意商業可能性。

        在國際間的畫廊賞識的不一只是藝術家的能力,近年的觀察是發現國際畫廊似乎更注重這個藝術家能夠帶出的商機有多少,這個藝術家是否可以做出多元性的作品,是否可以因空間與時間的不同做出有價值與有品味的作品出來,像是裝置藝術一樣,有部份的藝術家從平面走向的不只是立體的表現更多的是複合媒材的運用,把平面的概念呈現出來並且試圖與民眾互動,希望創作的概念可以幫助一般民眾更加的認識藝術接受藝術。翻轉中的藝術市場不只是將藝術家帶出自己的國度,更是將藝術家帶出了他們原本的創作疆土,把藝術的概念轉化成不同的形式來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可見無論是哪一種商品都需要透過接觸和經驗才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精神與思想,藝術家的使命傳達的不在只是一張圖片、一尊雕塑品,而是一個體驗的過程與交流的歷程,藝術因流動而翻轉,人們更因此而更加的了解藝術的境界與創作的無價。


其他文章
  • 玩美藝術 | 布莉琪
  • 在自然中學藝術 | 布莉琪
  • 台灣的軟實力~藝術教育中的創意思維 | 布莉琪
  • 翻轉中的藝術市場 | 布莉琪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