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三不一沒有:淺談台灣電影窘況

     台灣電影在八零年代,由侯孝賢、楊德昌興起一波所謂的「台灣電影新浪潮」;九零年李安與蔡明亮蜚聲國際影壇。輝煌年代之後,卻走入了低潮。直到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出現,好像找回了台灣觀眾,但在亮眼的票房數字背後,觀影素質卻令人堪憂。影視教育一直是最大的問題,觀眾、創作者、政府需要被教育,教育無法紮根,就會產生許多問題。而台灣現在面臨的問題,可簡單歸納以下三種:

 

制度發育不全

 

    誠如李安所言,台灣的電影團隊是一盤散沙,毫無制度可言。即使導演或製片才華洋溢,卻仍有劇組在電影上映後,助理沒拿到薪水的狀況。這只是製作面的冰山一角,其實存在的問題很大。在澳洲的電影圈、或者美國好萊塢,工作人員都有一張專業證照,這張證照代表了專業與態度。沒有證照,就無法拍電影(除非你有能力獨力完成製作到發行)。有無證照的差別,其實就能從一部電影的畫面細節看出,例如光影層次高低、服裝道具考究之深淺度……等。

    此外,政府原則不一造成創作者單打獨鬥,分明是獎勵具有文化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的電影長片輔導金,獲得補助的企劃卻往往內容低俗,讓人匪夷所思。商業片既然可以賺錢,就不需要輔導金;輔導金應該用來獎勵那些市場接受度不高的非主流影片,藉此來培養觀影素質,這才是市場價值,並非「票房」價值。

 

編導比例失衡

 

    除了制度問題,問題也出自於創作者本身。不夠了解市場,就不能怪市場太小無法在票房上回饋。對於全世界的電影圈來說,好故事永遠不嫌多。大家都缺好編劇,台灣尤甚。在台灣,許多影片競賽中,往往只有導演享受在鎂光燈與採訪中,這無疑是間接教育了「導演」的獨特性:只有當導演,你才會成功。殊不知許多人都不知道導演需要具備分析劇本的能力,要能分析劇本,就要學會編寫劇本,只可惜太多人忽略這點。

    而編導常常犯的毛病,就是不夠了解市場需要什麼,缺乏自知之明,接著匆匆出手,結果往往慘不忍睹。票房失利也許能歸咎於台灣觀眾的觀影素質不高,但用心的去理解市場才是關鍵。即使是所謂的「藝術片」,也能引起觀眾共鳴,八零年代的楊德昌與侯孝賢即是一例。近代的楊雅喆與魏德聖,也是從副導演做起,慢慢熟悉規則後,才執導演筒,拍出驚人之作。

 

創作者的國際觀

 

    市場大小影響票房,進而創作品質,但並非「絕對」。對岸的中國大陸,往往被拿來作為比較的對象。但是只做單一比較,並不能完全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國際觀。

    首先是電影的文化涵養。台灣的升學主義制度造成創作者的思考單一化,許多人常常看了名導的作品,就自以為尋得端倪,便關在象牙塔中創作,卻不能從影片當中看出更多意義,導致作品型式單一,內容淺顯。國際觀能引起共鳴,可以說是影響文化涵養的一項因素,,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柏格曼能引起世界迴響,而無間道能受到好萊塢的青睞。

    在波蘭的電影發展中,台灣遇到的問題它也遇過:好萊塢電影入侵,人民對國片失去興趣、政府減少對影視產業的補助、市場不大……但波蘭本土卻出現了不少國際知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奇士勞斯基、安杰依‧華依達……等,甚至在好萊塢,有一群波蘭籍工作者組成「波蘭攝影學派」。延續上一個問題,台灣太多人想當導演了!一部作品的誕生,需要的是各領域頂尖的技術人員來完成。我們認識的導演很多,常常讚嘆其分鏡設計,卻忽略了有些鏡頭是美術指導或攝影師所修飾的,這也充分顯現了許多人只看表面而忽略內在。

    台灣最缺乏的就是技術人員的培養,造成影片品質低落,在影展的第一關就被淘汰。羅曼波蘭斯基說:「如果沒有這群專業的技術人員,我也不會進好萊塢。」台灣的觀念還停留在「導演獨大」,其他職位甚至還有高低之分,我曾經聽一位燈光師說過:「在片場,攝影大助的地位和燈光師是一樣的。」在波蘭,甚至其他電影強國,根本不會聽到這句話,這就是我們與其他人的差異!

 

 

        總結來說,一項產業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教育。電影就像其他藝術一樣,需要長時間文化累積,無法強求它在一夕之間成長。可惜的是,臺灣許多電影人都有「超英趕美」的心態,卻不先秤秤自己斤兩多重。看見好萊塢的電影特效水準與影片質感,就砸重金使用頂級設備,卻忘了華麗影像背後的美學素養;歐洲電影情調優美,故事引人入勝,臺灣人就嘗試寫個異國風情的劇本,到頭來畫虎不成反類犬。要知道,我們不是俄德法,不是電影先驅者,不必從零開始慢慢摸索。透過教育,可以讓我們從別人的歷史經驗中知道錯誤,避免浪費時間在摸索。常見的現象就是:明明教科書上都說劇本很重要,為什麼不花時間修改劇本的深度與邏輯呢?

    在寫劇本之前,我們應該想想經濟條件與發展環境等最根本的問題。好萊塢的電影水準高,簡單來說就是片廠支持,不必擔心預算不足到必須少租十盞大燈而犧牲影片品質。等到經濟條件克服了,再去拍一個適合我們自己文化的劇本,讓台灣的觀眾產生認同,整個產業才會發展茁壯。只可惜高層對產業的不理解,遊戲規則出爾反爾,電影人只能窮拍,繼續單打獨鬥,從頭摸索,問題永遠在風水輪流轉。


其他文章
  • 三不一沒有:淺談台灣電影窘況 | 波蘭蘇基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