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ANISH KAPOOR當代藝術向度之物與外

 

在亞洲遇見倫敦,ANISH KAPOOR當代藝術向度之物與外Leeum Samsung Museum of Art

 

ANISH KAPOOR:很榮幸可以於南韓的三星美術館LEEUM展出,藝術可以為一個地方、可以play,可以開啓一個實踐的權力,可為一個英雄、女性、男性、或小孩,為一種歷史性的、一種神話、一種非常重要的想法,藝術可以超越,尋找一些東西,講述作品意圖尋找一種符號的語言

英籍雕塑家,出生於印度孟買,其作品於1980年代逐漸受到世界的矚目,其藝術創作以砂岩,大理石,板岩等天然材料浸漬原料的粉狀顏料鮮豔的色調,造型物的幾何形狀,探討空間與物的無限可能,創作將印度哲學與西方的文化共同堆疊成專屬於Anish Kapoor的藝術向度。另一系列雕塑作品以視覺效果經屬材質的改造材料,於地球磚塗上明亮的藍色顏料成為天空和水的跡象,可反映外在的特殊地理環境,將藝術品與外在的影像倒攝,其作品放置於芝加哥的The Bean(圖一)將城市的風貌反射於藝術品。通過富有想像力的組合,不同的材料結構,將注意力集中在內部的平衡的素質,材質的物之表面,大型物件創造了藝術品與空間的藝術形式,Tall Tree and Eye為一代表作。Tall Tree and Eye於英國皇家學院及南韓三星美術館展出,戶外的裝置藝術,將西方的當代藝術共享於亞洲的美術館。

藝術的向度可為藝術家的創作語言與符號,將藝術作品賦予文化的意義,當英國藝術家作品展於亞洲國家,藝術的大型裝置藝術於博物館的出現,可視為一種藝術作為文化軟實力的當代表現,西方與東方的藝術文化交流,亦消弭了以往以西方中心主義「它者」的主要論述,藝術家Anish Kapoor本身的亞洲與倫敦文化,將其藝術哲學創作於其藝術作品。另一面向,近年來,隨著亞洲國家的流行文化興起,世界對於亞洲的好奇心之下,有了藝術作品向度之外更多的文化意義,於此,藝術的發展經由藝術品的概念的選擇與創作,彷彿為一種文化的建構,進而,藝術元素的博物館,文化政策與藝術媒體同時建構「藝術歷史感」的可能。在亞洲遇見倫敦之後半段討論向度之外,沿用至藝術發展,向外至較大的社會脈絡、媒體的影像力量。

 

                    

 芝加哥  Cloud Gate  (圖一)                                                            英國皇家學院展出Tall Tree and the Eye(圖二)               

消費社會的藝術風格,談談藝術文化的soft power

每個年代皆有一個屬於當代的藝術形式,不同的風格還是以特定的名詞講述一個世代的藝術形式,於當代,有什麼形式可以形容還是描述這種快速變化,定義多元,眾聲喧譁的藝術作品?當Anish Kapoor藝術作品出現於歐洲與亞洲時,吸引者藝術愛好者前往參觀,另一則為將藝術的展覽經由媒體傳播許多有趣的展覽,此種參與藝術的形式,為一種藝術文化於新媒體興起後的藝術表現轉向「藝術文化的虛擬」,於是再現的討論與必要性顯得相對重要,因為當我們瞭解一件藝術作品或一個獨立特展時,時常經由影像、報導、網路、國外風行的twitter等,各大博物館如TATE已經由新媒體的平台,再現與宣傳展於當代的藝術作品,在此,藝術品,媒體的再現,新媒體,與整個消費社會的形成,符號的建構為一個藝術風格的表現形式,同布希亞於物體系一書提出的:「物必需成為符號,才能成為被消費的物」。當藝術的物於創作時,藝術家心中的符號,與展出被再現的物必須被媒體再現,此種構連性與藝術的「廣告」同流行文化為一種軟實力的權力展現,文化的soft power,可為一種挪移的置換與討論,將當代藝術的多元華麗低調極簡,重置的藝術表現。

 

藝術風格的建立

當Anish Kapoor的作品風格的變換,立體幾何的、大型裝置藝術的,1991年獲頒英國倫敦藝術大獎Turner Prize,其藝術廣為世界所認識。藝術向度的個人風格如何形成?於學院教育,亦或是個人創作,當有一定的想法與創意,獲得國際獎項,於此藝術的風格如何被認識?個人獨立特展亦或是媒體的再現將其藝術作品於觀者被認識、理解、詮釋與消費,於臺灣,討論至實體文化的藝術發展風格的建立時,需要向外推廣本土的藝術,亦或是由更多的國外藝術家進駐?則為一個另一層面可以值得思考的問題,藝術網長期關懷藝術的政策面向,許多記者撰寫關於當代藝術的補助計畫,除了文化部的藝術銀行,博物館的館際合作,或地方博物館的發展與展覽,皆為一種對於藝術風格的建立的關懷,與此,筆者認為,藝術的學院教育需要被重視,於小學或大專院校的藝術計畫需要被關注與發展,地方博物館的建設應開放於獨立藝術新興藝術家,因為很多新興藝術家,需要被認識與發聲,大型的博物館的門檻需要開放給更多臺灣新興藝術家,藝術學院的學生亦或是於國際有展出經驗的藝術家可於地方亦或是國家型博物館展出,進而,網際網路的藝術推廣可為當代需被關注的議題,文化部的官方網站,國家藝術基金會的優良平台推廣,將藝術作品可以被認識。 

 

影像的力量:網路與藝術

Anish Kapoor的作品經由當代網際網路推廣,於視覺文化下,有個值得討論的概念—影像,可能於網路中一則藝術的報導,影像的選擇可為一種歷史性的敘事建構John Berger於另一種影像敘事提及:「攝影家在拍照時,總試圖找出具有說服力的瞬間片刻,好讓觀者能賦予影像一套(appropriate)過去與未來的脈絡。攝影家藉者他對拍攝主題的體解惑同理心(empathy),來決定何謂適切的影像瞬間。然而,攝影家的工作與作家、畫家,或演員有所不同,他在每一張照片裡,只能進行一個單獨的構成選擇(a single constrictive choice): 也就是選擇要拍攝的瞬間」。每個影像的選擇,接代表者敘事者所要表達的進行一個單獨的構成選擇,此種選擇也於網路與藝術中可被觀看,將藝術作品的影像作為一種再現的宣傳與表現,當人們漸漸習慣這種虛擬的亦為布希亞式的內爆的藝術觀展,影像可經由個人讀者的詮釋亦或是文字的說明,將藝術作品的風格、再現定錨(anchor)。班雅明的藝術氛圍並不會因此消逝,而為觀看的當下片刻,人們心中的影像的影像敘事,同時將藝術的物向外延伸至個人經驗,亦為一種藝術的體驗與再現的文化意義。同巴特在流行體系中說:「雜誌用文字來描述某件衣服,不過是在傳遞一種資訊,其內容就是:流行」(Barthes, 1997/敖軍譯,2004:18)。

代表性的不銹鋼雕塑裝置藝術於 Leeum

 

       

                        Anish Kapoor                                            Anish Kapoor                  

 

 Anish Kapoor官方網站:http://anishkapoor.com/


其他文章
  • Anish Kapoor在三星美術館Leeum | 聶瑋齡
  • 虛擬實境VR與藝術:沙中房間 | 聶瑋齡
  • 張曉剛 及其風格 zhang xiaogang | 聶瑋齡
  • 蔡國強 言說爆破 | 聶瑋齡
  • 網路參與作為一種藝術的中介 | 聶瑋齡
  • 一種中介的語境—2017卡塞爾文獻展 「向雅典學習 | 聶瑋齡
  • 透納獎 TURNER PRIZE 2016 | 聶瑋齡
  • 艾未未 AI WEIWEI. LIBERO | 聶瑋齡
  • 曾梵志:散步於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 | 聶瑋齡
  • 跨越邊界的塗鴉藝術家Banksy | 聶瑋齡
  • 798藝術區 北京 798 Beijing | 聶瑋齡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Renzo Piano漸漸件件 | 聶瑋齡
  • 另一種影像—南韓當代藝術家SEULKI KI | 聶瑋齡
  • 喜歡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的理由 | 聶瑋齡
  • HELLO,MyNAME is PaulSmith | 聶瑋齡
  • 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Ibrahim El- Sala個展 | 聶瑋齡
  • ANISH KAPOOR當代藝術向度之物與外 | 聶瑋齡
  • 裝置藝術的文化轉向:專訪藝術家紀子衡、林廷達 | 聶瑋齡
  • 談談校園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OUR MUSEUM | 聶瑋齡
  • 步入現代性的時空模式:《等候大廳 現代性場景》2012臺北雙年展 | 聶瑋齡
  • 亞州當代藝術展,岳敏君,「笑可笑 非常笑」, Harbour City Hong Kong | 聶瑋齡
  • 在亞洲,臺灣 文創的 速度— 博二藝術特區 / agnès b. Cafe Akiakis friends展 | 聶瑋齡
  • 談新興形式創新展覽:網路策展 | 聶瑋齡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