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笙《話江山》之探討

研究動機

話江山是首近代創作之樂曲,目前沒人去探討和研究,在加上筆者最近在專研此樂曲,所以造就我想去深入了解、探討的動機,藉此後人想了解此樂曲便能有文獻可以作為參考。

作曲者背景

賴巧姍(Lai-chiao shan)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取得賴巧姍的創作天分,是透過她幼時的鋼琴指導老師宋倩倩所挖掘,幼時的她雖然對作曲沒有任何概念,但宋老師卻發現她能依自己的感覺即興吹奏與彈奏樂器,覺得這天份不可埋沒,便鼓勵賴巧姍參加創作曲比賽,當時她即以笙獨奏曲《江山》參加日本第23屆J.O.C(日本國內山葉兒童創作曲發表會)音樂創作比賽,榮獲佳作獎,並於台中中山堂、高雄至德堂巡迴演出。這樣的成功經驗開始激發出賴巧姍對音樂創創作的興趣,開始踏入理論作曲的領域,先後跟隨黎國鋒老師、盧志銘老師學習。創作作品依先後順序包含:笙曲《江山》、笙與古箏重奏曲《山鬼》、二胡協奏曲《青蚵嫂主題狂想曲》、中阮協奏曲《兜之死》、笛子曲《覓˙ 夢》、雙琵琶重奏曲《輪》、琵琶與打擊重奏曲《寂》、琵琶獨奏曲《巽》、笙協奏曲《話江山》與笙協奏曲《情谷》。

 

樂曲內容

《話江山》為大型笙協奏曲,主要描寫作者到臺灣東部旅遊時,深受臺灣東部山的壯闊、海的遼闊;白日陽光幻化、夜晚星空燦爛等各時各地之不同層次的風景所感動,讓作者流連忘返。作曲家在創作這首作品時,以霸氣方式,來做為樂曲的開端,一眼望去的壯麗感,讓人為之難忘,中段地運用了許多笙的技巧如瀝音,來描述鳥蟲鳴聲相互對句;堆疊和聲加上鋸氣,有如磅礡的水從斷崖流下,打在巨岩上的擬聲。全曲分成五個樂段:有華麗的快板、描述的行板、流動的快板、歎為觀止的廣板與回憶瞬間流過的急板做收尾,表現出山明水秀的壯闊。

 

演繹詮釋

  《話江山》分為a、b、c、d、e五個小樂段,作曲者分別以五種速度變化來做樂句的劃分,以下將依序介紹:

   樂段a,一開始以華麗的快板,一分鐘約144拍的速度(Allegro),呈現出初見峽谷的震撼感,以雙擊吊鈸所發出聲音的厚度和殘響搭配主奏雄壯的聲勢揭開序幕,吊鈸殘響在與鋼琴下階模進相對應,一開始便要重音,而第二小節長音做出forte-piano,連接第三小節一樣的樂句,到第五小節、第六小節,在隨著模進的音型做出強弱。(參考下方譜例)。

 

  樂段b為行版速度,一分鐘約72拍(Andante)來描述山林水秀的改變,樂曲中使用一連串16分音符圓滑奏,來描述一座山的蜿蜒起伏。

 

  樂段c為甚快板,一分鐘約168拍(Vivace),演奏時在情緒上的轉變和樂句慢起漸快的鋪陳都需要立刻轉變,此段以傳統的五度和聲搭配著裝飾音的重疊描述壯觀的瀑布與大水打在岩石上的磅礡。

 

樂段d為廣版,一分鐘約88拍(Moderato),雖為中庸的快板,整段卻能呈現山的霸氣、穩固。

 

樂段e為急版,一分鐘約168拍(Presto),作曲者回憶一開始所見的壯麗峽谷之美好,並以快板作收尾,讓一擁而上的思緒瞬間劃過天邊。

 

結論

從本樂曲的詮釋中,讀者能夠理解作曲家對於台灣東東部景色的依戀,曲中使用了各種音色、技巧來模仿旅途中所見的生態,藉此讓聽者能夠去想像,如歷其境,深刻的刻劃了台灣東部景色的優美和壯麗。


其他文章
  • 笙《話江山》之探討 | 黃文新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