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街貓的療癒商機─吳毅平攝影展

 

近期臺灣最津津樂道的話題無疑是荷蘭藝術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巨大、療癒且富童趣的「黃色小鴨」。(圖1)「動物、小孩和女人」往往是最容易吸引人們目光的主題。職業追貓攝影師吳毅平便以自己最喜歡的貓為主題,於今年十二月在臺中舉辦攝影展。對「窮得只剩下貓」的吳毅平來說,這世界上只有拍得到跟沒拍到的貓。儘管為了工作得以繞著地球拍了好幾圈,但是他到巴黎沒逛羅浮宮,去紐約不甩第五大道,在里約忘了耶穌像……因為這些地方都沒有貓。他只去有貓的地方!

(圖1來源:http://iphone4.tw/forums/showthread.php?t=204589 )

 

用街貓角度看世界

近年來,大量媒體若以「治癒」、「療癒」等字眼作為商品行銷與廣告的訴求,像是黃色小鴨、泰迪熊展,(圖2)帶來的熱潮往往可觀,顯現出現代人急需身心靈的被治療。對忙碌不已的現代人來說,這些富有療癒性質的商品大多都和童年的愉悅經驗有所連結,可見過快的都市化並沒有讓人更加快樂,反而讓人不停疑惑自身的歸屬感,更找不到可以傾吐心事的對象。快速的生活步調加上日漸複雜的人際關係,開始增加了人們心靈上的雜念與負荷。

藝術的價值在於提供觀賞者一種合理的宣洩或心理的滿足,亦在過程釋放與解除了壓力。情緒消費的時代來臨,伴隨的是消費行為的改變。作為具有情感元素的「貓」卻在吳毅平攝影的形式下,呈現出許多與具有療癒性的可愛沾不上邊的逗趣樣貌。

(圖2來源:http://travel.tw.msn.com )

 

當習慣,成為期待

吳毅平認為自己是記錄者,無法記錄不存在的東西,就算世界上的貓都沒了,也不會為了記錄而刻意去創造。就像戰爭攝影師,如果世界和平一直沒有戰爭,就不用拍了,那應該是件好事。難不成還為了拍照而去挑起戰爭嗎?一語道出身為攝影記錄者的原則。

展中可見貓各式各樣的表情與姿態,吳毅平覺得拍貓的人太多了,既然要拍就要拍跟別人不一樣的。文學院出身的他,不過是選修了新聞攝影課,就徹底改變了自己往後拍攝貓的風格。以前拍貓只是他的習慣,但時間久了之後,他發現自己開始期待遇見的下一隻貓。儘管只是一個習以為常的哈欠,都可能在不同場景不同時間下找出別具特色的角度。

隨拍隨上傳,攝影新革命

吳毅平有十五年的追貓經驗,在這不短的時間中,見證了拍攝技術的流動。從底片到Canon EOS 10D,再到目前的5D MarkII。儘管科技日新月異,像是智慧型手機一拍後,利用簡單的編輯App,就可以即時上傳,不用到一天,就會看到各方意見的大樓聳立。載具更迭的結果究竟能否讓攝影也跟著演變?吳毅平的展覽中,各式各樣的貓在可遇不可求的背景中或伸懶腰或打哈欠,可看出攝影的主體和攝影者的熱情依舊,載具的更迭只是更方便記錄,絲毫不影響吳毅平的攝影心。

貓是最自然的模特兒

展覽中,吳毅平用跟拍的方式記錄每一隻突然跳入鏡頭裡的貓。不同於人類模特兒,貓不會要求補妝、補拍、更不會對攝影師頤指氣使。在攝影鏡頭中,人與貓形成一種無言的雙方關係,也因為這樣,當鏡頭挪出,貓成為牆上的影像,攝影者變成了觀賞者,才更能讀出影像中自然不做作的氛圍。

 

吳毅平用十五個春秋,走過十多個國家,用獨到的眼光,機靈地記錄下街貓的舉動。同樣都是旅遊,內容物不是只有美食和風景區,其實在大部分遊客不太留心之處,一直上演著可遇不可求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角是貓,身邊的人、環境都成為配角,在吳毅平的鏡頭下,我們開始學著享受街貓版的療癒。(圖3-6)

       

            

(圖3-6來源:翻拍現場)


其他文章
  • 全民藝術,從「字」出發 | 巧翎
  • 音樂,不是寫歌寫詞就好了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下)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上) | 巧翎
  • 何去何從的古蹟?那些資金與行銷改善不了的事 | 巧翎
  • 人生如戲,雖落猶榮─黃俊卿的內臺戲人生 | 巧翎
  • 淺析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 巧翎
  • 藝術拍賣的三點共構 | 巧翎
  • 無形資產‧無限商機─淺談創投前進文創產業的趨勢 | 巧翎
  • 臺灣紀錄片的國際育成之路 | 巧翎
  • 淺談書法藝術之感性抒發 | 巧翎
  • 臺中的文創育成之路 | 巧翎
  • 文創的跨界整合─談文創園區的複合式經營現況 | 巧翎
  • 遍地開花的文創園區 | 巧翎
  • 城市最美的一隅─淺談老屋新生 | 巧翎
  • 高規格「文化」還是「典禮」?淺談金曲25 | 巧翎
  • 臺灣的文化母國之路─談《冰毒》的成功 | 巧翎
  • 換湯不換藥?!淺談師大商圈的文藝復興 | 巧翎
  • 一襲以生命鑄成的長衫─一代詩人周夢蝶 | 巧翎
  • 官不逼,民不反─淺談《白米炸彈客》 | 巧翎
  • 要立不要利!要破不要迫!─淺談兩報停刊風波 | 巧翎
  • 《天注定》的現實?! | 巧翎
  • 全球挺文創-草悟道產業嘉年華,我們看到什麼!? | 巧翎
  • 文創前哨戰─寫在產業嘉年華之前 | 巧翎
  • 集什麼集?文創市集趴趴GO | 巧翎
  • 古蹟的新舊交替─以臺中刑務所演武場為例 | 巧翎
  • 《超級奶爸》行不行 | 巧翎
  • 街貓的療癒商機─吳毅平攝影展 | 巧翎
  • 藝術投資停看聽 | 巧翎
  • 武藝?武意?評《一代宗師》 | 巧翎
  • 今年的臺北很「誠品」 | 巧翎
  • 臺中的「爵」對指標?!淺談臺中爵士音樂節的隱憂 | 巧翎
  • 中國當代藝術在台灣─這個世界會好嗎 | 巧翎
  • 搬家了!離開我多年經營的心血 | 巧翎
  • 與繩共舞─杜菁蘭個展〈曖魅之身〉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下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上 | 巧翎
  • 你就是我的主角─談文創商店街 | 巧翎
  • 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雙贏 | 巧翎
  • 科技改變藝術-更貼近生活 | 巧翎
  • 那些年的華語影壇盛事? 寫在金馬50之前 | 巧翎
  • 「刺」文化─談周美玲《刺青》的二元對立 | 巧翎
  • 你甄嬛了嗎?從《後宮甄嬛傳》看臺灣文創的窘境 | 巧翎
  • 商業和娛樂的共舞:《中國好聲音》 | 巧翎
  • 找說故事的顏色—《不能沒有你》的黑白社會 | 巧翎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