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一個劇場的催生 ─ 劇場設計群如何築夢?

 從無到有,是有這麼一回事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是觀眾給予所有表演藝術者的至高讚許,在臺灣,尤其是舞台劇,有著許多「不曾上台一分鐘,依然台下十年功」的職人,他們是觀眾陌生的劇場工作者,讓表演成功轉動的重要齒輪,跟所有導演、演員、製作人相同。

  一齣舞台劇的形成,最初是由導演去尋訪願意資助的老闆,也就是製作人,當然也會有製作人自行組織團隊,接著尋找設計群(舞台設計、技術設計、燈光設計、服裝設計)還有舞台監督以及演員等,當一個團隊成形後,導演就成為裡頭的最高負責人,下達一切執行命令並擁有決定權。無論是貧窮劇場、實驗劇場抑或定目劇等劇種,絕大多數的劇組會分成兩部,一是導表組(導演及演員),另一組則是設計群(舞台、技術、燈光、服裝設計),相較之下可能多數人對設計群的工作內容較陌生,而他們的職責正是完成一座表演舞台。

設計組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裝設舞台/劉柏言提供

 

進劇場前,各司其職與導演密切討論­­

  在了解劇本內容後,第一個階段首先啟動的是舞台設計,設計人必須對應劇本以及導演的概念搜尋劇場需要的素材圖像(Research),找到想要從劇本中展現出來的風格,與導演溝通後選出最符合的素材,接下來舞台設計開始畫草圖,再次獲得導演認可就能夠開始作舞台模型,模型分類有四種,最初是簡單的草稿模型,經過尺寸角度調整後製作白色模型,白色模型經過上色後為彩色模型,最後畫上精緻的繪圖,放上小道具及小人型就是完整模型。

左為完整模型,右為實際舞台/陳梓瑜提供

 

  因服裝設計較不受舞台是否成形所影響,相對其他組也屬於較小的單位,與導演討論風格後可以依照進度持續製作服裝,但設計上需要注意成本掌控,面對較便宜的成衣廠選項,服裝組要做到超越成本的效果。燈光設計則是完全相反,還沒進劇場裝設實際舞台前,只能預想可能的燈光畫面,與導演討論所需的燈光效果,依尺寸製作燈圖,設想演出實況作調整燈光的實驗。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廳燈圖/藍靖婷提供

 

  當舞台設計把模型與設計圖交給技術設計時,浩大的工程便準備展開,首先技術設計會評估設計圖的可行性,與舞台設計溝通實體道具可能會碰到的問題,而後估預算,再依預算修改設計,完成以上確認後繪製施工圖,向材料行購買原料開始製作所有舞台道具,將模型等比例放大後成為實體,最後舞台設計會協助上色完成進劇場的最後一步。有些大製作可能會把佈景道具外包給工廠施工,但進舞台後的組裝依然是交由技術設計。

 

進劇場後,時間緊迫協調共用舞台空間

  技術設計帶領工作人員(crew)將做好的道具搬上舞台組裝,這時候必須要注意時間的掌控,因為舞台未完成前演員無法上台整排,燈光也無法完全掌握正確的打燈位置。燈光設計會在組裝舞台前進行裝燈後調燈,裝台後利用工作人員(cue face)測試走位,通常這階段燈光組的壓力會特別大,因為工時最短變數也最多,有可能要隨著劇場實體改變而微調,甚至整排時碰到服裝是否會吃色的問題以及彩排後臨時改編走位,都在考驗著燈光設計的應變能力。演員進劇場後要跟設計組協調使用舞台的時間,熟悉空間實際排練,另外還會有一個特別的練習技術點彩排,演員要配合音響、燈光、陷阱洞等全部技術效果來進行彩排,最後才是總彩排,一般進劇場後的預備天數不會超過一個星期。

設計群的難處

  不論是哪種劇團的舞台設計與前置作業,都會有許多觀眾看不見的難處,跟導演溝通以及設計瓶頸都是常見問題,另外還可能會碰到預算超支的窘境,更重要的是舞台監督必須負起監督時程的工作,因為一齣戲的成形是環環相扣,不能因為哪一個工作的環節出問題而拖延整體進度,不知道過程中經歷幾次設計會議及預算審議的討論,終於順利催生出如此迷人的表演藝術,觀眾才能一起體會拉開黑幕後的驚嘆。

 臺北藝穗節《熊》舞台設計林子含/李承陽攝影


其他文章
  • 一個劇場的催生 ─ 劇場設計群如何築夢? | 羊羊羊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