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重振城南榮景 教育廣播電台不只走自己的路

 

走過半世紀,今年56歲的教育廣播電台,時至今日仍是唯一一個以教育推廣為運作精神的電台,從過去電台成立初始為失學者提供制式教學課程,緊隨時代脈動,節目也走向多元化製作,打破「教育」在大眾心中的刻板印象,身處變化莫測的媒體洪流之中,教育廣播電台也逐漸站穩腳步,準備迎接下一個五十年的到來。

回首來時路,再建新格局

教育電台自民國七十八年擴編後,回應大環境需求,從教學節目定位轉型為製播文教專業相關節目,兼顧高齡、婦女、財經、醫療等領域議題,站在社會大眾的角度為發想,大膽嘗試許多類型節目,例如邀請專業領域人士對答與談,當年頗富盛名的薇薇夫人也曾作為與談對象,或企劃調性輕鬆的短劇。當年電台改制後的新氣象,在在令聽眾留下深刻印象。

圖一:教育廣播電台位於植物園旁的南海學園內,靜看城南地區的起伏興衰。

圖二:教育廣播電台的錄音室設備專業,孕育優質且廣受喜愛的廣播節目。

主持人張曉瑩回憶過往曾製播「掌聲響起─幕落幕起間的紀實」節目,專訪七十九位知名藝術家,紀錄藝術家不為人知的創作路以及幽微的心境轉折,例如劉鳳學、林懷民、朱銘等知名藝術家,都曾是張曉瑩錄音間的座上賓,她聊起訪問劉鳳學的一段,「劉老師當時在訪談時提到,要追隨白俄籍舞蹈啟蒙老師的腳步,生命最後要死在舞台上。」藝術家對於舞蹈的執著與熱愛,令張曉瑩感到震撼,又「當時朱銘在節目中也娓娓道來,自己從一介無名的學徒、工匠到成為自成一家的藝術家,都要感謝楊英風的提攜之情。過去做這節目,每一集都哭得要死,親臨大師風範,是做廣播節目最為難得的經驗之一,更是間接幫助了自己的成長。」張曉瑩說道。

 

圖三:(人物由左至右依序為)副台長李方琪、台長王育群、主持人張曉瑩。

副台長李方琪補充:「教育電台主持人長年默默耕耘,甚至以台為家,曉瑩就為一例,電台環境若出現異狀,曉瑩常常都是第一個發現的。」談及電台主持人的話題,張曉瑩也說明自己在電台服務將近三十年,電台幾乎就像是第二個家,假如燈不亮了、門把或地板哪裡有毀損,都能快察覺,總希望這裡的環境總是整齊舒服的。台長王育群很是敬佩「從心歸零」主持人——廣播金鐘獎得獎紀錄保持人,「常姐」常勤芬,「從心歸零是深夜的直播節目,凌晨十二點到一點,常姐風雨無阻地來錄音間,這時段的節目來賓邀約不易,常姐甚至會親自接送來賓。在電台工作,我自己真的是深深獲得了主持人的感召。」

王育群與教育電台的緣分難解,任職青輔會時期就曾來教育電台接受訪問,當時覺得這邊環境好,默默想著在這工作肯定幸福,2013年底,以代理台長的身分,工作兩個月,今年五月再度派來電台服務。問起王育群面對快速變遷的媒體環境,教育電台會如何回應,她認為現下廣播媒體身處相當嚴苛的大環境中,以戰國時代比喻也不為過,勢必要面臨轉型。而在經營策略上找到定位、聚焦是非常重要的,所謂聚焦是指節目內容規劃要訂立明確目標聽眾,並整合客製化服務運用在手機或網站載具等,其實教育電台在數位匯流、E-radio上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在建置,比起一般民營電台來說,挑戰性仍相對很高。教育電台有任務在身,這也是跟其他民營電台相比下,最大的差別之處,如何突破傳統大眾對於「教育」的刻板印象,無論是在品牌、形象方面逐步加強,深究於節目包裝與推廣,都是眼前教育廣播電台必須要一一征服的挑戰。

深耕人文景致 經營獨特藝文氛圍

教育電台因其地理位置,緊鄰歷史博物館、臺灣藝術教育館、原科學教育館等館所,長年以來,南海學園中各館所單位持有相同共識,無論是跨單位合作舉辦對外活動或是釋出宣傳資源為彼此造勢,皆琢磨至深,無疑奠造了城南地區最為獨特的藝文景貌。

李方琪憶道:「民國88年電台結合園區八個館所一同推辦『南海八虎戲春陣』寒假闖關活動,開幕記者會當天擠得水洩不通,更有記者為搶最好拍攝角度而大打出手,民眾更主動投書報刊,讚譽並肯定『南海八虎戲春陣』活動。可見當時民眾參與之熱烈,深獲各界好評。」

除集結各館所力量承辦大型活動外,推動協助南海學園館舍展覽及活動,凡此類企劃如百花齊放,從當時延續至今的重點策略,仍是打造互惠雙贏的行銷方式,期望讓大眾接收進而實際參與。

圖四:電台年年舉辦暑期兒童廣播夏令營,總讓學童留下深刻印象。

圖五:王育群台長偕同李方琪副台長與張曉瑩主持人,開心展示過往舉辦活動相關文宣品。

整合區域特色 打造大南海新形象

王育群透露電台身為大南海地區一份子,明年將製作一個整合性文藝報導專題節目,電台製播串連此區特色的節目,將會是電台今後的發展重點之一。張暁瑩也特別提及,未來整合當地特性與注入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也是勢在必行的做法,過去的主持經驗中,讓她深覺每個里長身上都藏有精彩的在地故事,如能藉由里長力量,長期發展「一社區一特色」,其散發的能量將會非常值得期待。

未來城南地景,將因捷運萬大線而有所變遷,王育群說明未來共同願景,將與各館深入討論並找出此區域的品牌亮點,並致力於打造單一窗口的服務平台,籌辦年度大型活動等執行策略,重新塑造大眾心中的城南印象,甚至是外國觀光客想拜訪的「目的地」,只要一提到城南,大眾在腦海中浮現的,將會是非常具體豐富且令人興奮的景緻。

加速奔馳的現下社會之於廣播電台的發展性,是福還是禍?訪問尾聲,我們拋出這個疑問,張曉瑩認為廣播仍扮演著一個陪伴的角色,像是好朋友般的親密,任何人只要有需要,都可以聆聽,幾乎是沒有門檻的。雖然廣播不比電視節目呈現的聲色效果,但其呈現的內涵以及和聽眾博感情的特性,是電視節目所缺乏的。李方琪也語帶肯定地說:「廣播絕對不會死,藉由科技反而能起死回生,鞏固節目內容為電台首要,現結合社群與網路力量,一定可以走下去。」

作為城南地區的革命家,教育廣播電台靜看城南地區的起伏興衰,卻從不畏懼將眼光望向未知的景象,破與立之間,他們拿捏得當,會持續自信與從容,寫就一世紀的輝煌。

 

 

圖一、二、四來源自教育廣播電台臉書

圖三、五由筆者攝影

 


其他文章
  • 重振城南榮景 教育廣播電台不只走自己的路 | 林柒九
  • 暢銷書的真相─從《HQ事件的真相》談起 | 林柒九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