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在不斷更新的城市之中,紮根於文化裡、茁壯於一代代日常生活中的傳統工藝,為當代藝術發展、美學培育與文創產業,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根基與養份。

  英國19世紀工藝美術領導人之一William Morris曾說:「如果藝術不能與眾人分享,那麼藝術便失去價值」。這樣的宣示,強調藝術的公眾性與分享性,並打破了以往藝術鑑賞的層層門檻,將藝術的價值,建立在廣泛性的體驗感受上,並對眾人所熟悉的「工藝」,賦與了另一番新的視野。

 

黃德河蓪草花作品〈茶花〉

 

由「用」至「美」的工藝脈絡

  於宜蘭美術館展出的《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由長期關注臺灣民俗工藝的莊伯和教授所策展。他表示工藝是美術的一環,工藝的原點源之於生活,臺灣工藝之美如竹編、木雕、陶藝、金工等,這些技藝,在日治時期也令來臺考察的日本學者感到折服。工藝反應一地的生活文化,臺灣工藝除了原住民文化外,也融合了閔、粵漢人移居的文化,產生了臺灣自己獨特的工藝文化。

  「漢字『藝』的造字本意是『種植草木』,懂得耕種,人類因此得以確保食物來源,文明更進一步展開,由此我們也可知中國人對於『藝』的思維,來自『用』與『技』。而漢字『工』的本意卻是『巧飾』,我可們可以解釋為:在生活中『用』之餘,需要『美』的滿足。」莊伯和透過文字的意義,論證了工藝的定義。

  工藝起來自生活之「用」,而當代對於工藝美學的研究範疇,便顯示了由「用」至「美」的過程:

1.實用:日常用品是從生活之必要性出發,由於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的需求,許多器具被製作、發明出來。諸如竹籃、藤椅、織巾等等,最當初的發展是為了提升日常的機能與效能,以有效地幫助生活。

2.裝飾:在滿足最初階段的「實用」以外,由於人天生具有對美感的追求,於是在一般日用品上,逐漸增添對於美感的訴求。線條由簡單逐漸至繁複,工法由基礎再發展出其他裝飾。如早期講究的竹椅靠背中央,貼有一片日本彩磚裝飾背身,證明一般人在生活之中,對於審美的需求。

3.象徵:工藝品除了實用及裝飾用途之外,精神面也兼具象徵及符號等功能。如名牌包包兼具個人地位的象徵、財富的象徵,古代青銅鼎便具有國家的象徵,祭祀的儀器有精神的象徵、宗教的象徵等等。在文化的脈絡之中,富有額外的功能和寓意。

4.純美:隨時代發展,工藝亦可能脫離實用目的,以工藝既有的技術與造型的創新為創作媒介,來追求純粹的美術表現。

廖勝文〈斑紋漆瓶〉之瓶緣紋路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展出的內容涵蓋兩大面向-「民藝之美」與「工藝創作」。日本民藝運動始祖柳宗悅曾說:「最好用的東西,就是最美的東西」。而在1926年左右,他與陶藝家河井寬次郎、濱田莊司等人開始提倡的「民藝運動」,便是推廣「民眾的工藝」。他們由常被傳統美術界忽視的日常用品和無名工匠製作的手工藝品,發掘其中「用之美」的審美觀,由日常生活的美的經驗,延展關於工藝之美的範疇。

  這種對工藝的關注和工匠藝術層面的重新定位,或可與19世紀英國William Morris與John Ruskin、Pugin等人主導的美術工藝運動(Art & Craft Movement)互相參照。在工業革命之後,為了抵制大量速成的工業製造成品以及媚俗的矯飾藝術風潮,他們倡導手工藝的回歸,並將工匠提升到藝術家的地位上。在這樣思潮裡,對於「藝術」他們認定應當是大眾可「共同承受的、手工的、誠實的」。

  將這樣民藝的概念落實在策展之中,便以蘭陽地區的傳統工藝為重點,選取來自蘭陽地區製作、或他地製作卻使用於蘭陽地區的工藝,如謝籃、竹籐椅、刺繡織品、彩繪椰子紋盤、青花桃紅彩鶴紋盤等。從生活史理念展出食衣住行育樂相關之日用工藝,闡述其文化及美學價值,以彰顯此地自然、風土、生活的見證,和其所反應出來的民眾審美觀。

莊伯和策展人、宜蘭國寶曾水源、宜蘭文化局局長林秋芳(左至右)

 

  而「工藝創作」展區則為臺灣現代及當代知名工藝家的作品精選,宜蘭地區最具代表性在舊城生活了90年的傳統彩繪大師曾水源,以及傳統工藝獎雕塑類得主陳萬松皆提供作品參展。相對民藝常出自無名匠師之手,在「工藝創作」區的作品,無論是織品、牙骨類、金屬器、木竹器、陶瓷器等,呈現的是遵循傳統理念的匠師技藝,以及現代純以美術表現為創作訴求的嶄新工藝品。

 

  展覽以「頂真意匠」為主標題,以臺語中「細心、正確、精密」等意義來肯定傳統匠師的精神,並以「意」字代表臺灣現代及當代知名工藝家的藝術表現及其創意。這樣藉著對工藝的本質藉再次論述的策展,不僅讓展覽走入大眾的生活之中,也在日常裡,延續並提升關於生活審美的種種經驗。

 

走入日常生活的工藝展

展覽相關的工藝DIY課程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