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德國設計與日本設計之淺談

在當代的設計中,不難發現各個國家的設計風格鮮明,舉凡北歐設計、泰國設計、美國設計等,都在劇烈變遷的經濟社會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風格。而講求文創與時代接軌並發展創意的同時, 許多國家的設計導向及指標也不斷翻出文化與歷史的背景去吸引消費者的認同,這讓我們重新思考「設計」的價值在哪裡? 在設計的世界潮流裡,作為歐洲與亞洲標竿的設計國家──德國與日本,又在歷史的演化中產生了怎麼樣的化學反應?
 
德國在歐洲設計裡一直引領著工業與建築設計的風向,從包浩斯時期建立設計教學體制、又歷經烏爾姆設計學院發展出的一套系統設計概念及產學合作,德國的設計產業毫無疑問的建立起完善的供需平衡和產業發展所需的體制。除了制度上的明確之外,在思考與設計流程 上也從只強調產品的功能性更進一步到如何融合美學到結構裡,達到符合人文、為解決需求而存在的使用製造邏輯。而在日本, 二次大戰後接受來自各方的思潮洗禮,從早期一昧崇拜模仿美國與歐洲設計,到 正視設計與產業鏈結, 重新去定義日本工藝文化與工業設計的關係 。他們也在找尋著一個可以保存傳統產業和設計科技並進的準則,企圖以混和型的替代式方針來呈現日本風格的設計。
 
德國與日本都不斷地強調著設計之於產業的連結性。一次大戰後德國為紓困也從設計人才的培育著手,培育包浩斯學院教學體系,其目的在於投入人才讓產業活絡,也試圖建立出德國文化的設計風格來引領國際。對於產業連結這塊,烏爾姆的產學合作將人才帶到實際市場運作,不再讓過多的磨合和市場考驗成為設計之於產業的困難性。反觀日本用產業別區分設計風格, 在傳統與現代中取得平衡, 保存手工藝的技術應用在設計領域,讓具有日本風格的產品對外輸出,加強產業的效益。兩者的設計價值 可以體現出德國對於設計的理性 思考,進一步轉化成德國二戰後對於人文、美學的體悟和認同,再去做設計上的融合;日本則表現出亞洲 國家一貫的「 傳承」思想, 保存傳統產業的人文精神,再透過包裝塑造,進一步將概念應用在設計上: 如日本獨有的工藝意匠科,便有著日本文化:「工匠進化成意匠,而後出師。」的含意。
 
無論是德國或是日本,在現今國際設計上來說都是重要的經典 。在設計的人文面上,我認為日本無疑表現出了亞洲國家的特色,也很好的傳承了重要的手工藝技術,讓產業可以在二戰後的援助下活絡起來;對於設計思考的完整性,德國也藉由二戰後的重新審視去發現設計產品的美學不是附加、而是結構的一種人文素養。這兩者除了催化地域性的設計產業,也帶動了設計的方向和轉變,讓國際間正視到設計產業的可塑性及能量。或許在淺談兩國設計的同時,我們可以發現每個國家設計的秘密,而隱藏在祕密的背後,是否又有著一個巨大的機械輪軸互相牽扣著,轉動著這個世界前進的齒輪?

其他文章
  • 德國設計與日本設計之淺談 | Hanna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