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一處是無_超完美廢墟》蔡士弘創作個展

廢墟‧漫遊者─蔡士弘

文:蕭興宇

走進蔡士弘的工作室,沒有過多的裝飾。幾乎可用簡陋來形容,可是因為作品自成規律的充斥著空間,就像是到訪畫面之中一般。蔡士弘就是在這如同倉庫一般的工作室,建立他在2013年獲得高雄獎的《第四帝國》。蔡士弘曾說:「我的作品只是反應我關注到的社會現象,和大眾面臨的集體問題。」蔡士弘延續著《偽神話》中對社會現象的全知觀察,新的系列將觀點縮小至科技所造成的溝通,例如社群好友間的喜好複製現象,也都成為蔡士弘創作的靈感和刺激。

在美國駐村時,蔡士弘也從洛杉磯( Los Angeles)從生活與居住切入觀點,在當地人的和善與好客留下深刻印象。或許是因為在天使之城的好印象,讓蔡士弘獨鍾八里的天使咖啡館。在那裏可以看見與自己女兒同年齡的孩子嬉戲,也觀察到來咖啡廳的人各有不同的故事。在一間不起眼的咖啡館,卻成了藝術家眼中最舒適的避難所。又像是現實人生暫歇的角落。

一、漫遊者的逃竄

位在市郊的天使咖啡館,蔡士弘說:「咖啡館的裝潢是很新的鄉村風,我感覺來館裡的人幾乎是“逃”來的,像一群集體漫遊者。八里剛好位於觀音山與淡水河夾擊的細長土地,的確很適合逃遁。」我們看到藝術家形容咖啡館作為逃避的場域,同時自己也成為了逃竄的集體漫遊者[1]

二十世紀初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街道是漫遊者的居所。」,直到現代,漫遊者們不再對街道感到自在,紛紛逃竄到咖啡館。而藝術家將他的觀察記錄下漫遊者們的故事,藝術家接著編纂自己的裝置型景觀。

作品《蒐集者》中共處一室的人們,各自專注的神情中,似乎就透露出屬於班雅明筆下優雅漫遊者的氣息。然而,他們卻離開了他們原先的場域─《街道》。也透露出對現實的煩雜與自信的衝突。作品中也透露出對於「情節」的探索,每個觀者都是一齣舞台劇的演員。在畫面中人物的姿態也陷入了複製的輪迴中。在畫面右下的空間中看似飼育箱或觀察箱,內容也和整體畫面產生了似曾相似的交流。畫面中的三人,探索又像等待。如貝克特的荒謬劇《等待果陀》劇中,弗拉季米爾(Vladimir)和愛斯特拉岡(Estragon)二人徒勞地等待果陀的到來。等待一個未知,看似一個荒誕的劇情卻如實反映著真實生活的片段。

在畫面中人物以自信的神態向畫面外延伸,讓視覺一起向外推延,抵消了畫面右下的畫面分割的視覺力度。在灰色調性的主色調讓畫面穩定在看似荒誕的造型與空間中,藝術家巧妙的以色調作為調合畫面的黏著劑。

讓漫遊者們“逃”到天使咖啡館,相聚同時也保有自己的空間。反映著在現代中個體間的自主與群眾的抽離,促使著人們渴望尋覓屬於自己的場域。在現代幾乎所有人的夢想就是開一間咖啡館,似乎也透露渴望從容不迫的生活步調,還有自我實現的想像。然而,大多數逃遁的心靈是往虛擬的空間探求。

二、超完美廢墟

咖啡廳裡的藝術家,觀察著自身與人們的互動,發現隨著通訊軟體的普及,人們不再受場域限制的使用著網路。瀏覽、收集資訊、記錄事件以及發表看法,這些「自媒體」改變了傳播訊息的方式。蔡士弘觀察到每天在網路上瀏覽的人,有別於二十世紀初漫步街頭的漫遊者,二十一世紀的漫遊者們不單是瀏覽同時也參與創造。

蔡士弘:「即時通訊軟體讓我們成為一種非現實的集體漫遊者,人們把自己的意識拋出讓大家去目擊。有趣的是,隨著時間的累積,在使用者的手動的調整<追蹤中>、<取消追蹤>中,龐大的資料庫也會自動的幫我們選擇,我們要閱讀的訊息,把主動的手動變成被動的自動<反智裝置>,被有意義的呈現在眼前。我們被大數據的洪流帶動而不自知,我稱它作─訊息的變節。」

網路的空間,經過使用習慣的選擇。新的刺激減少了,漸漸的我們的網路空間也就越來越完美,因為經過了大數據的篩選。也因為數量龐大,思考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很快的把他人的感想也變成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卻喪失了判斷。就像是它的作品《幻流》畫面當中空間的錯置,每個物件都各自成為一個片段。好似有機可尋,脈絡看似毫無關聯。關聯成為了藝術家構圖的語法,蔡士弘說漂浮的泡沫其實就像是意識的飄移,背景清新的藍,讓畫面主體不沉重呼應迷幻感的氛圍。錯置的物件讓意義更加破碎,就如同「廢墟」一般的構成。

越是投入畫面的構圖中,越能發現視線的流動被巧妙引導著。原先看似漂浮不定的舞台卻是結構嚴謹,在視覺藝術心理中,良好的視覺引導與穩定的構圖是觀看圖像時,人的天性去追尋的視覺慣性。在系列作品裡我們都可以看到蔡士弘如何精心佈局每個物件,讓畫面帶給觀者漫遊在畫面中。畫面中的蝴蝶象徵生命的無常,南柯一夢般的空虛感,蔡士弘說:「仔細看原來我是被布置在一個廢墟裏面,那廢墟為什麼會被布置呢?其實我就是在講大數據所呈現的一種現實虛擬的一個狀態。」

三、一處是無的時代

藝術的功能之一,就是想像力的激盪。好的藝術會激發更多的想像,達利如此,蔡士弘的作品也是如此。對於虛擬的網路空間的認識,蔡士弘說:「他由一個廢墟進入一個自己經營的廢墟裡,互為監獄,也互相解放,互為彼岸。」每個不同的連結,連繫著另一個“處所”。蔡士弘用作品在其中尋找,藉由檢視每個處所來找尋。蔡士弘「找尋」的本身似乎也就如《等待果陀》中“等待”的本身就是目的。



[1]漫遊者(Flâneur)原意為無所事事的散步者,波特萊爾以此作為,對都市化後的巴黎制式生活的反動。波特萊爾認為漫遊者是「富有想像的孤獨者」。後為班雅明理論化為積極的社會觀察者,是城市文明與消費社會的主體意識。班雅明認為漫遊者是遊走於文本與現實,發掘城市的美麗。


其他文章
  • 論詹喻帆創作之「構圖思維」與「視覺語彙」(下) | 李宜洲
  • 論詹喻帆創作之「構圖思維」與「視覺語彙」(上) | 李宜洲
  • 《一處是無_超完美廢墟》蔡士弘創作個展 | 李宜洲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