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聆聽《周文中九十歲慶生音樂會》有感

周文中,最早的管弦樂作品《山水》,被公認是為第一個成功融合東西方思想音樂語彙的作品,之後他從《易經》出發,結合道家哲學思想,書法、古琴和歐洲音樂,自創「可變調式」理論。在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期間,擔任藝術學院院長一職,不斷培養年輕作曲家,鼓勵創作、成立了弗里茲・萊納現代音樂中心、復興哥倫比亞大學電腦音樂中心,規劃參訪東南亞各地文化交流,如日本、韓國、中國、菲律賓...等2001年獲頒法國政府藝術勳章。

 

「周文中--音樂書法家」音樂會於2013年10月20日在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演出,內容真具有文學意境,橫跨周文中從二十五歲到九十歲的作品,在長達六十五年的創作時光,周文中每一首作品不僅以中國美學為出發,同時感情基礎也是依據中國的。這場演出不同於以往的音樂會形式邀請了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交響樂團、十方樂集、鋼琴演奏家諸大明、古琴演奏家龔一、台北市立國樂團,作品的技術和樂器是西方,卻表現中國音樂的內涵與精神,可見周文中一甲子創作心路所嚮往之嚮世界音樂合流。

 

「周文中--音樂書法家」音樂會中共演了八首曲子,第一首《山水》管弦樂曲、第二首《花落知多少》管弦樂曲、第三首《柳色新》鋼琴曲、第四首《陽關三疊》古琴曲、第五首《漁歌》十方樂集室內樂、第六首《漁歌》古琴曲、第七首《谷應》擊樂四重奏、第八首《御風》大型國樂合奏。其中有兩首周文中改寫古琴曲的作品,鋼琴獨奏曲《柳色新》與室內樂《漁歌》使用了兩個小九度的營造了寬廣的空間感,有別於中國傳統音樂,表現出非調性不協和且無可預期的音樂。《御風》原是鋼琴和長笛,創作理論用於現代計算機應用的「二進位理論」將陰陽關係用1、0表現雖是抽象又沒有感情的元素,但聽起來卻有大自然中動、靜之美,兩條旋律線交織,有時在樂團當中,有時又與擊樂呼應,這次重新編寫,使用國樂大合奏,在詮釋上也令人耳目一新。

 

鋼琴家諸大明、古琴家龔一都是音樂界的大師,不僅充分發揮高超的琴技,也讓人感受到他們的舞台的魅力。其中《花落知多少》管弦樂曲,鋼琴在演奏有時不是手指按在鍵盤上彈奏,而是將琴蓋打開使用撥弦,琴弦上貼滿密密麻麻的顏色紙卡,如此特別彈奏,使鋼琴發出像古琴的音色,讓觀眾感受到驚喜。在管弦裡,團員之間得默契足佳,音樂演奏並無太多失誤,是用眼神來交會來溝通,減少音樂的出錯率。

 

下半場《谷應》雖是擊樂四重奏,其每個聲部都有其獨特節奏型態使演奏者可以盡情發揮表現出、更富層次的音色變化,但作曲家對於打擊樂器間的音色平衡協調,音織的發展配器的設計都非常「滿」,似乎沒有留白的空間。

 

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這場周文中的創作音樂會融合中西方素材,並將其深厚的中國詩詞素養發揮極高的創造性,使東西方音樂文化並無隔閡地走向國際舞台,這個規劃理念是值得讓我們學習的。走出中山堂,看到有老外詢問是否將來能把今晚音樂會錄製CD,想必周文中的音樂也深受他喜愛的吧!


其他文章
  • 聆聽《周文中九十歲慶生音樂會》有感 | 沈祖華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