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文化陣地:大稻埕

撰文/攝影:David K. W. Wu

 

大稻埕,自上個世紀初以來,即是臺灣仕紳階級的聚集場域;在日本統治時期,大稻埕早已因為茶葉貿易而興盛,而成為北台灣經濟中心的「本島人市街」,而20世紀初的「黃金時代」─世界性的新興思潮風起雲湧─大稻埕也正是台灣本土菁英活動的跟據點,當時推動台灣本土政治文化的─新文化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其成員包括蔣渭水、蔡培火、林獻堂等,都曾經在大稻埕留下活動的足跡;而且在國民政府統治下,所爆發的台灣歷史中最駭人的屠殺事件「二二八事件」,其引爆地也是位在大稻埕的天馬茶房。

   

人類歷史的演進有其必然性,而卻不斷地以偶然的形式出現。大稻埕在百年之後,重新成為北台灣文人雅士的流連忘返之處;我們可以從M. Foucault的「異托邦」(Heterotopias)來看待現在的大稻埕─以穿梭時光的逸想,將現在跟1920年代做出浪漫的奇異連結,猶如Woody Allen的《午夜巴黎》般,在巷弄間轉身進入流動的饗宴,與海明威、費茲傑羅等高談闊論;而在大稻埕這個歷史文化空間,你愜意的漫步,正與上個世紀的蔣渭水、郭雪湖等名人雅士的靈光擦身而過。

 

自清朝開始,大稻埕一直是茶行的集散地─德記、怡和、美時、義和、新華利等洋行在大稻埕設立分公司─現在的貴德街,曾經是外商洋樓林立的外僑區;到了日本統治時期,已經有252家茶商駐立在此;這個「本島人市集」,已經隨著日本新殖民政權的經濟轉向,除了傳統的茶葉之外,還有南北貨、中藥、布匹批發業等,當時香港的屈臣氏也透過大稻埕的商業發展,得到了歷史場域的註腳。

 

 

大稻埕,除了臺灣仕紳階級的聚集,還承載了歷史永恆不定的性質:在日本統治時期,蔣渭水等人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推動了臺灣仕民的自治權跟文化自主權;而在國民政府統治初期,大稻埕也是開啟「二二八事件」第一聲槍響的衝突點;這些雖只是歷史的偶然,但大稻埕在面對國家機器時,始終是本地仕紳階級的文化陣地。

 

陣地(position),是A. Gramsci以軍事戰略的修辭,來論述的社會運動形式:國家機器的霸權,來自於其社會文化結構的鞏固,而如果能夠求得革命的勝利,那麼必須在既有的布爾喬亞社會中,來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歷史集團」,進行不斷消耗彼此地的戰鬥歷程。自1980年代的政治上層建築的解嚴以來,對於社會變革依舊停留在政治位置的競逐,殊不知社會結構中的霸權位置,藉由文化教育的壟斷跟複製,所形塑出的意識形態,才是接下來要面對的不斷鬥爭。而大稻埕的百年風華,正是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時髦名詞下,所重新進行的「第三次新文化運動」。

 

「第三次新文化運動」並不只是籠統的文創發想;反之,這是透過文化及社會整體的結構,在所謂的市民社會中不斷建立起公共空間─「公共空間未必是非營利空間」,小藝埕的創辦人周奕成在其〈大稻埕變大藝埕─打造台灣第三次新文化運動場景〉所提出的是,「例如巴黎或維也納的咖啡館、小酒館,都是私人經營的空間,甚至所謂的沙龍,根本就是主人家裡的客廳,但因為他們創造了豐富的知識對話與思辨,於是成為貢獻於公共意義與價值的公共空間。」霞海城隍廟對面的小藝埕,就座落在熱鬧的迪化街上,裡面一樓是販賣台客籃的文創商品、Bookstore’s 1920則是販賣以二十世紀初為主題的書籍,二樓是爐鍋咖啡,三樓則是思沙龍,時常舉辦小型講座及新書發表會,做為文人交流的沙龍;目前除了小藝埕外,還有民藝埕、眾藝埕的設立,以「微型產業」鑲嵌在大稻埕的文化場域之中。

位於保安街的「永樂座」獨立書店,雖然距離熱鬧的迪化街有段距離,但是也是熟悉門路的愛書人到大稻埕必定前往的所在。「永樂座」的老闆娘石芳瑜,是在台大附近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因為歷史偶然的機緣巧合─「永樂座」原來是大稻埕在日本統治時代最有名的表演場地,而且大稻埕的古典殖民氛圍也讓她決定讓永樂座在「老家」成立新的分店,提供多與大稻埕相關的二手書籍跟唱片,未來也時常定期舉辦以大稻埕為主題的講座、人文沙龍及讀書會;與「永樂座」共享空間的是「杯杯雜貨店」,創辦人之一的譚端,原本則是從媒體跟紀錄片轉行,來經營舊貨的文創空間,也是時常散步到大稻埕尋寶的地方。

大稻埕是本地仕紳階級的文化陣地,從過去1920年代是仕紳階級所經商闊談的場域,到現在以文創之名進入大稻埕的空間,透過產業的消費行為,重新吸引仕紳階級的意識凝聚,在國家機器之外的公民社會的各個角落設下文化陣地,與既有的文化霸權進行抗衡;相較於其他以文化創意、老街活化、社區營造的官方說詞,大稻埕是很殷實地在進行的;不過,從經濟結構面來觀察,如果現代化的資本集團進入,讓既有的文化積累被扁平壓縮,無意識地成為尋租的加害者及受害者,是否又會重蹈文創園區去歷史脈絡化的危機?

 

儘管如此,大稻埕是以1920年代的復古,來做為文化陣地的圖騰─1920年代是臺北大稻埕最繁華的時刻,其實也是臺灣最國際化的時刻,許多台灣仕紳跟菁英份子的活動範圍是從臺灣出發,遍跡日本、中國、歐洲等地;而且無論是從西方還是東方的角度,1920年代是從「帝國的年代」到「極端的年代」(E. Hobsbawm語) ─從帝國主義擴張到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而當時臺灣當時的文人雅士,也無論是民族主義者、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都在大稻埕的歷史旋風中,吹往了國際運動的脈流當中。而如今重新以1920年代做為大稻埕的意象,似乎在這個全球化的資本主義與新國族主義興起的時代,也在意識/無意識再為自己下了一個歷史的再現與隱喻。

 

小藝埕(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2巷1號2樓) http://www.artyard.tw/

永樂座大稻埕店(台北市大同區保安街84號2樓)https://www.facebook.com/eirakuza/info

杯杯雜貨鋪(台北市大同區保安街84號2樓)https://www.facebook.com/BB.antiques


其他文章
  • 空間與影像的記憶及政治 | Kuan-Wei Wu
  • Illustrate, Illuminate | Kuan-Wei Wu
  • 鳥人 | Kuan-Wei Wu
  • 露比的點心茶會:仿真甜點黏土 | Kuan-Wei Wu
  • 「異景」─虛擬地景的原貌 | Kuan-Wei Wu
  • Origins:Miguel Milló攝影展 | Kuan-Wei Wu
  • 月色如煙-Anna Suwalowska個展 | Kuan-Wei Wu
  • 鳳甲美術館─2014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 | Kuan-Wei Wu
  • 不被看見的角落呢喃─紅字團2014-1949 | Kuan-Wei Wu
  • 驚悚電影中的暴力隱喻:鬼店、隔離島、失魂 | Kuan-Wei Wu
  • 「布希亞—攝影•密碼」個展 | Kuan-Wei Wu
  • 生物公寓 VOL.1/BIO APARTMENT | Kuan-Wei Wu
  • 舌尖上的人俎─淺談藝術中的食人文化 | Kuan-Wei Wu
  • 靠近 最遠的距離─弗萊勒個展 | Kuan-Wei Wu
  • 三月十八。太陽花 | Kuan-Wei Wu
  • 創意決定城市未來發展─批判的觀點 | Kuan-Wei Wu
  • 《啊!那不就好棒棒!─王建浩個展》 | Kuan-Wei Wu
  • 自由之火的殉難者─鄭南榕紀念館 | Kuan-Wei Wu
  • 文化陣地:大稻埕 | Kuan-Wei Wu
  • 沃瑪卡─東德社會寫實主義 | Kuan-Wei Wu
  • 走訪淡水「重建街」-「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專訪 | Kuan-Wei Wu
  • 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 | Kuan-Wei Wu
  •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下) | Kuan-Wei Wu
  •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上) | Kuan-Wei Wu
  • "逆棲-都市邊緣中的對話與重建" | Kuan-Wei Wu
  • "風起"的文創 | Kuan-Wei Wu
  • “漂浪之旅-謝雪紅在瀘沽湖” | Kuan-Wei Wu
  • 失戀博物館 | Kuan-Wei Wu
  • 勳章的秩序(Orders of Ribbons) | Kuan-Wei Wu
  • 漫步在民生社區 | Kuan-Wei Wu
  • 竹圍工作室///I Want More我想要更多的 | Kuan-Wei Wu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