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跨越思維藩籬 設計解決社會問題

 

「一般會認為,設計是很酷炫、顏色很漂亮的商品,但是在日本,已經把設計定位為能夠解決社會問題,甚至許多問題因此獲得解決。」

說這段話的,是日本最大媒體集團「日經經濟新聞集團」旗下設計專業雜誌日經設計(NIKKER DESIGN)總編輯丸尾弘志。九月初在URS21中山創意基地舉行的「社計思維─解決社會問題的設計」展覽,正是由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與日經設計共同策劃、日經BP高級顧問勝尾岳彥及總編輯丸尾弘志擔任總策展人。

「社計思維」集結日本二十年來,共二十三組成功實行的經典案例,展覽共分三大主題:「社會弱勢族群問題解決與支援」、「災害防治與復興」及「永續環境的設計」,分別討論因身心障礙、高齡化、貧困等狀況所造成的生活不便及社經地位落差,如何藉由設計實例或提案達到改變的力量。

展場由NOSIGNER創辦人太刀川英輔操刀設計,以台灣產製的竹片繃布幔搭製而成,靈感來自日本古時後染布的技術。

 

311地震 日本設計的分水嶺

「日本311大地震堪稱日本設計圈的分水嶺。」丸尾弘志表示,自從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全國社會包含設計圈,都開始反省過往的思維,設計師也紛紛尋求各種方式,試圖回應災後的日本。

直到現在,依然有許多專家、學者不斷向社會發出警示,未來日本仍會面臨巨大天災的考驗,因此相關的工作如災害防治、防災用品等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為了因應災害所需,意外發生時可以保護人身安全、平時方便大量儲存及攜帶的設計品更顯益發重要,yellow團隊因此設計出「折疊式防災帽」,推翻「防災用品就是佔空間」的成見,該產品經摺疊收納,尺寸僅達A4、厚35mm,約莫一份文件大小,且符合厚生勞動省保護貿規格測試標準,迄今已熱銷34萬頂。

折疊式防災帽迄今熱銷34萬頂。

 

震災復興專案 重建家園也重整自信

災害發生時,要讓損失降到最低,而在災害發生後,則要盡早重建家園,回到生活軌道;311地震後,許多受災戶不僅失去家,甚至原有的傢俱也遭破壞,當時於災區宮城縣石卷市成立的石卷工坊,與東京建築師及國際品牌設計師合作,發起自行修補家園、傢俱DIY的運動,協助災民以自食其力的方式重新站起來。

想不到,由於開發出來的傢俱造型簡單、堅固耐用,加上容易生產,十分受到外界歡迎,災民透過接訂單訂製傢俱,逐步開啟嶄新的商業模式,而後進入產品化量販,遠銷至巴黎及倫敦等地。

扭轉可憐印象 山中俊治重新定義義肢

義肢通常被視為殘疾人士倚賴生活的輔助品,如同遺憾、可憐、無助、堅強等相應的標籤隨之而來;知名產品設計師山中俊治,在2008年與使用義肢競速奔跑的運動員高桑早生相遇後,由山中研究室與她共同致力開發「美麗義足計畫」,除了試圖消弭一般規格化義肢產品冰冷的意象,也朝向降低「這是一隻被截斷的腳」之可憐印象的方向發展。

製作人體合一的義肢難度不低,為了取得支架輕量化與造型美之間的平衡,起初將材質從石膏換成發泡PU,雖獲得大幅減重成效,卻在結構固定上發生問題,使得選手穿戴困難,後經研究室不斷改良,兩者兼具的義肢設計終於成功;高桑選手最早自2013年穿戴出場,於日本、義大利、法國等國的大賽中屢屢獲獎,也成功向全世界推銷「擁有美麗義足的運動員」形象。

訴求不只等待救援,石卷工坊品牌的傢俱背後隱含受災戶重建家園的強韌力量。

 

藝術介入 拯救農村凋零

作為2016年台北世界設計之都的暖場,「社計思維」展覽或能刺激台灣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圭臬的實用設計,不過,把時間拉回當代的台灣,其實也不乏這種講求「設計思考」及「社會設計」的案例,那是位於台南最北的後壁土溝,典型的農村故事,產業結構轉型下,青壯年紛紛外移,只剩老人與田,農村面臨凋零危機。

直到2002年,當地居民成立台南市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一群南藝大學生在2005年加入,從「為社區最後一頭水牛起厝」為源起,號召村民一同為老牛修復土角厝,進而思考藝術和農村結合的可能,「村即美術館」概念於焉成形!舉凡裝置藝術「坐十分鐘的陶淵明」,以及過去是豬舍、現在是展示老人家圖畫作品的空間,都為土溝帶來不同以往的詮釋與生活美學。

藝術介入農村,將土溝編織出另一張未來藍圖,儘管人口外流、農村經濟等,都是居民及社造者必須面對的課題,也唯有不斷思考人與文化的連帶關係,實踐的道路才能撥雲見日。

本次循序展出歷年來山中研究室開發的美麗義肢版本。

為了扭轉義肢普遍所帶來的可憐印象,高桑早生選手也成為美麗義足計畫的開發成員之一。

 

商品有終,設計卻沒有

讓東西更吸睛、更好賣,或者只全力聚焦在設計本身,也許是許多設計人都曾碰過的掙扎──逐漸淪為消費主義的工具,服譍當代的財富或階級符碼,滿足多數人曇花似的想像或片刻賞悅,至此,對於整體社會而言,只是講究精美包裝的設計不見得重要。

走到最後一哩路,設計在思考上更應以人、族群及自然為主要目標,並隨著世界的變化不斷創新,當然首要任務是針對實際或可能的需求,進行改革與發展;引述知名設計工司IDEO 執行長 Tim Brown的觀點,何謂設計思考?他說:「把人類的需求與技術可能性,和經濟的發展力予以平衡。」

不只拘泥於製造,如果人的需求是一切的起點,設計思考便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並非想去製造些什麼,而是為了思考去製造。


其他文章
  • 夢是真實的神話──久美子的奇異旅程 | 李亞融
  • 家當是 ____? 《棄物展》探討物人關係 | 李亞融
  • 跨越思維藩籬 設計解決社會問題 | 李亞融
  • 晶體之折射──郊遊在美術館 | 李亞融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