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晶體之折射──郊遊在美術館

 

「我是在大戲院看電影長大的小孩,從來也沒想到,有一天,我帶著我的電影離開了戲院。來美術館還是忍不住問,我要去哪裡,我的電影要去哪裡?」蔡明亮如是說。

結束完國內五十場限量放映後,《郊遊》離開了電影院,走入美術館。

《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照片來源:《MoNTUE北師美術館》臉書)

 

來美術館郊遊──內外翻轉「作品」概念

北師美術館主辦,由林曼麗與蔡明亮策展的《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於北師美術館放映蔡明亮的《郊遊》與《那日下午》,從地下一樓延伸至三樓,均為與電影相關的展場佈置。

相較於電影院(文化商業),當電影進入美術館(文化空間),便無法單以「電影作品」看待。在電影院中,觀看電影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元素應以不干擾電影為最高原則。走入美術館後的《郊遊》,既有著作品主體性,亦有影像裝置的特性,還需要依賴著其他元素,尤其空間元素,因此,可以說其「作品」的概念已經內外翻轉,能就更為多層次的面向,視「來美術館郊遊」為過程、延展,抑或影像的再創作。

《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二樓展場以颱風打落的枝葉來佈置展覽空間。(照片來源:《MoNTUE北師美術館》臉書)

 

尋回影像的創作自由

美術館作為展示藝術品的空間,《郊遊》置入美術館後,多了幾分藝術品的展演意味。而這可不是蔡明亮將錄像視為影像裝置來處理的首例,早在1997年,他便與香港戲劇策展人榮念合作舞台劇《一桌二椅》;2007年,為坎城影展所拍攝的短片《是夢》,代表北美館前往威尼斯雙年展展出;另外,2005年與羅浮宮合作的《臉》、故宮的《情色空間》、松山菸廠《鍋爐裡的劇場》均為蔡明亮跨界、跨領域的案例。

其實,說「橫跨」不完全恰當,畢竟,從影像出發,結合空間與物件,這個概念本來就並非注重於形式上的定義,而是將所有創作、自然、空間、外界的元素做為媒材處理並組織,營造成流動、如同有機體ㄧ般的場域。

少了電影院的市場機制,多了在時空中對話、互文的可能,或許,讓《郊遊》走進美術館,亦是本次策展對於「影像創作自由」的探尋與叩問。

蔡明亮《郊遊》劇照挪用《台汽/回到》作品為場景(照片來源:《MoNTUE北師美術館》網站)

 

挪用《台汽/回到》作品為場景

蔡明亮的電影一向有如雕刻空間與時間般,魔幻卻又極度寫實地創造情景交融,在《郊遊》電影中,場景亦經常作為隱喻主體,除了象徵情感的湖泊之外,最能貫穿全劇主題的,應是廢墟中那幅以炭筆繪製而成的山水壁畫。

劇中,小陸曾經注視壁畫許久,而後蹲下,便溺;湘琪與小康亦曾停駐壁畫之前,湘琪流淚,小康不斷喝酒,走向前,貼緊了湘琪,湘琪離開,小康停留一陣,緩然離開;終場,長鏡頭俯視著山水壁畫,將全景視野還給觀眾之後,電影結束。

這幅壁畫是出自於藝術家高俊宏的《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其中一項《台汽/回到》作品,繪製於樹林臺汽客運機料廠的廢墟空間中,被《郊遊》劇組無意間發現,遂納為電影場景。巧妙的是,也因此帶出了高俊宏創作時的「晶體」概念──廢墟空間如同一面鏡子,多面性地折射出「歷史/現實」、「個人/集體」、「此地/彼方」在時代變遷下的故事碎片。

《荖濃溪的鵝卵石》(Lalung, Formosa)(1971)(照片來源:《廢墟影像晶體計畫》臉書)

高俊宏的《台汽/回到》作品。(照片來源:《廢墟影像晶體計畫》臉書)

 

「晶體」折射概念下的互文性

依照「晶體」的折射概念,壁畫在電影中,變成敘述的一部分、成為敘述的背景。當劇中人凝視壁畫,也彷彿看見背後的大時空變動,及個體在環境中的頓無所依。

這樣的概念,放進了影像(劇中人)到螢幕前(觀眾)的「看中看」過程中,產生了穿越時空的互文與對話,放大來看,包含了四部作品的並置與結合,論其語境,又可分為四個層面:

(一)西元1971年探險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來台進行地理調查時,所拍攝的《荖濃溪的鵝卵石》(Lalung, Formosa)照片,地點位於屏東縣荖濃溪,畫面記錄了台灣的自然地景與西拉雅族孩童。

(二)高俊宏的《台汽/回到》作品,地點位於過去為樹林臺汽客運機料場的廢墟空間;藉由「照片」至「壁畫」的重現形式,高俊宏試圖瓦解《荖濃溪的鵝卵石》照片中帝國主義式的「獵奇」凝視,並將西拉雅族孩童替換為彈吉他、打籃球的年輕人,記錄現代人行為模式的轉變。

(三)蔡明亮的《郊遊》,地點不明,場景位於某個廢墟空間,被暗喻為流浪狗的劇中人們駐足於山水壁畫前,認真凝視,既像渴望走向荒原,又像反見了個人於高度資本化下的被邊緣化的剩餘身影。

(四)林曼麗、蔡明亮於北師美術館《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之策展,地點位於台北市和平東路上,靠近捷運高架路段;在空間布置上,以廢墟、荒野為主軸,於現實中再現電影場景。將「凝視」的主權交給觀眾,必須在場,於是時間永遠是當下;然而,又因處於廢墟空間,「被凝視」的感知始終或隱或顯地存在,並未消退。

北師美術館外觀(照片來源:《MoNTUE北師美術館》臉書小結:投射與返還)

 

小結:投射與返還

以「晶體」概念貫穿之,透過穿越時空,揭示出一層又一層的觀看/被觀看關係;四種語境,既能自成作品,又互為文本。

本次《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策展,將時間與空間拉回到現實,卻複製了有如電影般的場域,兩層語境互相凝視,製造出「現實/虛擬」的似存而非存。作品未完成,尚需在場參與者有意識、有距離地觀照到到不同時空中尚存的歷史裂縫,與現實之間的投射與返還。

於北師美術館三樓的放映廳(照片來源:《MoNTUE北師美術館》臉書)


其他文章
  • 夢是真實的神話──久美子的奇異旅程 | 李亞融
  • 家當是 ____? 《棄物展》探討物人關係 | 李亞融
  • 跨越思維藩籬 設計解決社會問題 | 李亞融
  • 晶體之折射──郊遊在美術館 | 李亞融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