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馬友友知多少?

馬友友(Yo-Yo Ma),享譽國際的大提琴演奏家,中文名字馬友友與英文名字Yo-Yo Ma,給人瞬間的聯想常常不會只是「他」而已,腦海中他的形象總是再加上一把大提琴。

馬友友是出生於法國巴黎的華裔美國人,四歲開始學習鋼琴與大提琴,六歲便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馬友友曾進入茱莉亞學院(Juilliard School)學習大提琴,在未畢業便離開學校,前往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選修人類學科目,1976年從哈佛畢業,取得人類學學士學位。為何會突然從音樂學院,轉跳往看似無直接與音樂相關的人類學領域研究學習呢?馬友友曾在訪談表示:「我很喜歡歷史,我覺得那是一面鏡子。而且,因為我自己是中國人,卻又從未在中國的土地生長、生活,因此我對人、對生活有很深的好奇,讀人類學可以滿足我在這方面的需求。」 馬友友的音樂有時讓人感到溫暖,很大的原因或許來自於他對人的在乎與關懷有很大的關係。

-
這位從小直到現在的作品與成就,如今仍持續令人驚艷不斷的國際知名音樂家,台灣民眾對於他有多少了解呢?此篇文章作者訪問了幾位從事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對馬友友的印象是:

一、銀行專員:
從電視上得知馬友友是誰,知道他是名大提琴演奏家,但從未欣賞過他演奏大提琴,包括現場演奏、使用串流音樂或CD聆聽,有機會會想去現場聽他演奏。

二、技術員:
就讀小學時聽老師提過馬友友,對他的印象僅有是名大提琴演奏家,但從未欣賞過他演奏大提琴,包括現場演奏、使用串流音樂或CD聆聽。即使有欣賞現場演奏的機會,也不一定會參加,原因興趣不大。

三、高中社會組學生:
小學時在課本上讀過馬友友的生平故事,雖然不算相當熟悉馬友友,但覺得是位生在異鄉卻不忘祖國的好青年。從未從未欣賞過他演奏大提琴,包括現場演奏、使用串流音樂或CD聆聽,若有機會聆聽現場演奏會參加。

四、曾學習彈奏古典鋼琴的成年人(學齡六年):

小時候剛開始知道馬友友是因為他的姓名「馬友友」,因為覺得特別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漸漸得知他是位大提琴演奏家,雖學習音樂時期觀賞過馬友友音樂會DVD,當時仍對音樂毫無品味可言,吸引我的不是音樂,反倒是馬友友演奏音樂時的神情。有機會到現場欣賞馬友友的演奏,一定會參加。
-
雖然以上採訪的五位人士皆曾聽聞馬友友,也知道他是位大提琴演奏家,卻僅有一位接觸過古典音樂的朋友欣賞過他的演奏,若針對此文章作者欲研究的問題「馬友友的音樂(及演奏大提琴的音樂)如何影響學習古典音樂者?與不常接觸古典樂者?」作訪問,接下來播放馬友友在網路上公開的演奏影片(Yo-Yo Ma, Kathryn Stott - Ave Maria (J.S. Bach/ Gounod))給受訪者欣賞,受訪者將會有何感受或改觀呢?

一、銀行專員:
無。(採訪對象無意願當下花時間及在之後特別找空閒時間聆聽)


二、技術員:
無。(採訪對象無意願當下花時間及在之後特別找空閒時間聆聽)


三、高中社會組學生(曾學彈過初階鋼琴):
覺得馬友友將旋律演奏得十分優美並引人入勝,欣賞後能體會演奏者對其曲完全投入的心。在欣賞這段音樂後,對馬友友並沒有什麼改觀,認為馬友友與他的音樂如想像中一樣美好。

四、曾學習彈奏古典鋼琴的成年人(學齡六年):

已有一段時間沒有好好觀賞馬友友拉琴的樣子,與細細聆聽他的音樂,影片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他演奏時與音樂合一的不可思議,從他心中帶出來的音樂細膩優雅,無論多少次重複播放都覺得感動,並與他投入於音樂世界中,暫時離開了現實世界。

-
經過以上進行的淺略訪談,可以以粗糙的方式推測,古典音樂在台灣並不盛行,即使四位受訪者都曾聽過馬友友的名聲,除了第四位曾接觸古典音樂的受訪者外,對於古典音樂的好奇心,以及主動聆聽古典音樂的意願其實是很低的。然而,第三位受訪者雖未曾聽過馬友友的演奏,可能由於對於馬友友的人格背景,或小時候曾學過彈奏鋼琴之緣故,欣然當下欣賞音樂,並能深刻感受其旋律帶來的美好。

馬友友(Yo-Yo Ma)鼓勵青少年多多接觸音樂、思考音樂和創作音樂,台灣若能多多在青少年階段以下的年輕人,多多創造機會使其接觸各式音樂,如古典音樂或地方民謠等,而非只有永遠引領音樂前端的流行音樂,台灣民眾對於藝術欣賞能力及文化推廣與保存的熱心,或許能使台灣的自我價值更充實。只聽聞名人的名聲,而未試著瞭解、欣賞他人的價值,那麼即使是寶藏在面前,也不知其之珍貴。

_____
參考資料來源: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馬友友
2. https://sites.google.com/a/mail.clps.ntpc.edu.tw/9960330/home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UhEjtlDLA


其他文章
  • 《荼蘼》花謝,才有下一個花季 | 洪蘭真
  • 理性的創造,感動的發生—久石讓 | 洪蘭真
  • 觀「愛」-C.S. 魯益師 | 洪蘭真
  • 馬友友知多少? | 洪蘭真
  • 西方的中國魂-功夫熊貓 | 洪蘭真
  • 迷戀與虛榮-蜷川實花展 | 洪蘭真
  • 愛樂,還是他? | 洪蘭真
  •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有效認識客家文化? | 洪蘭真
  • 森林王子與森林共舞 | 洪蘭真
  • 顏尼歐.莫利克奈與他的鋼琴師 | 洪蘭真
  • 你/ 妳真的活著嗎?—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 洪蘭真
  • 我是真心的說「好」-沒問題先生 | 洪蘭真
  • 尋找閃爍的那片星空-《小王子》 | 洪蘭真
  • 國樂非得搞創新,才有人想聽? | 洪蘭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