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將安徒生童話轉化為當代偶戲劇場的《夜鶯》,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後簡稱:無獨有偶)今年度的重要作品。2014年受波蘭羅登大眾劇院及波蘭導戲的邀請,在波蘭連演22場,今年度在臺灣正式推出中文版,音樂由波蘭作曲家Piotr Salaber 設計,歌詞由在地傳統藝術工作者游源鏗編寫,燈光與新加坡燈光設計師Helmi Fita合作,團隊組合跨越歐亞,推出這一齣東西方元素交融的《夜鶯》。
  而這場今年5月底正式亮相的中文版《夜鶯》,選在宜蘭演藝廳作全臺首演,這亦可看出無獨有偶更進一步深入紮根在地的經營脈絡。

中文版《夜鶯》首演於宜蘭演藝廳(圖片來源:無獨有偶臉書粉絲頁)

 

臺灣首創當代偶戲劇團-無獨有偶

1-1.偶戲形式的開創與推廣

  成立於1999年的無獨有偶,至今邁入創團的第17個年頭。著迷於偶戲獨特的表現形式,團長鄭嘉音以偶為主題創立臺灣第一個當代偶戲劇團,於今已成為臺灣重要偶戲藝術的推廣者,多次受台新藝術獎提名或入圍的肯定,並不斷獲邀至海外交流展演。

  在創團十餘年間,於不同作品中探索多元的偶戲形式。如在《快樂王子》中改良捷克盛行的鐵枝懸絲偶,並配以機關偶、影偶和轉動舞台,來演繹王爾德北歐風的寓言故事;在《蛙靠部落》以一般絨毛偶裝的概念為基礎,增加演員身體與戲偶的結合,讓青蛙的角色能更靈動地打入幼齡的觀眾群;脫胎自中國民間傳說的《剪紙人》,則嘗試杖頭戲偶、剪紙藝術及劇場的光影設計,來創造介於虛實之間的東方詩意劇場。

精緻戲偶與國際團隊合作(圖片來源:無獨有偶臉書粉絲頁)

 

1-2.突破限制與框架的親子劇場

  除了以偶呈現較具議題性的成人劇以外,無獨有偶也投入製作了許多以精緻戲偶搭配演員的親子劇場。然而無獨有偶不拘於「偶戲」既定之可愛、親切的形象,亦不被一般親子劇的劇場框架所侷限,而是注重於美學的呈現,不刻意降低孩子的心智年齡,用「大人的想法」去忽略孩子所真正需要的。

  如在《小潔的魔法時光蛋》中,不避諱地與孩子探討死亡與分離的議題,讓孩子看完戲劇之後,思考能慢慢發酵,理解生死也不必然是灰暗的事情,而是生命中自然的過程。「親子劇或兒童劇氣氛不一定要嘻嘻哈哈,只顯示歡樂的元素,而是尊重劇本,不窄化孩子的理解力,呈現該有的深度與面貌。演出時我從最後一排看過去,陪孩子一起來的大人們沒有在滑手機的,也沒有在睡覺的。」劇團曾麗真經理分享著劇團理念。兼為母親及劇場人雙重身分的她,也一同致力打造大人與孩子都能共享的劇場經驗。    

國際偶戲藝術村-製偶木工場

 

在地紮根-《國際偶戲藝術村》

2-1. 與地方藝文展會接軌合作

  創團於臺北的無獨有偶,為了尋求更完整的偶戲創作與劇團發展空間,於2013年離開臺北,舉團遷往宜蘭冬山河畔,以兩年時間整裡閒置的穀倉群,創立了嶄新的偶戲創作基地-「國際偶戲藝術村」。在這空間之中,包含了排練場、行政中心及小舞臺、製偶木工廠、露天劇場、以及倉儲空間。由製作、排練、演出到推廣交流,功能一併俱全,並能不時舉辦國際偶戲工作者交流、工作坊及小型展演,成為劇團發展的重要基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樣搬遷並非僅停於空間的轉移,除了尋得廣闊的基地之外,無獨有偶近年來也與在地文化事務接軌,密切地發展出與宜蘭當地的互動與關聯性。2013年無獨有偶劇團的身影,便出現於每年宜蘭春天最重要的地方展會「宜蘭綠色博覽會」之中,推出以生命教育和環境關懷為內含的大型親子歌舞偶劇《蛙靠部落》,在博覽會期間連演108場,成為當年度的焦點之一。2014年再度與宜蘭綠色博覽會合作,推出演員與蛙偶結合的定目劇《蛙靠部落2良心販賣部》。

 

2-2.老街中的村落美學與社區營造

  坐落於宜蘭五結鄉寧靜利澤老街區中的「國際偶戲藝術村」,因著喜愛周遭老街的歷史及建築風采,無獨有偶也投入宜蘭的文化政策「村落美學」及利澤老街的社區營造之中。

  2015年的村落美學,邀請到劇團的顧問-臺灣資深劇場服裝設計師林璟如擔任活動策展人,以生活服飾如圍巾、舊衣、首飾等為主題,示範服飾及配件穿搭的可能性和日常的衣著美學。並在老街上的縣定古蹟「利生醫院」當中,策畫「林璟如服裝設計美學展」,展件包含演出的戲服、身著精緻的手製服裝的二分之一大小人偶、演出劇照、以及林璟如老師手繪的服裝設計圖稿等。在場亦展示劇團歷年作品如《火鳥》、《快樂王子》、《剪紙人》中所出現的精緻戲偶與服裝。而除了講座與展覽的合作之外,劇團更策畫「偶在穀倉玩」的套裝偶戲體驗營,提供周末預約的導覽套裝行程,不僅帶領觀眾體驗互動劇場、手作戲偶、參觀特展,行程中更包含利澤簡老街與空間的導覽,兼負起社區營造的功能。

於古蹟當中展出的「林璟如服裝設計美學展」

 

手製的戲服模型

 

  結合歐亞各國聯合創作的《夜鶯》,甫於宜蘭首演結束,7月份開始即將從衛武營開始,進行全省九個縣市的巡迴演出。由臺北成立、志在國際的無獨有偶,逐漸因著移居宜蘭,不自覺地走入了當地文化脈絡,培養在地的觀眾群,並擔負起在地社區營造的功能。這樣角色的轉換,恐怕連劇團自己也始料未及。因著認識在地歷史、認同老街的文化而開始積極參與地區事務的無獨有偶,或許就是本著劇場人的精神,因著喜愛和熱情,不小心又付出太多的人。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