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藝術超未來》─消解邊際的科技藝術

《藝術超未來》向我們闡釋了跨領域的合作在當代藝術中儼然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國美館數位方舟以藝術團體為單位,展覽中展示了日本團體實驗室(TeamLeb)多年將創意與科技媒合的成果,團體成員包含藝術家、平面設計師、建築師、編輯、工程師等各種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TeamLeb作為一個亞洲藝術品牌,將藝術帶入當代社會的不同層面當中,以消除領域邊際的共構模式,打破傳統展示框架與場域,連接藝術與日常生活鴻溝,解放歷史文化與科技社會的藩籬,在生活的各個角落中驚喜呈現,團體實驗室利用藝術創作使「邊際」變得模糊,本人試圖以清晰的四大「模糊」特點來認識這個展覽。

 

精緻與普羅的模糊:消費的需求

誰說藝術品只能高居廟堂?作品述說著在消費社會中,以科技為工具,迎合消費者與行銷的需求的創意產物,藝術品儼然成為活廣告!一走進數位方舟,迎接觀眾的是一張張螢幕上的小臉,〈臉觸〉在TeamLeb櫃台為整理詳盡的員工資訊,便利拜訪者汲取受訪者的精確訊息,另提供即時的訊息和呼叫系統,使等待時間仍然效率使用。入口處的另一側,則是〈團體實驗室吊衣架〉,拿起任一服裝,螢幕上的模特兒立刻以動畫為您展示時尚穿搭,同時有風格音樂襯托。逛街不再是顧客無意識地拿起中意的產品的行為,豐富的附加資訊使服裝商品更具魅力。

〈臉觸〉團體實驗室, 2008-, 互動裝置

〈團體實驗室吊衣架〉2010~,互動式衣架, 服裝提供・攝影協助:VANQUISH, 衣架製作協助:YUKAI Engineering

 

接收與創作的模糊:互動的展現

在科技為媒材的創作當中,觀眾成為了藝術創作中重要的概念,互動模式創作規劃,使作品概念得以呈現、變形,甚至再造。〈無序中的和諧〉以數百隻的智慧型手機,在接收、處理、顯示、溝通,彼此之間相互影響下,亦受觀賞者的影響,每支手機螢幕中的小人吹笛聲、舞蹈此起彼落,試圖呈現紛雜的資訊世代中異質共存的可能性。〈團體實驗室的大球〉和〈媒體塊狀座椅〉,觀眾們在拍打球面與疊移方塊的同時,參與了作品當下的呈現,發光體顏色的變化,樂曲的彈奏,一個簡單的日常動作卻在展示空間裡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歡愉。觀眾從訊息的接收者,成為了共同訊息的創造者。

〈無序中的和諧〉團體實驗室, 2012, 互動動畫裝置, 智慧型手機, 音樂: 高橋英明, 聲音: Yutaka Fukuoka, 特別感謝: HTC

〈媒體實驗室的大球〉團體實驗室, 2009,互動裝置

〈媒體塊狀座椅〉團體實驗室, 2012, LED, Acryl、協助:山口壮大(mikirihassin)、藤本有輝(第七創個體株式會社)

 

客觀與主觀的模糊:文化的延續

在科技創新中是否能沿襲文化的獨特性?〈花與屍 剝落 十二幅對〉是以自然與文明循環共生為題。〈百年海圖卷〉描繪了從2009年開始的100年中,海面持續上升的景象。兩件作品中不斷強調「超主觀空間」作為實驗概念,以新的媒介重新演繹日本傳統文化中對空間的認知,有別於西方表現三度空間的透視法與客觀性侷限的空間表現,日本傳統美術以平面的繪畫詮釋空間,主觀性挑選三度空間事物的安排,具有層次感與橫向移動的特性。海圖卷更擷取以經典圖像中的海浪去模擬3D空間,以360度的環繞空間運算投影。另一作品則是將傳統經典剪裁,編製成另一具敘事性的動畫,〈東京晴空塔〉是沒有中心視角與時間軸的東京都動畫,鉅細靡遺的虛實呈現東京各個角落發生的大小事件。作品旁對於超主觀空間的說明,讓我們赫然理解了馬利兄弟的卷軸式電玩遊戲與作品之間,都藏著與日本藝術文化脈絡的緊密聯繫。

〈花與屍 剝落 十二幅對〉團體實驗室, 2012, 動畫(9:16×12)

〈百年海圖卷〉環形全景版 團體實驗室, 2012, 動畫裝置, 10min 00sec (Φ12m), 音樂: 高橋英明

〈東京晴空塔〉團體實驗室, 2012, 動畫

 

技術與娛樂的模糊:嚴肅的消弭

展場中的血氧計,讓觀眾以為是一個與個人健康有關的互動裝置,原來〈團體實驗室血氧計〉是設計為要讓登山家栗城史多在不使用供氧的設備的情況下,挑戰聖母峰的血氧濃度值全紀錄,定時觀測結果會自動發佈推特,讓全世界同時觀賞現在「活著」的表演。〈團體實驗室軀體〉則是全球首創的人體剖析網站,有別於大體解剖,以3D動畫呈現精密的骨骼型態與肌肉收縮。關於身體保健的技術設備,亦成為提供觀眾奇觀娛樂的載具。

〈團體實驗室軀體〉菅本一臣(整形外科醫師、大阪大學教授) +TeamLab,  2011-, 網站

〈團體實驗室血氧機〉團體實驗室, 2010, 互動裝置, 製作協助:YUKAI Engineering
  栗城史多+團體實驗室, 表演 2012(計畫中)

 

小結

藝術創作作為一個當代社會的切片,我們看見當中包含了當今大眾文化的內涵,視覺的創新吸引了眾人的耳目,而至於輕巧的世代似乎不會成為多加著墨的範疇。而藝術家是否仍肩具對框架的挑戰、現狀的反思、生存的思考、精神的探索,值得我們更多關注。

 

圖片來源:TeamLeb 團體實驗室官網


其他文章
  • 金蟬脫殼-破繭而出 陳嘉仁的水墨新作 | 悅薪
  • 無形的牆│從電影與詩歌看東南亞女性移工與台灣的認識 | 悅薪
  • 讓邊緣繼續─帳篷劇:孤島效應 過客滑倒傳說 | 悅薪
  • 城市中內在地景─《跨渡縱目》亞洲攝影師聯展 | 悅薪
  • 《藝術超未來》─消解邊際的科技藝術 | 悅薪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