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無形的牆│從電影與詩歌看東南亞女性移工與台灣的認識

前言

近年來,台灣的詩歌、藝術、電影面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我的認同與歸屬又在哪裡?這樣的古典命題時,鏡頭、文筆與創作媒材轉向對於弱勢族群的刻畫和發聲,「東南亞移工」,他們對於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甚至於常民生活如此的重要,卻是經常被忽視、誤解、疏離的一群人,他們人人都有一張殊異的面孔、獨立的性格、各自的苦惱,藉由這些作品,讓更多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彼此相識,更多包容和理解,敲打與破碎這道無形的牆,讓更多屬於群體和個體的尊重,迥異於二元對立的國家認同消耗,產生的是更多對於差異的認識與體諒。

 

無障礙的台北詩歌節與家國四部曲最終曲─麵包情人

台北詩歌節在蕭瑟的秋天熱熱鬧鬧的開始,「詩,無障礙」的主題,策展人希望透過更多場域詩的發現,與不同性別、種族、階級等等差異的障礙進行對話和溝通,完成更寬廣的文化。啊!美麗的越南詩歌專題發生在一個位於中永和地區的小小書房,此書店坐落於頂溪站旁的老市場內,長期投注社區發展,藉由這是機會,恰好成為基層勞動者藝術文學創作的一個流暢的平台。

與近期在非主流電影院上映的紀錄片─麵包情人,細微的描述菲律賓女傭在台灣照護工作的重要貢獻與她們台灣社會的位置與家庭關係,No Money no honey是一首菲律賓人們隨意的吟唱他們的生活觀的歌曲,也是他們生活中最難面對的抉擇,歷時13年的拍攝,觀眾能夠看見的不僅僅只是裏頭記錄著主人翁「菲媽們」的心境轉折,甚至理解拍攝者的變化,兩者之間彼此如何惺惺相惜的過程。

 

東南亞女性移工紀事

1992年開始,台灣政府開放引進外籍幫傭,由於最初來台的都是菲律賓女性,「瑪莉亞」就變成菲傭的代名詞,台灣是全球高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菲律賓則是全球第二大勞力輸出國,1千萬人口中有10%都在海外工作。這兩個國家因為供需上的互補,竟讓台灣的老人與菲律賓的女人,在台灣的安養院裡,因為不同的原因而相互依存。

而越南在東南亞勞工引進的過程中,逐漸往來密切,然而在美國、法國、俄國等強權文化或實質的入侵與殖民下,他們和中華文化的淵源深遠其實超越我們所認識。

 

越南的詩歌傳統

在詩歌節中兩位來自越南的女詩人,將回家與孩童照護經驗入題,分享台灣生活與返家過程的心情點滴,吟唱南北迥異的歌謠,在美麗的音韻當中結合的是越南土地勞動歌謠、中華文人抒情言志與法國浪漫主義影響下的多元兼納包容性。在身分的認同上,社會主義、民主淪陷、華人、京族看似對立卻又不分的對於土地的懷抱。

 

消弭無形之牆

「新住民」這樣的歸類進入台灣社會,用於台灣認識的教育(社會課本上),不知道已經經過多少個年頭,在台灣的某個角落或許正在發生拒絕東南亞勞工宿舍遷入社區的事件,只因為居民擔心他們帶來治安問題。我們期待這些訴諸感性的藝術創作帶來的更多是生命故事的連結,在僅是無感的數據,或是因誤解而彼此拒絕,活在這片土地上,對這片土地投注汗水的人們能夠和樂的共同生活。

 

肇始於紀錄摯愛的阿媽在老年安養中心最後的時日,四位來自菲律賓的照護者跟著入了鏡,日久成了主要拍攝對象。李靖惠長年的跟拍,多次飛往菲律賓到達拍攝對象 家族所在的村落,參與家庭聚會與她們的丈夫子女對話,在紀錄與被紀錄的關係中,取得了受訪者的信任也謹守拍攝倫理。片中四位移工流離異鄉出賣勞力,雖然換 得造屋起樓、子女上大學,也換來感情的背叛與親子的疏離,並且餵養了家鄉的丈夫與孩子慣性的依賴,「麵包」與「情人」究竟孰輕孰重?!─女性影展特刊摘錄

 

世界上充滿各種先天、後天的障礙,將人與人阻隔:族群、性別、階級、城鄉、政黨、宗教、強權與弱勢、主流與另類…...能造成認同的集體價值,也可能自成 藩籬,形成圈囿。而文學與藝術,最終目的就在促進交流,超越世俗的區隔,讓人們彼此能更為理解、體諒、寬容。詩詠嘆風景與人生、表現情感與理念,本是溝通 人心的隱密橋樑,然而隱密的路徑也往往歧路亡羊,造成欣賞的障礙。要讓詩打破世間的障礙,首先也要打破人們與詩之間的障礙。─策展人的話

 

參考資料:

麵包情人官方部落格

台北詩歌節官方網站


其他文章
  • 金蟬脫殼-破繭而出 陳嘉仁的水墨新作 | 悅薪
  • 無形的牆│從電影與詩歌看東南亞女性移工與台灣的認識 | 悅薪
  • 讓邊緣繼續─帳篷劇:孤島效應 過客滑倒傳說 | 悅薪
  • 城市中內在地景─《跨渡縱目》亞洲攝影師聯展 | 悅薪
  • 《藝術超未來》─消解邊際的科技藝術 | 悅薪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