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文化,讓臺灣國旗變大!

 

以前小時候讀書時,每到升旗典禮總會讓人皺眉,因為那時我們還不太清楚國旗升起的意義何在?只知道我們正頂著烈日,高唱國歌與國旗歌,然後舉起右手行童軍禮,而後目送國旗緩緩上升。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在國外旅遊時若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的臺灣國旗被高掛在旗杆上,大家就會忍不住走向前與「它」合照,然後高興的討論著這個國家與臺灣的國際交流…。

前陣子最讓臺灣人瘋狂的新聞莫過於臺灣電音三太子,在倫敦街頭高舉著國旗,彌補中華民國國旗在倫敦鬧區被撤掉的一個缺口。

奧運今晚開幕,先前報導過台灣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原本高掛在倫敦鬧區街頭,卻短短3天就被撤下來,來自台灣的電音三太子換個方式,幫台灣拚曝光,以「個人名義」遠征倫敦,雖然沒有被主辦單位邀請,身上插滿國旗在英國四處宣傳台灣,甚至還殺到奧運主場館的門口大秀電音熱舞,連英國當地媒體都搶著拍攝。(TVBS 7/27報導) 

國旗就是符號象徵,象徵國家與國家的歷史,在奧運的國際賽事中,臺灣的國旗可以在倫敦亮相,對國人而言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因為居住在「福爾摩沙」島上的兩千三百萬人民,好希望國際可以認識臺灣,知道有這麼一個國家在國際中努力展現著!

 

「偶像崇拜」與「異國風情」

在平復愛國的激動情緒後,我們應該要從上述的新聞來分析電音三太子的美學與文化意義。「為什麼是電音三太子?」這問題相信很多人都問過吳建衡,但若從美術史或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電音三太子象徵的就是一種「偶像」,不論是美學上的女神崇拜,或是多元文化中的多項信仰,「偶像崇拜」其實就是一種文化上的聚合作用,它連結了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甚至建構出一種對於族群的想像。而電音三太子之所以可以象徵臺灣,不僅僅是因為與對岸文化的鮮明切割,更重要的是電子音樂舞蹈融入傳統的民俗信仰中,是開放的臺灣社會才有可能孕育出的文化綜攝。

而英國媒體搶爭拍攝的狀況,其實就是在觀看所謂的「他者」,又或者可以說是──這樣的電音三太子對於國外媒體而言,具有著一種「異國風情」。就如同高更的「大溪地女人」畫作一般,西方文化在看待未知的東方文化時,也許懷有某種「理想化」的期待,而這樣的好奇,也正展示著後現代主義對於「邊緣」與「多樣化」文化的美學關注與追求。

 

從「抗爭的國旗」到「電音三太子的國旗」

美國藝術家琳高爾德(Faith Ringgold)於1963-1967曾繪製系列的油畫創作《美國人民》,而其中的作品《淌血的國旗》(The Flag is Bleeding),從畫中就可以閱讀出美國的民權運動與黑權興起的過程。在美國國旗的幕簾後,一對白人夫妻挽著黑人的手臂,而黑人男子的左手拿著一把小刀,右手則摀住心臟,彷彿正宣示著忠貞或是緊壓傷口一般,紅色的鮮血從美國國旗間滲出,滴在白人夫妻與黑皮膚男子身上,像是在訴說戰爭的過程與平權的爭取。這類反戰與抵抗的藝術對於游擊藝術行動的成員與琳高爾德(Faith Ringgold)而言,都是在挑戰國家體制與美學價值標準,他們的說詞是:「如果國旗能用來洗淨殺戮行為,那將是令人停止殺人的好方法。」

而臺灣「電音三太子的國旗」在藝術的分類中就是一種行動藝術,吳建衡藉由「裝扮偶像」的過程,然後曝光臺灣。透過臺灣民間神祇的崇拜的文化,然後用行動將之帶進世界關注的奧運城市。透過這樣的方式,吳建衡的「行動」所帶起的社會議題在倫敦抗議著臺灣主權的被抹除,而在「行動藝術」的影響上則運用了臺灣在地文化吸引了外媒的目光,重新讓世界認識臺灣。於是,電音三太子背後強大的文化力量,就這麼讓臺灣的國旗變大了。

不管是琳高爾德(Faith Ringgold)的《淌血的國旗》,又或者是「電音三太子的國旗」,這其中所牽涉的都是「國家」與「平等」這個概念。由國旗做為藝術的媒介,無論是「抗爭」或是「宣示主權獨立」,其創作與行動的過程都是「積極介入」與「民眾參與」,最後隨之而成的是──眾人不可忽視的「認同」!

 

還記得一位當外國導遊的朋友曾跟我提過的故事,他說他曾參與波蘭一所大學辦理的臺灣文化介紹,那天早上在開幕時,學校學生有做一個升旗典禮的儀式,播放著臺灣的國歌,之後他告訴我:「在那瞬間,我眼眶當下馬上紅了,雖然小時候不理解為何要升旗,但此刻我卻完完全全懂升旗的意義!」

 

 

圖片來源: 台灣三太子在印度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metimes


其他文章
  • 你們都太快了!! | 崔綵珊
  • 如同嬰兒般地光屁股 | 崔綵珊
  • "藝評"---文化權力?客觀論述? | 崔綵珊
  • 「視覺震驚」及「假設為主觀」的旁觀者 | 崔綵珊
  • 風格流派時期的「不入流」--- 莫迪里亞尼 | 崔綵珊
  • 藝術教育「待」轉彎 | 崔綵珊
  • 不便之真相:新環境主義藝術在旗津 | 崔綵珊
  • 遇見烏托邦:大埔聚落 | 崔綵珊
  • 當空間成為事件 | 崔綵珊
  • 文學入舞‧人生入舞 | 崔綵珊
  • 瀕死沙洲,璀璨回憶 | 崔綵珊
  • 東部發展?還是東部發「斬」 | 崔綵珊
  • 獨樹一幟的詩歌文化館---松園別館 | 崔綵珊
  • Just Do It,讓夢想變近 | 崔綵珊
  • 文化,讓臺灣國旗變大! | 崔綵珊
  • 文化深「身」耕---美濃黃蝶祭 | 崔綵珊
  • 我們該思考文化深耕的問題 | 崔綵珊
  • 「我是人,我反核」的美學態度 | 崔綵珊
  • 看向南方──熱思維徵候展 | 崔綵珊
  • 女人們的白色房間 | 崔綵珊
  • 畫外-離去又將再來(「那個劇團」2012春季演出) | 崔綵珊
  • 從「哈碼星」看文化力量 | 崔綵珊
  • 美麗人生:記憶與懷舊 | 崔綵珊
  • 2012高雄獎 | 崔綵珊
  • 家,2012環境藝術展 | 崔綵珊
  • 水土不服/符----鹽埕、延沈 | 崔綵珊
  • 「由於你的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安娜幻象2012影像行動 | 崔綵珊
  • 祥龍迎「曦」──全臺灣最有喜氣的公共藝術 | 崔綵珊
  • 藝術‧家---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崔綵珊
  • 文化生活圈再造--- | 崔綵珊
  • 臨泊‧驛鄉──跨國候鳥在臺灣 | 崔綵珊
  • 潮南音樂節 青年‧表態‧談夢想 | 崔綵珊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