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獨立刊物的新勢力―常民生活

 

閱讀的習慣,隨著時代慢慢的轉變。現在的電子書下載服務,讓許多人只需要薄薄的一台平板電腦,就可以收錄許多書集和刊物,這也讓紙本書集的出版量,大幅減少;但有些人還是習慣看紙本書籍,對於手摸紙感的觸覺、平面排版的視覺效果,都可以呈現出刊物給人的第一印象。而在科技與主流出版商的競爭市場下,還是有抱著辦雜誌的獨立刊物,且面向多方發展,從生活、農業、設計、雜貨、休閒等,有別於主流雜誌的商業性報導,我們在獨立刊物的內容中,可以閱讀到不一樣的論點,也可以知道平常根本不會注意到的事情,獨立刊物,就有點像是小市民的發聲,很貼近的闡述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情,是否在誠品發現到小品系列的獨立刊物出現了呢?像是小日子、鄉間小路、練習、船的創作誌等。

 

 

夾縫中求生存

跳脫出大家追逐的話題,而樹立自己的風格,探討我們一般常民生活的事情,這是獨立報章雜誌一向給我的感覺。早期有每週發報的「破報」,裏頭的新聞內容極為豐富,從國際政治議題、環保生態、種族性別、電影賞析、音樂分享、藝文活動、書籍介紹等,都可以拓展我們不同的資訊視野。總是可以在「破報」中,閱讀到國際間,人權或生態環保的特殊議題,不偏頗且獨特的見解,讓讀者可以自己去評斷事物的真相,然而在新聞、媒體混亂的時代中,我們依稀還可以見到這一股清流的存在。

船的創作誌

 

農務起頭 漁夫當家

台灣農村長期以來面臨年輕人力外流、人口老化的情形,造成農業人力發生斷層的隱憂,因此,積極加強農業後繼者培育計畫,活化農業人力,期為傳統農業注入新活水,加速農業經營的多元與創新發展。而近幾年開始有農產品精緻化、包裝化,並且導入行銷策略,讓農夫們自己實耕作實拿回報,不必經過層層關係後,剝削掉他們辛勞的努力收獲,這像是有一種"買蔬果 買魚肉,直接找農夫和漁夫們 "。前陣子因工作的關係,認識到一位在從事有機農業的阿伯,他說 :“這陣子有幾位研究生跑去跟他學如何種植有機農產品,她們都在那邊玩得很開心,學到很多。” 阿伯也說: 他自己也從那些年輕人身上,學習到很多,像是知道了微風市集(周末六日於鳳山婦幼館場,提供給自種自栽的農民一個管道來販售農產品)。

 

樸實外表 內容俱全

為何提到農務 漁民呢?這就跟特殊議題、獨立雜誌一樣,討論的事物,與我們最為貼切。大家總是忽略掉每日生活的關鍵物、必需品,似乎只有忙碌的生活,休暇假日也只是看場電影、百貨商圈、美食天地這麼樣的度過,是否在書店裡,都是這些抬頭的雜誌呢? 電影音樂、流行時尚、美食介紹、還有過於不切實際生活的設計刊物。老實說我無法相信那些流行時尚或設計刊物中,常寫到教人如何品嘗生活體驗、慢活樂活等等文章,因為他們自己都處於生活匆忙的城市,每天趕稿、開會、改稿、又開會、加班,日復一日。

近幾年有些雜誌開始走像常民生活,書寫著有關農漁民生活、或介紹著自助旅行及國外藝術家的創作展覽等。這讓我們可以在五花八門、色彩過於鮮艷的視覺中,找到一絲絲暖和的親切感。我喜歡這種獨立刊物的排版設計,從紙張的觸覺就可以帶出來一種樸實真切的感覺,他們的編排設計,總是帶有一種,還在摸索、欠缺什麼的一種錯覺,但也是因為這樣,感覺親民許多。在2010年發行的「鄉間小路」,起初的封面設計,是以蔬果照片下去編排,但從2011年六月刊發行後的封面,都像是一幅小小的風景畫作,有時是農、漁民們的工作情景、有時是蔬果的圖紋裝飾,這在一整面都是美妝美女為封面的雜誌刊物區中,的確特別顯眼,也算特別獨立!老是看它被擺在書架的一角落,或者不知歸類於哪方面。

 

 藉由<鄉間小路>的雜誌,我們可以找出有溫度有深度有感情的故事文章闡述出農業、漁業在台灣這塊四面環海、四季宜人的寶島上,其實擁有極為豐富的生產力,古代人說過 “ 吃飯皇帝大”,在以農業漁業為根的台灣,我們應該不要忘本,那曾經在艷陽下的農夫 那一雙雙長滿繭的雙手,都是我們成長和動力的來源。

在都市繁忙壅擠的生活型態中,消費者只能跟附近鄰近市場、生鮮超市購買生蔬、海產,對於這些蔬果、魚類的來源和新鮮度,我們其實並不是很瞭解製作過程或運輸等;殊不知中盤商在批貨的當中,是如何壓低並剝削農民和漁民的心血勞苦,然而他們還是日出日落、不辭辛勞,這樣的工作下去,秉持著上一代傳承下來的務農和討海生活。

 <鄉間小路>不是要介紹農產品、海鮮美食、樂活鄉村,而是要讓大家知道,在科技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需省思,傾聽這最純樸、草根、自然的聲音,讓他們說說靠天吃飯的甘苦、栽種培養新品種的歷程、對於未來的期望或願景等,希望以最零距離的接觸,把這些言語轉換為文字,讓大家可以逐字感受到,他們最真實的生活,有著土壤的乾濕味、豔陽下除草的汗珠成粒、海邊港口的腥味、魚市場喊價的戰況,還有辛苦而來的原創產物(稻米、蔬菜、魚蝦…等),我們不用去羨慕國外的美食文化,回頭看看台灣,這些農、漁村,其實有很好的天然食材基礎,只是你我忽略他們最根本的來源,只在乎成果是否可以賺錢,但這樣無法撼動人心,講出故事,傳遞溫度;如何在視覺感官上就能感受出台灣原汁原味的”食”文化,就從”民間”生活去看”百態”,我們希望可以重新找出農產和漁產的新價值並懷有一種飲水思源的心。

 

照片來源:

鄉間小路 官網http://countryroad.tw/index.php

船的工作室 官網http://www.chuanartstudio.blogspot.tw/


其他文章
  • 人 自然 文化的互動—臺灣南島民族的生活文化 | Faye Cheng
  • 獨有的海港風情—蚵仔寮 彌陀 | Faye Cheng
  • 獨立刊物的新勢力―常民生活 | Faye Cheng
  • 工藝文創的新視野—設計•量產 | Faye Cheng
  • 老屋欣力-活化歷史城市 分享美好生活 | Faye Cheng
  • 讓聚落說出自己的地方文化-再會紅毛港 | Faye Cheng
  • 2012青春設計節YOUTH INNOVATIVE DESIGN FESTIVAL | Faye Cheng
  • 綠色展場給你3R的紙創藝-奧亞數位文創有限公司 | Faye Cheng
  • 2012高雄內門宋江陣- 武林大會 陣頭結義 | Faye Cheng
  • 2012新台灣壁畫隊博覽會−城市游擊 土地辯證 遍地開花 | Faye Cheng
  • <一位溫柔善良有錢的太太和她的100隻狗> - 李瑾倫繪本插畫展 | Faye Cheng
  • 好設計•好收藏 | Faye Cheng
  • 高雄設計節 - 亞洲新銳設計蓄勢待發 | Faye Cheng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