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愛×無限大,打破性別二分法─《裝扮遊戲》

◎撰文/林穎宣

《裝扮遊戲》是今年的金馬國際影展中,唯一在台中上映的影片。在影展片單中,《裝扮遊戲》被歸分在「以愛之名:性別越界」的系列裡,在這個性別議題白熱化的世代,觀眾接受跨性別、同志電影的尺度也隨之而升,有了今年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評審團獎的加持,《裝扮遊戲》在台灣上映的呼聲更可以說是非同小可。

《裝扮遊戲》是一部關於性別認同的法國電影,故事主角十歲的少女蘿兒,因為一頭短髮,和尚未發育的扁平身材,被新家的鄰居女孩誤認為是男孩,而蘿兒並沒有否認,甚至編造了一個男性化的名字「米蓋」,開啟了她(他)在新社區的生活。為了能夠像個真正的「男孩」,蘿兒開始在房間鏡子裡揣磨,學習社區裡其他男孩的陽剛模樣,在球場上打赤膊;自以為帥氣的吐口水在地上,甚至和女生牽手……這些男孩會做的事,充滿了蘿兒在家裡以外的生活。但是蘿兒有一個非常女性化的六歲妹妹,事情的爆發點就在蘿兒的「女朋友」(也就是最初把蘿兒當作男孩的鄰居)到家裡找米蓋(蘿兒),六歲的妹妹發現了蘿兒的祕密,蘿兒也不得不讓妹妹加入這場「騙局」,而妹妹看待這個「哥哥」也感覺自在,畢竟在六歲小孩的世界裡,沒有社會規定的這麼多規則。然而蘿兒最後還是因為和其他男孩打的一場架,讓他在外面假裝是男孩的祕密被揭穿。媽媽的反應非常激動而且強勢,她要蘿兒穿上裙子,跟被打的男孩媽媽道歉,為的就是讓大家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知道:她是女生。

在這個橋段我們多少會替蘿兒感到心疼,但是蘿兒媽媽說的一番話「我根本不在乎妳裝扮成男孩的樣子,但是現在這樣,妳告訴我還能有更好的辦法嗎?」全然道出了面對性別二分法的主流價值,對於性別有著認同問題的孩子,走上的是如何一條辛苦的路。特別在蘿兒(米蓋)的真實性別被曝光後,原本是玩伴的男孩們竟然結夥想要脫光蘿兒驗身,蘿兒的眼淚讓人不禁想起十一年前的經典電影《男孩別哭》,類似的情節發生在成年人的身上,遭逢的卻只是另番更無情的對待,讓人不勝唏噓。加上社會新聞也偶有類似的事件發生,讓我們不禁更加意識到,「尊重」的功課,我們要作的還有很多。

在電影《裝扮遊戲》的結尾,蘿兒對鄰居女孩再一次的自我介紹,一如片頭她乍現般的羞赧,但是風波過的蘿兒,不掩「性」埋名,但也不改本色的男孩子氣,用「真正的蘿兒」去活出自己,讓我們為這個可愛的結局會心一笑,也不禁反思:在青少年時期,面對性別的認同,我們每個人,或許有著不一樣的過程,但是在成長之後,面對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們必定瞭解到社會上有著多元的性別認同和取向。《裝扮遊戲》透過小品式的敘述;和故事角色的年齡與背景設定,讓我們用小孩的眼睛,更溫柔、更純粹的去看待這個嚴肅的跨性別、性別認同議題,換個角度來說,《裝扮遊戲》可以是一部很好的性別教育教材,也可以是一個對主流認知的傳達:關於「愛」的無限可能。

 


其他文章
  • 台中藝術亮點店家:「惠弘茶文化生活館」 | 法蘭林
  • 針鋒相對的愛欲悲歌:韓國藝術電影《霜花店之朕的男人》 賞析 | 法蘭林
  • 從精品時尚談藝術…法國殿堂級老牌Goyard的歷史與新生 | 法蘭林
  • 走入忠信市場─ 帶一片風景離開•灌溉純粹的心田 | 法蘭林
  • 回首經典,法國新浪潮:楚浮《四百擊》(1959) | 法蘭林
  • 關於《愛》的標準答案:法蘭林看電影《愛》 | 法蘭林
  • 真實社會新聞事件改編電影《陌生的孩子》看小蝦米如何對抗大鯨魚 | 法蘭林
  • 跨時代的臺灣新電影巨擘:侯孝賢的電影詩學 | 法蘭林
  • 愛×無限大,打破性別二分法─《裝扮遊戲》 | 法蘭林
  • 魔鬼正義下的「間諜」情深:《風聲》 | 法蘭林
  • 殘酷回憶的拼湊與幻化:《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Waltz with Bashir 》 | 法蘭林
  • 第三性的桎梏題解,除了被尊重更要被渴望《我是女生也是男生 XXY》 | 法蘭林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