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回首經典,法國新浪潮:楚浮《四百擊》(1959)

《四百擊》在法文即意「蹦跳頑皮的」,此片乃電影史上首部詳述青少年史的電影,而主角和導演楚浮部份生平相同(ex:對巴爾扎克之崇拜、父母與其斷絕關係、對電影之狂熱、進感化院….)。其中局部畫面緊張感之處理手法類似希區考克 (楚浮崇拜希區考克)。

片中主角安端仍有後續系列發展,共有四部(多段式),前兩部偏楚浮生平投射,後兩片集中主角個人發展ex:《20歲之戀》(1962)即續《四百擊》演出「安端與柯蕾特」系列(安端的愛情)。

此片藉由十四歲小男孩安端的叛逆性格,詮釋了青少年為了追求自由和無拘束的生活而必須品嚐孤獨、被離棄的滋味,面對那樣漫無目的的青春,一顆年輕的心究竟該何去何從?

安端和家裡的關係是複雜且遭斥的,母親原本要將他墮掉,因為奶奶的勸說才留下安端,雖然母親後來改嫁,但是安端的存在即是母親一段失敗愛情的證明,在這樣擁有負面象徵性的存在之下,他根本無法得到應得的寵愛,更別說毫無血緣關係的繼父了,雖然他們之間亦父亦友的幽默令人會心一笑,但究其根柢他們是毫無感情基礎的,所以在安端被關進感化院之後父親的角色不曾再出現。也因為這樣殘破的家庭關係,當安端翹課竟撞見母親的外遇,爾後被老師質問時不小心脫口而出「母親死了」的荒唐藉口,其實是作者細膩的鋪陳,畢竟在那樣的青春正盛的年紀對母親是會產生異性幻想投射的(ex:母親脫絲襪片段),所以母親的外遇對他而言不只是對父親的背叛更是對他的背叛,而「母親死了」這個藉口更是意涵著母親在他心中的形象破滅,和他對母親外遇的排斥性,是悲傷的荒唐啊!

在安端翹課的那天,朋友帶他去玩的遊樂設施─類似離心器那樣旋轉的機器,可是只有安端去玩,朋友只是在上頭看著,然後鏡頭拉成主觀,不停地轉,似乎象徵著追求自由的盲目感(此橋段在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稍有引用),而朋友的旁觀更是安端必將因而孤獨的象徵,此橋段也在末段安端住進感化院,朋友卻無法探望的部份前後呼應,而安端呢?他不怕孤獨嗎?不,他仍是害怕的,在坐車前往感化院的時候,安端在極柔美的燈光之下落下眼淚,鏡頭旋即拉成主觀,巴黎的街景逐漸離他遠去,他明白自己失去的已經不只是自由了,他已經要失去整個巴黎。(此橋段在後期電影造成極大影響ex:《小逃犯》幾乎為《四百擊》之翻版,導演以致敬手法引用其中)

片中安端和朋友首次犯罪(偷打字機)的計劃橋段也令人深刻,在一個童偶戲映放室裡,兩個稚氣未脫的青少年在籌劃著稍後的犯罪,台上的童偶戲毫不(抑或更準確的說是再也不能)吸引他們的目光,對比前排的小孩子們看得出神的神情,再對比犯罪之後因為無法典當而歸還(還因而被逮)的天真想法,他們的成熟是難以界定且模糊的,在天真與不天真之間擺蕩著,那是青春的苦澀也是酸甜,是青春最美好的一段。

片尾當安端進入感化院之後,接受心理醫師的輔導,此一橋段以即興拍攝處理,屆於法國當時拍電影的成本過高,而造就了「法國新浪潮」這樣的時期分別。「法國新浪潮」時期的演員皆具備即興演出能力,也因此男主角的青澀神情直接的反應在電影當中。

此片結局效果兩極─安端從感化院中逃跑,逃到他夢寐的海邊,逃跑的過程分為三個分鏡(其一:鏡頭跟著安端不停的跑著,此鏡頭最為冗長;其二:安端躲在橋墩下躲過追趕;其三:沿著安端在沙灘上的腳印跟著安端走進海中),安端走向大海,讓腳浸泡海水,然後一個回眸正視鏡頭,定格,電影結束。

對一些較理性的觀眾而言這是過於浪漫的處理方式,那樣一個看似無辜的眼神,除了表達安端故事未完的伏筆之外,其實更是此片最經典也最廣為人知的一幕,甚至造成後期電影爭相模仿的風潮,而《四百擊》也是楚浮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電影,無論評論如何好壞,它都無疑是電影史上極重要的一個時期象徵。

 

後記補充:

楚浮的《野孩子》(1969)即為獻予《四百擊》系列主角尚皮耶里奧的自導自演電影,楚浮在電影中飾演教育者的角色,暗喻和尚皮耶里奧之間除了電影合作外,更深一層的教與被教之關係。

楚浮自導自演的電影不少,其中最為經典的即為《綠屋子》 (1978),而《日以作夜》 (1973)更是直接演楚浮「拍電影」的過程,此片亦為台灣唯一發行過的楚浮DVD。


其他文章
  • 台中藝術亮點店家:「惠弘茶文化生活館」 | 法蘭林
  • 針鋒相對的愛欲悲歌:韓國藝術電影《霜花店之朕的男人》 賞析 | 法蘭林
  • 從精品時尚談藝術…法國殿堂級老牌Goyard的歷史與新生 | 法蘭林
  • 走入忠信市場─ 帶一片風景離開•灌溉純粹的心田 | 法蘭林
  • 回首經典,法國新浪潮:楚浮《四百擊》(1959) | 法蘭林
  • 關於《愛》的標準答案:法蘭林看電影《愛》 | 法蘭林
  • 真實社會新聞事件改編電影《陌生的孩子》看小蝦米如何對抗大鯨魚 | 法蘭林
  • 跨時代的臺灣新電影巨擘:侯孝賢的電影詩學 | 法蘭林
  • 愛×無限大,打破性別二分法─《裝扮遊戲》 | 法蘭林
  • 魔鬼正義下的「間諜」情深:《風聲》 | 法蘭林
  • 殘酷回憶的拼湊與幻化:《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Waltz with Bashir 》 | 法蘭林
  • 第三性的桎梏題解,除了被尊重更要被渴望《我是女生也是男生 XXY》 | 法蘭林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