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我所見的河床劇團--『開房間』

何采柔,〈半透明的〉,2013,裝置作品,作品尺寸依展出場地而異。藝術家自藏。攝影者:林政億。

文/ 曾燕玲

 

何為日常? 為何日常?

返常,顧名思義,便是返回日常。何謂日常?如何日常?如何體現日常?這三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小問題,一直在我的心中徘徊,反覆辯證。論其本質,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是無法條例化的,難以化約的,無法一言以蔽之的。

何采柔,〈半透明的〉

在此次的展出中,河床劇團的『開房間』計畫,完全顛覆了我對日常生活的想像,更確切地說,是太過於貼近日常了,貼近得令人屏息。無論是導演的巧思、演員的細膩、與美術館的空間配置,所有的物件與元素皆再現了日常,使『日常』直接地貫穿筆者的身、心、靈,使我『不得不』面對日常。

演員的演技自然是不在話下,而我也承認,劇場經驗不算多的我,完全臣服於河床劇團想傳達的『日常的意識形態』。由於筆者同時為文學愛好者及文學研究者,在觀看采柔與文泰的作品時,不免帶著一副『文學的眼鏡』。進入美術館這樣的場域,已是日常中的一部份,再從美術館進入劇場場域,看似無關乎日常,卻恰恰走入了日常。

何采柔,〈半透明的〉

 

河床劇團《半透明的》
「我試圖以戲劇的元素轉化日常生活中的感官經驗,以形塑一種「錯置」的幻覺──將看似如日常生活中排隊領票、候診這類被傳喚的經驗,藉由聲音、畫面以及空間的移動,製造一種既熟悉卻又超脫現實的環境氛圍。」-- 導演 何采柔

何采柔,〈半透明的〉

此外,甫於八月份在誠品畫廊展出的『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策展人龔卓軍邀請河床劇團參與演出。導演郭文泰的『六呎之下,十呎之上』,重新解構並拆解畫廊空間,帶來魔幻的視覺體驗及感受。而在此次的2013亞洲國際雙年展中,導演郭文泰同樣帶來了令人驚豔的作品: 『more than this』

郭文泰,《more than this》

 

『我們認為生命中有一條敘事線,能將自己的存在中所有隨機事件串起,成為一個完美的故事,這是我們活著的信念。我們的行為與生活落入僵化的模式,從我們的床舖夢遊到辦公室…甚至我們互道早安的微笑與晚安之吻都揉雜著惘惘的既視感——我曾做過這件事嗎?我不是一直在做這件事嗎?』

--導演 郭文泰

郭文泰,《more than this》

 

轉開把手『開』房間,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過的事了。采柔與文泰的作品錯置了時間與空間,使觀看者擁有獨特的身體感官經驗。關於時間感滲透藝術作品,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提出了靈光(aura)的概念。班雅明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隱喻,如記憶、夢境、迷宮、拱廊、狹長的長街等等,呈現了一種獨特的生活幻象和特殊的生活經驗。班雅明的時間觀是相當特別的,若是班雅明還在世,他一定會相當喜愛采柔與文泰的作品。

郭文泰,《more than this》

 

補充資料:

https://www.facebook.com/riverbedtheatre?fref=ts

http://riverbed.pixnet.net/blog

 

 

 


其他文章
  • 我所見的河床劇團--『開房間』 | 戴耳塞的少女
  • 以素描作為一種紀錄 – 『路‧線肆』 | 戴耳塞的少女
  • 《雙子星人預感》— 新生代詩人: 李雲顥專訪 | 戴耳塞的少女
  • 藝術家的哲學思惟:鄧堯鴻攝影個展@奉咖啡 | 戴耳塞的少女
  • 文創行不行? naive studio 蕉遊趣 | 戴耳塞的少女
  • 藝術品除了買賣還能做什麼? | 戴耳塞的少女
  • 藝術品保險面面觀 | 戴耳塞的少女
  • 誠懇與才華兼具的新銳藝術家: 陳傑強 | 戴耳塞的少女
  • 策展與當代藝術市場概念分享 | 戴耳塞的少女
  • 如何縱橫藝術市場當常勝軍? | 戴耳塞的少女
  • 行動雕像在朱銘: 表演藝術or 街頭藝人? | 戴耳塞的少女
  • 漫談台灣的獨立音樂—After Quiet直擊 | 戴耳塞的少女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