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獨立」與「讀力」──從一間小書店談起

撰文/楊若榆

  十月,是文學的璀璨季節,諾貝爾獎、曼布克獎接續公佈──新星和巨擘一同輝耀了十月的天空。於此同時,不起眼的小角落裡,默默地,也長出了一間小小的書店。

文學的土壤

  這些年,隨著閱聽媒體、習慣改變,許多調查顯示,閱讀人口與閱讀數量逐年下降──這同時也意味著閱讀市場應然萎縮。文化部去年公布,台灣每人每年平均閱讀的紙本書量為十三本。數字乍看樂觀,但因調查標準乃是包括了「部分閱讀」:若只是隨手翻閱,看了幾頁不喜歡,放回開架,也算是讀了一本。

  數字僅止於統計,並不意味著更多。愛書人逐書本而適,更有甚者,書迷們相信書本身的「物質形式」──書本的「存在」,便具有價值,猶如班雅明對他習慣藏而不讀的雅謔反諷:「我想你也不會每天都用你的塞維赫瓷器吧?」

  隨著網路購書服務完善輕易,超商取貨實惠便民,各大書店、通路間白刃折扣戰也刀刀見血。讀者們貨比三家,好像不殺到八折以下,買的是傻瓜。

  和在雲端高來高去的市場相比,老派得幾乎落伍的小書店近年來卻遍地開花,硬是闢出一塊塊小而雅的文學花圃。他們也有著老派的執拗脾氣,在價錢上很倔強──原價怎麼定,就怎麼賣!但如今仍有不少讀者願意支持這樣的經營模式──或許他們也有著老靈魂──覺得僅僅只是排排站立,書就有力量,就是風景。沙沙翻閱的聲響、午後斜射進書店的陽光、和同好或店員當場分享交流,這些都是網路無法取代的「實質影響力」。

  如今北中南各有知名的小書店,浸浸然各立山頭。他們從最開始的咬牙經營,到現在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都市風景,甚至加入了現下風格旅行的路線之中。那麼,究竟一間小書店是怎麼突破重圍的呢?

圖1:店長郭正偉為新書櫃補書。(攝影/楊若榆)

多元成家的讀字書店

  「小書店」也就是「獨立書店」,是相對於大型、商業導向的連鎖書店之存在。和我們理解的「獨立音樂」這個詞一樣,彼此皆為「行業」,而有著不同的根基和實作心情。

  甫開幕的「讀字書店」座落桃園市區,從無到有,背後由五位股東撐起。負責露面兼掌櫃的店長是作家郭正偉,不諱言,這間店目前主要客群是衝著校長兼撞鐘陳夏民來的,外地遊客居多,小小的書店在假日非常熱鬧。

  陳夏民是逗點文創結社的社長,勇敢創業開出版社的熱血故事在讀書界小有名氣。逗點茁壯五年,下一個夢想也歡歡騰騰和好友一起實現,從油漆到組裝書櫃,過程陽春卻也質樸,股東都在現場幫忙,偶有聞訊前來的路人或文青拔刀相助,合作的氣氛宛如工地裡的身體讀書會。

  讀字的股東組成也不同一般,不只一位股東同時投身寫作:聯合文學雜誌編輯與小說家葉佳怡、詩人王志元、負責了逗點大部分的書冊美術的設計人小子,外加一位隱藏版金融界好友。

  一間非加盟的書店,背後的知識資產與創意實踐,工夫是很大的。股東們各有所長、幾乎一輩子都與書為伍,其中的情感、經驗、甚至自己「孵出」一本書的心路歷程,使夥伴們對於心目中的書店有理想的樣子,很容易產生共鳴。

  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同時做著很多喜歡的事。於是,一間書店之外,也和友好店家們合作,希望能串連起桃園的文化風景,做地方的信使。

圖2:逗點文創結社-午夜巴黎計畫的譯書系列(圖片來源:book686的PLURK)

做一本書,做一間書店

  讀字書店開在稍微偏離市中心,一座低調可愛的藍色天橋邊,緊鄰大路,巷子裡卻幽然靜謐。店長表示開在這裡,當然是要為社區服務的。「很多社區的人會進來看看,想知道這間店在幹什麼。說是『獨立書店』,大家常不能理解。」雖然需要反覆說明,倒是不擔心被忽略或被妄下定位,店長顧店很有心得:「有的媽媽聽完,自己在店裡逛了一圈,會說:『那我回去叫我的小孩來!』像是自己也在心裡幫你分類你的族群。」

圖3:藍色天橋下的社區書店。(攝影/楊若榆)

  能在社區裡慢慢被習慣、了解、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員,尚待努力。書店的內涵是書,皆有出版經驗的老闆夏民和店長對一本書的完成毫不陌生,從作者的文字、成書的整合、排版與美術設計、印刷鋪市……還有更多細節,開書店則是翻版的大工程。負責全店選書進貨的店長簡單地說明店內藏書的方向:除了自己喜愛的文學書、社會運動相關議題,也會加入功能性比較強,譬如運動、健身,教養、旅遊等。

  來這裡原價買書還有一個小小服務,是書店專門設計的書衣,可以請店長親手幫你折好、包裝,保護你的新書。

  書衣的設計從書店Logo出發。Logo是一本書夾了一個橘色的圓圈,和書店裝潢一樣明亮而簡潔,「像是一個正在讀書的人頭,也是一顆發亮的太陽、一個閱讀的宇宙」店長如此舉例,任君想像;書衣最初的發想是「色盲檢定表」,「其實讀書也很像,你攤開一本書,總會看到自己才會看到的東西。」店長充滿隱喻地講述,而後來設計的成品則像一幅灑開的宇宙,倒也令他滿意。

 

圖4:讀字書店專屬書衣。(圖片來源:「讀字書店」FB粉絲專頁 http://ppt.cc/CKYt2)

社區裡的讀字生活

  開幕不滿一個月的讀字書店,獨自在小巷子裡堆砌起一個書的碉堡,現在還很小。日日靜靜開放,從下午一直等候到午夜十二點,為了可能的讀者,不捨休息。

  「這裡就是一個放空的空間。現代人生活工作很忙碌,可能回家打開電視就以為是休息,但我們都需要整理自己的狀態。」店長如此猜想,或許回家之前,可以有這樣的書店,讓大家進來放空,「讀書是一種方式,去清空自己在想什麼東西。」爽朗的店長細膩地說,承認自己寫作的時候也是孤僻鬼一個。希望這間書店能幫助大家喜歡「獨自」這件事,「不是孤單,而是自在。」

  然而孤獨總是環環相扣。知名的愛書人詹宏志曾分享,小時候糊裡糊塗接觸了文學名著的那刻,突然沉入陌生世界的心情:「當我讀了這樣的書,第一個後果就是立刻變成一個孤獨的人。因為你的朋友一下子都變得不對了,你沒辦法跟他講話了,你多了一個心事,那個心事無從解釋。所以啟蒙是孤獨的開始,不是嗎?」

  因為相信書有這樣的魔力,不認為「孤獨」該被治療或排擠,而有了這個空間。紅色門框的白色書店,願把更多顏色留給書本繽紛,然後安靜地,讓文化、藝術、故事,和社區生活在一起。

圖5:紅色門框的白色書店。(攝影/楊若榆)


其他文章
  • 文藝片不復興?從韓國電影《愛上變身情人》談起 | 楊若榆
  • 讓詩成為你的態度──台北詩歌節「詩的公轉運動」 | 楊若榆
  • 啟動!學院裡的藝術節慶──關渡藝術節的策展團隊小記 | 楊若榆
  • 「獨立」與「讀力」──從一間小書店談起 | 楊若榆
  • 如何前衛怎樣藝術:從蔡依林到嚴爵,流行歌的藝普可能 | 楊若榆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