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讓詩成為你的態度──台北詩歌節「詩的公轉運動」

 

撰文/楊若榆

  台北火車站 ── 作為一座大城市的入口,不僅是照顧來往民眾與過客食衣住行的中繼站;物質需求外,更有文化的精神底蘊伏流。在車站,台北心臟的下方,正沛然嶄露著一座城市的內在視域,活躍且深入人心。

  近日,「台北詩歌節」悄悄進駐台北火車站。今年的策展人──詩人鴻鴻與楊佳嫻,已非第一次合璧主持,早有默契。活潑的社會詩人鴻鴻和聰穎的浪漫詩人楊佳嫻合作,為詩歌節注入穩定發展的活力,更跳脫以詩人聯誼為主的沙龍聚會,輕鬆有趣地將詩帶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使之與更多領域的藝術活動連結對話,富饒了人人探索、碰觸詩心之可能。

  現正於火車站下方、北捷地下街K1和K2展區舉行的「多元成詩得獎作品展」,是今年台北詩歌節中一項重點靜態活動。當詩歌節主打的大型節目一一登場、結束,此靜態展還在人潮並不壅擠的捷運街一角默默發聲,立有幾座小小的螢幕說詩,讓走過輕輕絮語中的旅人,趕路的步伐都別有詩意。

 

圖1(左):多元成詩得獎名單;圖2(右):2015台北詩歌節「詩的公轉運動」北捷靜態展區。(攝影:楊若榆)

多元成詩


  K1、K2展區在台北車站的捷運板南線與淡水線出入口交會的地下街一隅,和熱鬧的餐飲、距離伴手禮等店面並不遠。只需稍稍拐彎,一轉身,便撞見詩歌節大大的藍綠色看板。靜態展取名「多元成詩」,兩側分別為徵件之得獎作品展、和「在我們島上讀詩──詩人聲影短片」的放映。

  多元成詩顧名思義,願能跳脫紙面,讓詩意放射入各項載體,可能是影像、是音樂,甚或手工藝、行動藝術,是各類能被記錄下來再現詩意時刻。

    多元成詩的徵件行之有年,每年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譬如今年得獎的「織詩計畫」,以鉤針作筆,邊織邊想,將物與情的成形過程佐以文字,整體成就一抒情詩;另一在東港拍攝的詩行動,用港口蒐集來的漁獲血水,於準備好的紀念石膏板上讓預寫/浴血的詩顯現,述說記錄廣大興事件之殤。

  彈性地延伸議題與新趣橫生的媒材創作,重新定義、實踐了詩的「物理」與「化學」形式。詩不只是匍匐紙上的碳跡,得用考古眼光檢視;詩也不只是透過音聲、意象與人互動,它也能多面向地羼和進我們的生活,產生更多有趣的化學效應。毋寧進一步這麼說,多元成詩明確而響亮地這麼表達立場:我們和詩接受各種可能;願意互相扶持、共同生活 ── 我們支持「多元成家」。

 

圖3:「在我們島上讀詩──詩人聲影短片」詩人零雨片段;圖4:詩人零雨的詩句。(攝影:楊若榆)

詩與運動


  今年的詩歌節主題,名為「詩的公轉運動」。「運動」一詞多義紛歧,既可單指物理意義上的動態;在公民意識遍地開花的今日,當然也指稱和我們切膚相關的、人人有權展示的一種姿態,反抗的姿態。

  那麼詩呢?詩是否也圍繞著某個終極的核心 ── 像是夏宇詩中的蘋果核 ── 公轉呢?誠然,在古典定義中,詩無疑是在軌道上諧美運行,婉轉美妙的。但我們容不容許稍稍的越界、故意的出軌呢?在鴻鴻心目中,詩也可以作為某種姿態展現,去挑戰、去揭露、刻意鋸出不和諧音 ── 這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運動」。但不變的是,人人都是小行星,繞著永恆的詩心公轉。

  台灣文學資深前輩、政大台文所所長陳芳明教授,曾在詩人鴻鴻的書前題序,談論詩的藝術:「在傳統的文學思考裡,詩人的位置總是被看得非常高。原因在於詩的形式往往非常精煉,其藝術要求往往得到崇高的評價。凡是歸類於崇高的文學,無論是境界或技藝,似乎要比任何文體還來得乾淨而神聖。」[1]

詩在衛生紙


  由詩人鴻鴻創辦的《衛生紙詩刊》一季一期,自2008年創刊以來已有八年刊齡,也是本次詩歌節的延伸讀物。其詩稿風格特殊,有二選詩標準──「不見容於其他大報刊物」且「端看編者喜好」,像是故走偏門,不求眾志,卻逐漸經營出風格來,養成一列如專欄作家一般,固定有詩作發表於上的寫作者,稱之「衛生紙詩人」。

  身為衛生紙詩人的領頭羊,寫詩也評詩的鴻鴻很直率地表示:「我認詩不認人。」並不刻意錄用熟人之稿,但詩一定要對味。

  命名「衛生紙」是希望詩可以很簡單,隨抽隨用,甚至可以隨棄,畢竟最重要的是你和詩相遇的瞬間;同時也取「保衛生活」之意。鴻鴻表示:「詩是保衛生活與生存價值的文字,自古已然,如今,更當如是。」[2] 或也是詩歌節的內涵要傳達給我們的──不只是隨詩所至、徜徉其中,更是以詩明志,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態度。

圖5:鴻鴻詩集《暴民之歌》。(攝影:楊若榆)

注:
[1]陳芳明〈序〉,《暴民之歌》,頁001,2015,台北市,黑眼睛出版。
[2]鴻鴻,《暴民之歌》,頁228,2015,台北市,黑眼睛出版。


其他文章
  • 文藝片不復興?從韓國電影《愛上變身情人》談起 | 楊若榆
  • 讓詩成為你的態度──台北詩歌節「詩的公轉運動」 | 楊若榆
  • 啟動!學院裡的藝術節慶──關渡藝術節的策展團隊小記 | 楊若榆
  • 「獨立」與「讀力」──從一間小書店談起 | 楊若榆
  • 如何前衛怎樣藝術:從蔡依林到嚴爵,流行歌的藝普可能 | 楊若榆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