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啟動!學院裡的藝術節慶──關渡藝術節的策展團隊小記

  藝術之秋到來!如果春天要吶喊、夏日辦派對、冬季唱戀歌……秋高氣爽,優雅地前赴藝術節,實在是個好選擇。在捷運北端末站,臺北盆地的山腰上,有個美麗校園裡的藝術節,悄悄跟著西風吹起──它是台北藝術大學每年秋天舉辦的「關渡藝術節」。

  早在1993年便舉辦第一屆的關渡藝術節,今年是第22屆,為國內非常少見,由學校主辦的國際藝術節。台北藝術大學前身為國立藝術學院,最初以音樂、美術、戲劇三個系起家,而後逐漸充實舞蹈系、文化資源、電影與新媒體等學院,是國內培育藝術人才的重點學校。除了培養藝術人,也培養藝術經理人,譬如近年來慢慢被認識的「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在學校推動藝術教育、推廣展演活動中軋上一腳,成為專屬後備,強力支援。

  和藝術系學生長期相處在同個校園的藝管所研究生,因早已融入如此獨特的「大型藝術團體」氛圍中,常能了解彼此需求,並發展出多彩的人際。當學院裡有了固定舉行的藝術節慶時,藝術管理人才便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學院間互惠的專業實務參與,讓研究生滿足實習點數,也讓校園團結成一條優秀生產線,各司其職,完整藝術故事。

  於是每年的關渡藝術節已養成習慣,希望能自藝管所挑選學生,承繼這行之有年的業務。不論是在學生或畢業生,既是對學校有情,又是自家出產,實力潛力特別可信。

  藝管所學生對此怎麼看待呢?碩士生楊若琳今年是第二回參與關渡藝術節的策展團隊了,從實習生晉升為專任助理,幾乎是學生助理們的頭頭。「我們的主辦單位是北藝大,承辦單位是(北藝大的)展演中心,展演中心主任是一切決策人。和我們一起工作,指導我們並負責整個藝術季的,是展演中心辦公室裡的三位學校助理研究員。」就她所知,助理研究員,也就是她口中的「姊姊們」都和北藝大有淵源,「幾乎會是北藝大畢業的。」可見大家對學校的歸屬感。

  北藝大校園座落台北郊區,校地寬敞、樹花有韻,微微山勢可以俯瞰台北燈火,「夜景很漂亮,這也是藝術團隊們來到我們學校都印象深刻的。」楊若琳與有榮焉地表示。關渡藝術節在十月進入節目運轉期,接待從各國來台的藝術團隊是學生助理們的重要任務,從桃園機場降落,出關的第一聲招呼,到送入關的最後一聲bye-bye,皆是學生助理們一手負責。

圖一:和美國、法國、日本的藝術團隊一起慶功!(楊若琳提供)

  可以認識不同國家的表演藝術者,喜愛藝術的這群學生助理當然非常興奮,「先和他們私下認識,譬如跟導演聊天,可以了解許多他們團的前後歷史、這齣劇的催生過程。對觀賞演出會更有感覺。」今年邀請來的表演團隊有來自英國、法國、美國,和亞洲的日本、香港等,每位表演者都深具魅力、令人嚮往,能和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們交朋友,是策展團隊們最大樂趣之一,「其實不分國籍,應該說,只要是年輕人,大家很快就打成一片!」

圖2:和日本的「子供鉅人」劇團演出結束後在前台玩耍。(楊若琳提供)

  今年來到的表演團體,最賣座的就屬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那一年,這一天》。「『城市當代舞蹈團』和我們合作,一方面也搭上『香港週』(香港經貿處在台灣的推廣計畫),像前一陣子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就是他們香港週的系列展。」助理楊若琳說明,要如何安排整個藝術節的節目,其中一個來源是各國在台文化協會牽線;而另外一支法國的無聲戲劇《互視》,逗趣而深層的獨腳戲風靡歐洲,「這支劇團本來就有亞洲巡迴計畫,剛好和我們連上線,在關渡藝術節作台灣巡迴點。」兩方以上的互相搭配,是策展工作的一個小撇步:加乘的宣傳效果非常成功。

  而大部分的表演節目則多是這樣產生的:一次藝術節的開始,是上一次藝術節的結束──「當前一年的藝術節結束後,像舞蹈學院會開始計畫接下來一年想要接觸的團體,主動推薦給我們。舞蹈推兩三個、戲劇學院也會推相關的兩三個。」因為這些藝術團隊在演出之際,也會在學院開設幾堂工作坊的課,和學生們互相分享、教學與交流。這是校園主辦藝術節的直接好處。

  策劃藝術節過程中的玄妙之處,助理楊若琳指出很有意思的一個環節:因為宣傳期難免劇團、舞團們的節目籌備同時進行,「我們一面整理資訊,不斷發包給媒體、丟出各種宣傳的時刻,其實劇團他們的作品也同時在排演、創作當中,他們只能給你一個基本的概念,通常很模糊,我們就在兩頭各自進行想像。」聽起來很不踏實,但這樣的工作是必須的,「我們幫他們找觀眾、找觀眾需求的定位,他們就好好的經營作品。」在時間上努力配合,一起建立觀眾群,完成好台下的諸多雜務,「直到接到藝術家、看見他們真實的彩排、成品,那一刻想像和真實疊合在一起,也是省視自己的嗅覺與掌握度的時刻。」

  「關渡藝術節」的宗旨是推廣藝術教育、連結大關渡地區的藝術環境,為開放給社會大眾來到北藝大感受藝術氛圍,票價設定得比較親民,並鼓勵各校學生一同加入,持學生證可以用2.5折的價格購票這個方案,這或許是校園藝術節的特色之一。雖然便宜,策展團隊對節目品質、校園環境與周邊硬體可是自信滿滿,助理楊若琳轉述:「外國來的藝術家團隊都會驚訝學校可以舉辦這麼大的藝術節,也很意外學校裡的場地(舞蹈廳、戲劇廳等)會這麼高水準,大,而且設備完善。」

圖3和4:帶英國演員到龍山寺觀光,教他們拜拜抽籤詩跟擲筊。(楊若琳提供)

  參與學院裡藝術節的策展實務,即將成為研究生的兼任助理陳律融認為是很好的入門:「覺得策展的形式都是一樣的,而從學校裡出發的國際藝術節,很輕易就可以接觸到很廣的面向。」身為喜愛藝術、且未來很有可能從事藝術經理人的研究生們,在宣傳藝術節的過程中對市場有了更多認識與思考,譬如學生們熟用的fb粉絲頁如今既是優勢、卻也有不管用的時候,「傳統藝術類的節目例如布袋戲,主要客群是老人和小孩子,那fb粉絲頁一直強打也不會被看見。」助理楊若琳也在節目之後的問卷調查裡得到回饋:「有人在如何得知藝術節資訊那一欄寫了『捷運燈箱』,讓我非常意外,因為以前都覺得燈箱只是造勢,一個必要的呈現而已。」

  和學校一同成長的藝術節與研究生們,歲歲年年,將長成與眾不同的學院氣質和生命力:藝術節歷史只會越來越長,而研究生總是年輕,彼此都是活水,交匯流動出沛然的靈感,光采漾麗,為台北每個秋天添上一筆色彩。

圖5:前台販賣周邊商品實況;來看戲的學生們。(楊若琳提供)


其他文章
  • 文藝片不復興?從韓國電影《愛上變身情人》談起 | 楊若榆
  • 讓詩成為你的態度──台北詩歌節「詩的公轉運動」 | 楊若榆
  • 啟動!學院裡的藝術節慶──關渡藝術節的策展團隊小記 | 楊若榆
  • 「獨立」與「讀力」──從一間小書店談起 | 楊若榆
  • 如何前衛怎樣藝術:從蔡依林到嚴爵,流行歌的藝普可能 | 楊若榆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