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台北數位藝術節 引領「共創」藝術新潮流

圖01: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李麗珠(左二)與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創‧世紀》策展人李柏廷(右二)共同啟動《創‧世紀》電子積木完成揭幕儀式。(圖/徐欽盛攝)

在數位科技日益進步與普及的今天,人類的生活每個層面都大大地受到影響,其中,當然也包括藝術創作與展演部分,已經邁入第十屆的台北數位藝術節,在這十年,一直提供一個可以讓數位藝術家表現發聲的平台,同時也成為一個與世界接軌與國際對話的窗口。今年台北數位藝術節的主題訂為《創‧世紀》,11月12日在與媒體茶敘會中,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創‧世紀》策展人李柏廷特別表示,《創‧世紀》,的名稱與「共創」的精神是有關係的,他認為,數位藝術的創作已經由從前的個人主觀的思考,改變成為是由許多不同的人所組成的社群,一起討論一件事情,所共同創作呈現的客觀作品。而這正是第十屆的台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展覽的主要精神所在,值得大家一起來一窺究竟。

圖說02:台北數位藝術節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創‧世紀》策展人李柏廷。(圖/徐欽盛攝)

DNA數位音樂計畫彰顯共創精神

圖說03:DNA計畫展示的錄音室(圖/徐欽盛攝)

在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創‧世紀》展場中,有一個稱為DNA計畫的展覽,就是一個「共創」的精神的代表作,以布魯克林為創作基地的音樂家j.viewz,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特別設置了一個數位錄音室,他要參觀的民眾與他一起在此錄音創作,基本上,他會引導參觀者在哪一個節拍Beat,發出怎樣的聲音,只要他認為好的聲音他就會採用放到正在製作的專輯中,而他只要在自己的居住的處所就可以看到這間錄音室所發生的事情。對此,李柏廷強調,策畫此一展覽其實是有它困難的地方,因為這顯然不是一個已經完成的作品,當中有許多的限地條件需要去觀察,身為一位策展人就必須觀察藝術家的邏輯習性,並試著與他們溝通。

「OPEN SOURCE」的製作概念實踐

圖說04:「WIKIHOUSE」開放建築系統行動展。(圖/徐欽盛攝)

除了「共創」之外,這次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也揭櫫了一項特色,那就是「OPEN SOURCE」開放原始碼的運用,由交通大學建築所與臺灣義築協會所主導的「WIKIHOUSE」開放建築系統行動展就是個最好的例子。他們以英國在國際上已開發完成的WIKIHOUSE的案例出發,使用數位電腦運算的方式來執行製程,並做出堅固而且省料的建築。由於是透過數位科技方式製作的建材,所以在組裝的精細度上,確實是由手工操作木工所無法達到的,而更讓人驚訝的是,整個「開放書屋」由機具切割到製作到組裝過程時間,竟然不到兩個禮拜就可以完成。

除了建築的效率之外,「WIKIHOUSE─開放書屋」也發揮部分的「共創」精神,在過程中,交通大學建築所與臺灣義築協會邀請新竹縣新埔鎮北平國小的師生一起參與組裝「開放書屋」,最後並將書屋贈送給北平國小,提供給師生作為閱讀的空間使用,此舉不但延伸了設計的公益性,更深層的意義,乃在於「WIKIHOUSE」做到了把蓋房子的權利還給人民,讓人民享有與生俱來的居住權利。

數位藝術的所有面貌呈現

圖說05: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

台北數位藝術節除了靜態的展覽之外,同時也舉辦了三大數位藝術徵件競選,包括台北數位藝術獎、數位藝術評論獎以及數位表演獎。這也是台北數位藝術節的一大特色,從最親民的電玩、動畫、藝術表演領域到最嚴肅的議題式探索,包括論壇與評論都包括在內。對此,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在媒體茶敘會上強調:「一個藝術家的養成本來就是需要全面化的,從最嚴肅的藝術思考到應用層面都能顧及,台北數位藝術節就是希望試圖展現數位藝術的所有面貌。」

數位科技帶動第二次文藝復興

黃文浩執行長更進一步指出,跨領域的結合在新媒體藝術以及數位藝術領域中扮演很重要的精神,這種現象就如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一樣,他可能同時是名建築師,又是名詩人,他可以是很理性的、很科技的,但另一方面卻是很感性,極富有美感經驗的。黃文浩認為,過去我們總是把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都分得很清楚,但在跨領域時代中,這些學院必須被整合起來,因為我就如處在第二次文藝復興時代當中。

圖說06: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作品-「衍鏈 自造者們」(圖/徐欽盛攝)

的確,藉著數位科技的進步,在今天,人們可以用更短的時間執行藝術創作,同時也能聚集更多的人一起來共同完成創作,讓跨領域的學習與製作成為可能,這些都是過去藝術家所不能達到的境界,而今天我們能擁有如此的數位技術,更應該珍惜並努力開創所有的藝術創作可能,不但為自己的創作加分,更應為整個社群與世界打造更有創意的藝術作品與生活環境,讓人類生活在更美、更有公義的環境當中。


其他文章
  • 文藝復興在基隆 再現榮光之城 | 徐欽盛
  • 嘉義愛樂管弦樂團成立 創建嘉義音樂藝術表演平台 | 徐欽盛
  • 台北數位藝術節 引領「共創」藝術新潮流 | 徐欽盛
  • 可樂王彩繪基隆舊火車站 打造幸福感動在基隆 | 徐欽盛
  • 從「客家秋天生活節」 看見客家文化復興 | 徐欽盛
  • 樂興青年團走過十年 翻轉台灣樂團生存模式 | 徐欽盛
  • 尋找舞蹈藝術感動之處 從國家兩廳院《舞蹈秋天》說起 | 徐欽盛
  • 台灣公路博物館 幸福文化無盡藏 | 徐欽盛
  • 金雕銀琢 樂此不疲 專訪歐洲雕金藝術家陳怡純 | 徐欽盛
  • 追思台灣近代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馬水龍教授 | 徐欽盛
  • 設立目標讓藝夢成真 專訪鋼琴王子陳冠宇 | 徐欽盛
  • 讓基隆重返榮耀 專訪基隆市文化局局長彭俊亨博士 | 徐欽盛
  • 優遊警界與藝海相容相生 專訪警政署副署長蔡俊章 | 徐欽盛
  • 文創法設立後 台灣產業轉型升級了沒? | 徐欽盛
  • 「創薪薈」啟動下一波產業革命! 朱團總監朱宗慶專訪 | 徐欽盛
  • 文藝復興轉型台灣經濟 | 徐欽盛
  • 游於藝行於商 專訪台灣青花皇后楊莉莉 | 徐欽盛
  • 許梓桑古厝活化 看見民力上揚 | 徐欽盛
  • 基隆西二西三碼頭倉庫存與廢?經濟乎!文化乎 | 徐欽盛
  • 2015台北國際書展 打破世界主流文學框架 | 徐欽盛
  • 世界經典龍舟文化 從二龍村龍舟競渡說起 | 徐欽盛
  • 再造基隆文化新風貌 | 徐欽盛
  • 音樂不設限 專訪音樂家劉軒、羅堂軒 | 徐欽盛
  • 傳產搖身文創關鍵密碼!專訪點睛設計負責人韓世國 | 徐欽盛
  • 音樂可以治病嗎?--淺談音樂與醫學 | 徐欽盛
  • 全球華人藝術網專題報導 讓你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徐欽盛
  • 跳TONE的現代國樂 專訪彭郁雯、廖珮妤 | 徐欽盛
  • 從「望道號」來臺 談國際文化交流前景 | 徐欽盛
  • 當古典音樂遇見原住民音樂 專訪台東大學謝元富院長 | 徐欽盛
  • 舞蹈梵谷一生 明日之星娓娓道來 | 徐欽盛
  • 台北《改頭換面》再生藝術裝置展覽 見證天生我材必有 | 徐欽盛
  • 台灣考古大發現 基隆和平島歷史跨越三千年 | 徐欽盛
  • 台灣新興藝術家翅男、楊振華、吳奇錚的逍遙創作王國 | 徐欽盛
  • 2014臺北藝術節 「觀看」藝術大行其道 | 徐欽盛
  • 賴家慶、林家鴻、吳苡嫣異地求生的音樂故事 | 徐欽盛
  • 包羅萬象、復古又創新的台北市立國樂團 | 徐欽盛
  • 林株楠中西合璧 讓水墨油彩巧妙融合 | 徐欽盛
  • 橋言、橋影、橋樂、橋事,從世界經典橋梁特展說起! | 徐欽盛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